擔心孩子受欺負?那就教會他「打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與人發生衝突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孩子有沒有被欺負?受傷了沒有?是哪個熊孩子乾的?……

孩子間的衝突一直是令父母們頭疼的難題。

孩子被欺負了吧,自己心疼;教孩子打回去吧,又覺得並非明智之舉;不打回去吧,又擔心孩子變得懦弱,自己似乎也忍不下這口氣……

就沒有什麼既能保護孩子,又不傷和氣的兩全之策嗎?

當然有!不信往下看啊

衝突是如何產生的?

2-3歲的孩子剛剛從家庭小社會關係步入大社會關係,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充滿好奇與期待,但是又缺乏相應的社交技巧。

他們一方面想要表達自己的友好,一方面又沒有學會換位思考和體諒他人,很多時候只考慮到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彼此都像一個刺蝟一般,不會為他人讓步,所以當兩個刺蝟的距離靠得太近時,就會發生衝突。

但是這種衝突正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寶貴機會。

家長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孩子需要這樣的磨合機會,如果只是完美的保護他,不管孩子什麼時候出去,總會要把這「滿身的刺」慢慢磨掉,而且這刺越長大越堅硬,等到孩子大了,所受的痛就更深了。

大人要不要出面?

孩子間的推搡,正如足球比賽上球員間的摩擦,只要不是惡意攻擊行為,在比賽場上都是不違反規則的。

人生也是一場比賽,每個孩子就好比一個球員,賽場上的推搡碰撞都是在所難免的。

小傷小痛是孩子人生中必經的歷練,父母學會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面對和解決,是最好的方式。

衝突是一種不同思維和認識的碰撞,而解決衝突是消除碰撞獲得認同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發揮自己的智慧,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難道不是很好的經歷嗎?

家長不要害怕孩子們之間的衝突,而是要糾正自己的心態,引導孩子去解決衝突,在衝突中成長。

不還手會變得懦弱?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被打了,或者玩具被搶了無動於衷,孩子是不是太懦弱啊?長大後會不會也這樣任人宰割不敢回擊啊?

家長們在事關孩子的事情上總習慣誇大其詞,並往往只想到最壞的結果,好儘早把看似不好的苗頭扼殺在搖籃內。

孩子被欺負不回擊,一方面可能是孩子面對此種情況手足無措,在他的經驗中沒有粗存對應之法,家長正可以利用這樣的衝突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另一方面,是他知道自己敵不過對方,所以以不回應的方式來自保。

這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獲得相應的經驗而積累的對策,適當的吃虧並不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

相反,能屈能伸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善於交際,更能適應社會。

從小被家長保護,一定要討回公道的孩子,長大後比較要強,難以直面挫折,這是值得家長深思的。

會自保的孩子最強大

很多父母特別注重對孩子的保護,反而忽視讓孩子學會自保。

我們身邊的孩子大多都是缺乏安全意識的,所以才給了很多不安全因素有機可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安全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

比如:當別人打過來時,自己不要呆呆的挨打,可以用手擋開或者避開、轉移別人注意力等,再及時尋求老師或家長的幫助。

如果有人搶奪自己的玩具,要維護自己的物權意識,不能一味忍讓。

可以告訴對方:「這是屬於我的玩具,但是我們可以一起玩」。

主動邀請對方一起玩,或者和別人交換著玩,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衝突,也能讓孩子在分享中收穫更多友誼。

加入「蒙台梭利學習會」,做有準備的父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樂學園】 讓孩子「學會」打架

【導讀】孩子們在一起,會因為意見不統一、違法遊戲規則、爭搶玩具等引發身體衝突。有些孩子屬於主動進攻性的,動手是他們解決爭執的常用方式。有些孩子屬於別人欺負了,再委屈也一般不敢還手的類型。 作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