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三大誤區 你中招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養育孩子既是一種經歷,更是一門學問。
很多家長往往因為不得要領,而很容易陷入迷茫和焦慮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育兒經」往往來自於先輩的傳授以及個人的理解。
但是,作為「局中人」的家長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育兒方法大都是比較傳統和片面的。
結果就是,一步錯,步步錯。
《遇見天使:達人父母養育札記》以真實生動而又非常成功的養育案例,為廣大父母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鑑的養育經驗和非常實用的養育方法。
畢竟,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端正傳統育兒理念,掌握正確育兒方法,就可以少走彎路,避免陷入誤區。
我國著名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將會以全新的視角,層層剝開孩子「情緒」的外衣:孩子的情緒到底從何而來?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如何讓孩子自己掌控人生?……
世界500強企業品牌經理鴨鴨媽,將為「不完美」的孩子量身打造成長路徑:如何樹立孩子的自信?如何跟上孩子的節奏?如何學會接納孩子?……
康奈爾高才生藝丹,將與您理性分享「深度陪伴」孩子的經驗:如何高效育兒?如何合理利用時間?如何正確陪伴孩子?……
比爾·蓋茨的同聲傳譯王生斌,將會教給您一招搞定「雙語啟蒙」難題:如何做好雙語教學計劃?如何有效進行雙語啟蒙?如何找到正確的啟蒙方法?……
誤區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
有一位家長的孩子是個搗蛋大王,喜歡推打小朋友。
爸爸因此沒少教訓甚至打罵兒子,但問題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當育兒專家幫他分析問題的時候,他總是有些不耐煩。
因為他只想知道如何解決孩子打人的問題,其他的問題以後再說。
其實,這位家長並未了解育兒專家的良苦用心。
管教孩子當然有方法,但是如果知道了問題的來龍去脈,用起來或許會更有效。
孩子打人的問題雖然解決了,可是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又該怎麼辦呢?比如,孩子將批評全當成耳旁風;每天在電視機前待很長時間;厭惡學習,不想寫作業;等等。
很明顯,故事中的家長就陷入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養育誤區。
進而言之,這就涉及了育兒方法中的「戰術思維」和「戰略思維」問題。
現在,如果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養育孩子的「戰略思維」?家長又該如何正確掌握養育孩子的「戰略思維」呢?
恐怕,大多數家長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換而言之,作為家長,如果連最基本的育兒理念都沒有理解的話,又談何實踐呢?結果陷入惡性循環,在育兒的歧途上越走越遠。
在《遇見天使:達人父母養育札記》一書中,美國「雙向養育」中國第一人歐陽暉,將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廣大家長傳遞面向未來的前沿育兒方法論。
比如,如何掌握養育孩子的「戰略思維」?如何培養孩子的界限感?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等等。
這種將國內和國外、傳統和現代完美結合起來的育兒方法,一定會帶給廣大家長耳目一新、受益匪淺的育兒體驗。
誤區二: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的周圍,就不難發現一個常見的現象: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往往喜歡以自己的意志來決定和影響孩子的行為。
周末,家長帶孩子去逛公園。
一個小男孩跑到噴頭邊玩耍,結果被水弄濕了衣服。
他的媽媽看到了,厲聲訓斥道:「給你說了不要玩水,怎麼就是記不住?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小男孩一臉茫然,委屈地低著頭。
我們聽到太多父母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仿佛不這樣做就無法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殊不知,天真的孩子可能會信以為真。
這就是典型的「專制型養育」。
在家長的主觀意識中,好像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本書作者之一、我國著名科幻作家郝景芳就非常尖銳地指出:孩子不聽話很正常,聽話是需要各種理由的。
請讓孩子自己掌控人生。
對於專制型養育誤區的產生,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但諸多現實一次次警示我們:「專制型養育」對孩子的成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往往是難以估量的。
達人父母則向家長提出了自己的忠告:孩子雖小,也需要尊重。
不要讓自己的無知,成為孩子未來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在此,不妨讓我們跟隨「最懂得孩子和生活的藝術家」馨心老師的腳步,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每個孩子都想要帶著天真的好奇心去自由地探索這個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擁有自己天生的特質以及無限的潛能,都需要喚醒與回應。
如何喚醒孩子的感官和潛能呢?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講故事,並引導孩子自己進行模仿和想像。
模仿故事,就像生活在戲劇里,可以讓孩子看見世界,讓想像飛起來。
在本書中,「藝術生活家」創始人馨心老師,將會教給您:如何給孩子「講故事」?如何喚醒孩子身心的感官,給他一個成長的舞台?如何親力親為,成為孩子溫暖的玩伴?如何與孩子互動,一起玩出「戲」?……
誤區三:養育孩子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在傳統的家庭觀念里,養育孩子是媽媽的天職,追求事業是爸爸的本色。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傳統家庭里往往更多的是全職媽媽的角色,而很少全職爸爸的存在。
但是,養育孩子真的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嗎?
來自倫敦大學的教育博士徐瓊女士,則給出了一個令人警醒的答案:相對於和父親共同生活的孩子,父親角色缺失的孩子往往有更多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這就給傳統養育觀念根深蒂固的家長敲響了警鐘:大家應該重新審視爸爸在育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發揮的作用。
在轉變思路的過程中,媽媽也需要積極配合。
媽媽可以給爸爸創造一些和孩子獨處的機會,讓孩子安心地和爸爸在一起。
在適當的時候,媽媽該放手時就放手。
在本書中,徐瓊女士將結合自己真實的育兒經歷,為家長朋友科學講解「父親參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亟待解決的育兒難題:如何正確審視「爸爸角色」?爸爸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如何調動爸爸的積極性?爸爸如何兼顧事業和家庭?……
相信,通過閱讀這些故事,讀者既可以感受感人至深的親情,也可以收穫成功的育兒經驗,還可以體驗一次全新的人生之旅……
這六種「中國式育兒」,你一定中招了!
很多媽媽都吐槽老一輩的育兒方式,但其實,現在我們依然受著這些育兒觀念的影響。看看下面這些,你是不是還在這樣做?一、過早傳授知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曾經在多少家庭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