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訓練講座有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長以什麼為基礎教育孩子?

做計程車要告訴司機目的地,而教育孩子呢?現在是市場經濟,一切以需求為導向,要以市場經濟的思維去培養孩子。

未來的世界需要情商高,具有創新力的人才。

這2方面做得最好的國家是美國和德國,一個以高效溝通文明,一個以精密製造著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終身的老師,孩子的學習榜樣,所以父母更應該學習。

孩子的一些習慣,語言,溝通方式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得。

而美國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訓練》,就是一本很好的父母親子溝通指導叢書,入選白宮問題少年指定訓練叢書。

作為中國孩子的父母,依然要學習溝通技巧,認識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耐心的陪伴孩子成長。

養育孩子需要參考書本,但是不能完全依照書本,因為書本是平面的,而人是立體的,需要在人與人之前的溝通互動中成長。

所以說,環境的力量很強大,人是環境的產物。

育兒要務實,不務虛。

跟孩子溝通,或者滿足孩子需求,要考慮到這樣做會在孩子身上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是為了孩子成長,還是為了家長舒服有面子。

比如說,家長為了孩子安靜,對孩子撒謊,這樣的效果非常有害,孩子會從家長身上知道,說的話只要能達到目的,是可以撒謊的。

我們要鼓勵孩子,但鼓勵的方法很重要,要對孩子的具體行為加以肯定,肯定孩子真實的事件,具體明確的事件,而不是空泛的說孩子你好棒啊,你好厲害啊。

這樣孩子會覺得心虛,甚至不知道說的是自己。

當然看到孩子的進步,要拿孩子跟孩子自己比較,千萬不能跟其他家孩子比較,其他家的孩子在好,跟你家孩子有什麼關係呢?要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做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肯定孩子的進步,孩子不能做到的事情,也要嘗試,加以鼓勵。

什麼是愛?

我們整天說,我們愛孩子,但是什麼是愛呢?

愛孩子,就是要以孩子的需求為主,給予孩子想要的,而不是父母認為需要的。

以孩子為主,孩子感受到的才叫愛。

什麼是私?

以父母為主,不顧孩子的感受,叫私。

這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就是你滿足孩子的需求是為了什麼?如果孩子真的有需求並且合理,可以按孩子的需求來,如果你人為不合理,可以拒絕孩子。

因為就算你不拒絕,未來孩子進入社會,一樣會被拒絕,不如自己一開始就主動訓練孩子接受被拒絕的能力。

如果買,是為了滿足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不在煩自己,那麼這種行為就是自私的,父母為了孩子不在鬧騰,就滿足孩子需求,那樣孩子就懂得父母的底線。

在跟3歲及以上的孩子交流中,要給孩子的行為做規範,對任何需求做定項,並且堅持。

中途看了一個視頻,《我是演說家》,一個國家心理二級治療師,吳月波講自己的經歷的故事,表明語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

罵和責備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在跟孩子相處過程中,父母一些極端行為,要想到後果。

只有懂得種莊稼技能的農民才是好農民,同樣,只有懂得教育孩子之道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如果只靠說我愛你,是沒辦法教育好孩子的。

孩子與父母衝突,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對於1到3歲的孩子,最好就是待在父母身邊養育,如果放在遠方,孩子一輩子都為有心理負擔,一輩子都會有被遺棄的感覺,為了彌補內心被愛的渴望,被接納的需求,一輩子會苦苦追尋

同時,因為不會溝通,很難與人相處。

如果真的遇到孩子不會溝通,脾氣暴躁,父母能做的,就是陪在身邊,告訴孩子自己在這裡,等待著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同時也等孩子不在抗拒的時候,慢慢靠近孩子。

體諒孩子,每一個在情緒中的孩子,都不容易。

只有孩子接納父母,才會聽父母的話。

每一種情緒,都是在保護我們自己,沒有什麼不好的情緒,就如吃大餐,一次新鮮,2次不錯,那一個月呢?一年呢?孩子的情緒需要流動,需要釋放。

四大情緒,喜怒悲恐。

怒是告訴別人,你受到冒犯了,需要制止,悲傷是為了和過去的關係告別,恐懼是告訴自己危險,受到威脅,保護自己。

所以,讓孩子學會表達並釋放情緒,而不是阻止。

了解成長規律

0~1歲,種子,生理期,臍帶不僅僅是輸送營養,還輸送情緒。

所以媽媽要讓自己的情緒流動,避免孕期及產後抑鬱。

1`3歲,芽,情緒期,心智能動性,但是孩子還不擅長表達,愛哭,亂動。

因為孩子的語言還沒發育好,而自己的四肢又能靈活運用,所以孩子很好奇,什麼都想翻,什麼都要動。

這個時候,父母要給予孩子有品質的陪伴,同時教會孩子表達,清楚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每個孩子都要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同時也要避免冷暴力,不管什麼時候,不能不理孩子,不能威脅孩子,更不能說不要你了,你去死之類的。

3~6歲,根,體驗,象徵,符號。

這個時候,孩子最具有創造力,自己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要給予孩子規則與界限,讓孩子知道心理底線,同時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對於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如果能回答,認真回答,不能回答,明確的告訴不能,不要糊弄孩子。

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少去人造景點,同時保護孩子的人生安全,不過多制止孩子的探索。

每個孩子,其實都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6~12歲,角色期。

家長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不願意做一些事情,一定是家裡的某個人的角色缺位。

比如媽媽,本來應該做家務的,不做。

還有做什麼事情,可以選擇不做,但是一旦選擇做了,就不能抱怨,否則孩子很快就學會了。

12~15歲,枝,反省期。

這個時候,孩子的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的能力都長成,如果前12年某個點沒發育好,有缺失,孩子就會叛逆,就會彌補回來。

所以孩子前12年的教育非常重要。

青春期的叛逆,其實如果父母教育得比較好,是可以避免或者推遲。

15~18,葉,邏輯,推理,演繹。

這個時候,孩子的思考能力已經很強,家長要給予人生意思的思考,培養孩子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慢慢了解自己的使命,願景,為出社會做準備。

所以,6歲以前,不要跟孩子講道理,他們還在體驗期。

然後就是花與果,對應的是人的直覺與靈性的發展。

如果孩子沒發展好,出到社會,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最終,孩子回家啃老,也只能父母接納,所以為了自己老年生活幸福美滿,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與成長。

孩子的任何一個情緒的表達,後面都隱藏著一個沒被滿足的需求,我們不要只看到表面現象,而是要深入思考詢問孩子為什麼?找到那個沒被滿足的需求。

為什麼要學習?

父母的學習,是為了學會跟孩子溝通互動的能力。

孩子最先對自己的父母有感覺,所以在交友婚戀的過程中,其實也是找父母一樣的人。

一個女人,自己的學習,影響了自己的孩子,同時自己的孩子會把好的方法,交給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家庭模式,在三代人之間延續傳播。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如果是為了孩子,一定要守住底線,給予孩子愛和自由,讓孩子懂得遵守規則。

如果是為了自己,那是自私的,對孩子的關係是討好的模式,所以父母在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標準,並且踐行。

在課後的答疑時間,一個媽媽很勇敢,分享了自己的焦慮。

自己全職帶2個孩子,男孩,老公要掙錢養家,她能體諒老公,體諒孩子,但是所有的重擔在自己身上,情緒焦慮壓抑,在分享的過程中就哭了。

真的可以看出她的內心焦慮,同時在原生家庭也一樣壓抑。

如果不懂的,也許會認為那個媽媽矯情,以前家裡多少個孩子一樣過什麼之類的。

不要扯蛋,社會在變,經濟發展迅速,一個全職媽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很多看似無解的事情,其實我們如果做不到,就要大聲的說出來。

如果媽媽的情緒都處理不好,孩子一樣是教育不好的。

所以,作為一個媽媽,更應該學習,知道知己的能力,並且不斷成長,以便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

同時,家長要保持做家長的尊嚴。

孩子的行為,如果接納,就不要在乎外界的聲音,不能接納,就要堅決改變。

自己能做到的,孩子一樣能做到,孩子的一切問題,其實更多的是家庭的問題。

成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家長需要耐心,願每個孩子都能在愛和自由中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處理孩子發脾氣哭鬧的基本步驟(父母必知)

博士媽媽說:最近不少麻麻在微信留言,問的是差不多相同的問題,說的是家裡的孩子動不動就會哭鬧耍脾氣,自己都快被逼瘋了。孩子在家裡跟媽媽說想吃糖,但媽媽拒絕了,因為孩子半小時前才吃了一顆,孩子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