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問」——「問」是學的開始,「學」是問的繼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

無疑則不思,疑為思的動力。

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索反射。

家長應告訴孩子,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任何事物都在發展,都在前進。

「推陳出新」需要創造性思維,需要敢於破除迷信、懷疑謬誤、向錯誤的東西發出挑戰的精神。

知識的獲得是需要有一個認識過程的。

而認識又總是開始於不認識的,也就是說,具有淵博學識的人,都是從無知識即有問題開始的。

當前的教育存在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就是教育者是積極主動的,受教育者是消極被動的。

尤其在中小學,老師講過了頭,把學生都講「膩」了,講「呆」了,學生只學會了聽、記、背。

這樣一種被動的訓練,內在的積極性被限制住了。

而自主教育提倡學生應當成為學習和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死記硬背一些知識而不培養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孩子只會越來越笨。

應該讓孩子由問題開始到問題結束,思維一直處於問題產生和解決之中,處於矛盾運動狀態,這是自主教育的精髓。

「學」和「問」是辯證統一的,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學問」二字的字面含義就包括學和問兩個方面。

「問」是學的開始,「學」是問的繼續;學中有問,問中有學,學和問總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提出問題,是科學發現的起點,是創造的前提。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凱恩先生在與哈佛大學師生談話時曾說:「同學們在一些觀念問題上有沒有提出疑問?比如對牛頓力學會不會問:我為什麼要學習它?為什麼它不可能是不對的呢? 老師講牛頓力學,為什麼是對的呢?根據是什麼?如果沒有這樣的態度,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他還說:「愛因斯坦的那三篇論文就是問了幾個前人沒有問過的問題,並且自己做了回答。

」民族的生命力需要創造精神。

而創造力的培養,需要從孩子質疑能力的培養開始。

家長和教育者必須有這種教育的戰略眼光,從小重視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

但應讓孩子注意,科學的懷疑並非懷疑一切,而是抓住新的事實來懷疑舊的觀點。

由懷疑發現問題,由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這是爆發新思想的導火索,也是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好辦法。

20世紀初有人斷言,向地球的遠方發射電磁波完全不可能,因為電磁波穿過空氣就會一去不復返。

然而義大利的愛爾莫·馬可尼卻不相信這一點。

1901年,他終於成功地不用導線把信號送過大西洋,使英美兩國建立起電訊聯繫。

這一創造為電子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由此不難看出質疑能力的重要作用。

德國現代物理學家海森堡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它意味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提問不僅是學習的開端,所提問題還是知識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標誌。

一個學識比較豐富的人,提出的問題比較深刻;而一個知識比較貧乏的人,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較膚淺。

一個小孩提出「月亮為什麼懸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問題時,表明了他對知識探索的開始。

法國著名文學家巴爾扎克認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一種學習方法稱為「發現法」,就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任何思維都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

問題往往是思維的嚮導,具體的思維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提出問題可有效地培養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得出的結論是:「妨礙青年人用懷疑的心情去觀看世界的那種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學的陽光大道。

」當絕大多數物理學家毫不懷疑地使用牛頓的空間和時間的公式時,愛因斯坦卻嘗試著對它不信任,提出了新問題,從而創立了相對論,取得了巨大成就。

當然並不是會提出問題的人就都能成為海森堡、愛因斯坦,還需要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讓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實踐的能力。

調查表明,中國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比他們的認知能力差。

不少中小學生不會疊被子,不會洗衣服,不會掃地,不會削蘋果,生活依賴性強,遇到困難不是自己去努力解決,而是找父母幫助或者由父母代替解決。

久而久之,孩子就逐步淡化了對事物的探索精神。

應該說,社會發展和高新技術的進步,為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探索條件。

玩電腦、拆拼積木的過程,都會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

問題在於很多父母沒有看到這些都是培養孩子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沒有正確地加以引導。

未來世界的飛速發展對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不是像有些家長說的那樣只要腦筋靈就行,光腦筋靈還不夠,還得把好的想法、好的思路變成現實的東西。

高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個人的創新能力越強,同時實踐能力也越強,他就能在創新中取勝。

一個人如果創新意識很強,但是缺乏實踐能力或實踐能力不強,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要為孩子提供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的時間和空間。

節假日和雙休日,父母可帶著孩子去郊外玩,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也可帶著孩子到少年宮、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讓孩子在觀察自然中培養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

孩子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要從小抓起。

當然,具體做法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生理、心理發展階段採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孩子實際能力的發展和探索精神的形成。

一、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尋找答案

尋找答案不僅僅是在書本上找答案,還可以讓孩子走出封閉的家門,到社會上、到朋友們中間去尋找答案。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產生了擺脫各種束縛和依賴的自立傾向,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

另外,與自立性同步進行的是,與人交往的心理需要。

孩子期望得到旁人的理解和同情,盼望早日邁入成人的社會中,發展自立性和社會性。

這是兒童達到自我與社會同一的必要前提,是兒童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本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即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為中心去認識,不能明確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把自己禁錮在自我的軀殼中。

兒童怎樣才能擺脫這個自我封閉的軀殼去求知和探索?只有一條路:參加社會生活,發展他的社會性。

孩子只有接受社會,才能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他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長。

目前中國獨生子女家庭已占主流,獨生子女在生活中缺少同年齡相近的兄弟姐妹及同伴交往的機會和體驗,加上家長的溺愛嬌慣,使他們形成任性固執、不知道關心人、缺乏責任感、依賴性強、性格懦弱、孤僻等心理弱點。

同時,單元式結構住宅的環境,也不利於孩子的社會活動。

有個孩子在日記里寫道:「我沒有兄弟姐妹,唉,我只好把養在籠子裡的兩隻小鸚鵡作為我的夥伴 」照這樣下去,活潑的孩子不也就成為籠中的小鳥了嗎?

獨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容易形成孤獨感和不合群心理,不少孩子膽小、孤僻,喜歡「單獨行動」,造成長期心理壓抑,身心健康受到損傷。

孩子們必須走出封閉的家門,加入小夥伴的社會活動中,才能健全地發育和成長。

孩子進入社會,就會遇到一系列問題,不可能事事得到父母的幫助,許多時候需要自己自立地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孩子有吃苦的精神。

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苦,見孩子一遇到困難,就忙不迭地上前幫忙,把答案告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不僅產生了依賴心理,還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父母們不必事事操心,應該讓孩子吃點苦。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生活幸福。

但究竟怎樣才能使孩子將來生活幸福呢?許多家長對此並不真正明白。

現在的孩子們「運氣好」,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較過去好得多。

因此,許多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吃一點點苦,經受一點點磨難。

難怪一些有識之士早就不無憂慮地指出:中國正在培養一代「小皇帝」。

人們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孩子們面對的是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普遍現象,競爭會使每個人都要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

這些從小養尊處優、受不得一點委屈和挫折的「小皇帝」長大後,將如何應付日益殘酷的社會競爭呢?

二、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主張

有一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分析和研究。

他認為當被問及「你要喝什麼」時,回答「我想喝咖啡,不想喝紅茶」比回答「什麼都可以」的人,將來在社會上更有作為。

因為他遇事能有自己的主張,而且敢於表達出自己的主張。

既然鼓勵和允許孩子表明自己的主張,就要對孩子的主張和要求有所交代。

因為孩子終究是孩子。

孩子無理的要求,常見的如看見別的同學暑假到外地去遊覽,因而也要求去遊覽。

或者看見別的同學有了什麼新的東西,因而也吵著向父母要。

這種要求沒什麼不正確。

但是考慮到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這又可能是非分的。

這時父母本可以向孩子講清楚家庭的困難,說明無法滿足的原因。

但是,有的父母認為一時間和孩子講不清,或者由於某種原因而不願多講,常採用一種搪塞的態度:「以後再說!」或「以後再給你買!」

著名作家E.佛格爾分析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則之一是「親子之間要形成絕對的信任關係」。

因此,為了維持這種彼此信任的關係,在類似情況下,不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而說:「以後再考慮!」以此來避免和孩子對立,以免導致母子間或父子間的感情破壞。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避免衝突的好方法,但就養成孩子自立個性方面來說,則又不然。

因為父母的這種答覆只是一個緩衝,一種搪塞,並沒有使孩子了解到自己要求的不妥。

在這一點上,歐美國家則全然不同。

他們既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時,當他們認為孩子的意見和要求不對和不妥時,就立即糾正,說明父母之所以不同意以及之所以不能滿足孩子要求的原因。

這樣,雖然偶爾也會和孩子爭辯幾句,但是能使孩子明白道理,對孩子的要求也有所交代。

從社會發展的整個趨勢來看,為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父母應該向孩子說明不能滿足的原因,說明父母的收入、家庭不夠富裕等實情。

同時,也說明不去遊覽以及不買新的東西,對於他目前是否好好地讀書並沒有什麼影響。

三、父母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做

孩子上學時,有的父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末了甚至還要補上一句:「等一等,讓我看看你書包里要帶的東西是否都帶了。

」誠然,孩子,尤其是初上小學的孩子,上學時可能會遺忘了課本。

教育孩子不要忘記攜帶需要的課本和文具很重要,但是要讓孩子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檢查,親自去做。

而且,疏忽也是免不了的,偶爾也會有遺漏。

但這不要緊,孩子在課堂上發現自己遺忘了課本或必要的文具,這次吃了虧,影響了聽課,那麼他下次就不會再忘記了。

而且這種教訓要比父母叮嚀10遍來得深刻。

如果父母一味地幫助孩子準備一切,孩子就會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自己可以對一切不聞不問。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而且通常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能獲得較大的成功。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失敗為成功之母」。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小範圍內自理,讓他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

滑雪場裡經常發生的骨折事故,大都發生在平緩的斜面,而不是在陡峻的斜面。

建築工人從腳手架上失足跌落的意外事件,多發生在接近地面的地方,而不是在高處。

這些都是因為越是不大危險的地段,人們的注意力反而分散。

所以經常讓孩子處於依賴和安全感中,對孩子的成長反而不利。

一旦父母有疏忽,孩子就會束手無策,時時出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鼓勵孩子自立的技巧

我們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一天當他們離開我們的時候,能獨擋一面。我們希望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翻版或者延伸,而是一個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

早教育兒:父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獨立!

蒙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獨立包括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一個孩子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獨立思考、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獨立為基礎,才能應對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