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培養孩子獨立!但打賭你不知道怎樣培養孩子獨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與我們保持獨立,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一天當他們離開我們的時候,能自己獨擋一面。

我們希望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復刻版或者延伸,而是一個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的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夢想的個體。

那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立的人?

  • 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讓他們親自去經曆日常中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讓他們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問題來了,「道理我都懂,卻還是做不成好父母。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大概是阻礙我們成為好父母最大的障礙,從吸收教育理念、知識、方法到實踐執行,好像隔著一整個銀河系般遙遠。

你還記得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系紐扣、繫鞋帶時,看到他艱難的樣子,你是捉急的立刻替他繫上,還是耐心地站了10分鐘,最後終於還是忍不住幫他系上嗎?

每一次孩子一提到她和朋友吵架或者遇到麻煩,你就立馬跳出來給她建議。

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聽你的,那怎麼可能讓孩子從錯誤和失敗的經歷中得到成長?

你也許會想:「只是幫孩子系個鞋帶,告訴他們怎麼處理和朋友的衝突,讓他們避免犯錯,這些至於那麼嚴重嗎?不管怎麼說,孩子畢竟小,沒有經驗,他們確實要依賴周圍的成人。

這正是癥結所在。

當一個人,一直依賴另一個人的時候,會產生某種情緒。

試想下,4歲的你,每天都聽見父母對你說:

「多吃豆角,蔬菜對你身體有好處。

「來,我給你把拉鏈拉上。

「你累了,躺下歇會兒。

「別和那個男孩兒一起玩,他說髒話」

9歲的你,每天都聽見父母對你說:

「不用試那件夾克,綠的不適合你。

「把瓶子給我,我來幫你把瓶蓋兒擰開。

「我已經把你的衣服收拾好了。

17歲的你,父母對你說:

「你別學開車了,太容易出事故了。

你想去哪兒,和我說就行了。

我開車送你去。

你可以仔細體察下,自己內心的感受,你想你的孩子有和你同樣的感受嗎?

當一個人處在依賴別人的境地,隨之而來的,除了有點感謝以外,更多的感覺是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感、怨恨、挫敗和生氣。

這個事實,讓家長感到無奈的事實,使我們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我們的孩子的確需要我們,因為他們太小,還缺少很多經驗,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告訴他們怎麼做;另一方面,他們的依賴又導致對我們隱隱綽綽的敵意。

怎樣將孩子的依賴感降到最低?怎樣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幸運是,鼓勵孩子自立的機會每天都有,我們要善於發現並利用機會。

鼓勵孩子自立的6個技巧

  • 1.讓孩子自己作選擇。

比如:穿衣服的時候,讓孩子自己選擇是穿灰褲子還是藍褲子?

喝果汁的時候,問孩子喝半杯還是喝一杯?

玩遊戲的時候,問孩子接著在這兒玩,還是去玩另一項?

這些問題看似不合理,但對孩子來說,每個小小的選擇都會讓他有機會控制自己的生活。

這些選擇給孩子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練習作決定的機會。

如果從小沒有經歷過自己選擇,將來對職業、生活方式的選擇就會變得糾結而無比困難。

  • 2.尊重孩子的努力。

家長們常常會認為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簡單,並且鼓勵他們:「試試看,很簡單的。

」如果做成了,孩子也只是完成了一件「簡單」的事,並沒有什麼成就感;如果沒做成,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連「簡單」的事情都沒做好。

不妨轉換個說法,如果我們說:「這不太容易。

」或者:「這可能會有點難。

」就會傳遞出完全不同的信息;如果成功了,孩子會自豪於自己完成了一件難事,如果失敗了,至少他們知道這個事情完成起來比較困難。

那是不是意味著,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為孩子做我們能做的事情?每個父母都能感覺到孩子很累、需要特別關注或者想撒嬌的時候,希望我們能幫他們做事情。

同樣,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我們完全由能力自己做,但如果有人幫你梳一梳頭髮,拉一拉襪子也會帶給你一些安慰。

作為父母,我們培養孩子的基本原則是讓孩子有責任感,讓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他必須學著自己獨立完成的。

用心去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尊重孩子的努力,當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會集中精力去自己解決問題。

  • 3.不問太多問題。

比如:聚會玩的開心嗎?都誰去了?是不是都盛裝出席?你們都吃什麼了?你和誰在一起?

一連串的問題轟炸下來,孩子大概分分鐘想要原地爆炸了吧。

一個媽媽曾留言說,她原來覺得不過問孩子就不是一個好家長。

但後來,她驚喜地發現,如果不狂轟亂炸地問孩子問題,而是在孩子想說的時候,認真傾聽,那孩子就會非常樂於和你分享。

問太多問題,會讓人感覺到被質疑或侵犯,要相信孩子,孩子們想說的時候,自然會和你說。

  • 4.別著急告訴答案。

每個孩子都是一部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經常會問出各種或精彩有趣或令家長瞠目結舌的問題。

看到下雨就會問:「爸爸,雨是從哪裡來的?」 於是,爸爸一板一眼回答「這是因為水蒸氣的蒸發和遇冷凝固。

你看到的實際上是…」

親子互動問答的場面也相當溫馨,但如果你再回答孩子之前,向孩子反問道:「關於這問題,你是怎麼想的呢?」是不是就變得更加有趣呢?

當孩子提問時,首先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更好的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養成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的習慣。

急於給孩子答案,對他們沒有幫助,就像是我們在替他們做腦力勞動。

把孩子的問題反問回去,讓他們作進一步思考,才是最有幫助的。

  • 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不能凡事完全依賴我們。

要有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能力,或者是多途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經濟學上講資源整合,有效配置資源的概念。

家庭以外—學校、老師、同學、朋友都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減輕孩子對家庭的依賴,告訴孩子外界有許多有價值的資源可以利用,生活從來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總能找到幫助。

  • 6.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不讓孩子失望,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希望、夢想和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

從前常規鼓勵孩子獨立的方法,像是接納孩子的感受,說出他的感受,給一定提示,解決問題,也可以配合使用;那這六個鼓勵孩子獨立的新技巧,你get到了嗎?

如果你認為,這六個技巧並不是唯一鼓勵孩子學會自立的方法的話,那恭喜你,再得一分。

確實是這樣。

事實上,我們到目前為止學到的所有教育技巧也好,方法也罷,都是要幫助孩子看到自己是個獨立的、有責任感的、有能力的人。

我們傾聽孩子們的感受、分享我們自己的感受,邀請他們和我們一起解決問題,所有這些都是在鼓勵孩子們能夠自立。

鼓勵孩子自立,從鼓勵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瑣事開始,這是自立的第一步,也是根本性的改變的開始。

在很多家長的思想里,一直認為好父母就應該為自己的孩子做所有的事,乃至自我犧牲。

更有的家長,不光為孩子做,甚至為孩子想。

結果呢?

每天在一些瑣事上,總是意見不合,在彼此說服中爭執,在爭執中不歡而散。

當我們把該屬於孩子來承擔的責任,還給他們時,每個人的脾氣都有了改善。

真心建議家長們,當發覺自己即將開始參與或陷入爭論的時候,問問自己:「有沒有其他的選擇?…..我必須要承擔嗎?…..或者我能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嗎?」

在堅持鼓勵孩子自立的整個過程可能會非常複雜。

相信,多數家長都理解培養孩子獨立的重要性,同時,內心也是充滿了矛盾的。

首先,可能是圖省事。

畢竟培養孩子自立過程複雜,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就像很多家長留言講到,現在家長都很忙碌,通常都會叫孩子們起床,為了節省時間,給他們扣扣子,告訴他們吃什麼,穿什麼,既方便又快捷。

其次,在情感上,我們無法割斷與孩子的緊密聯繫。

作為家長,無法不視他們的失敗為我們的失敗。

我們做不到,明明幾句話可以讓他們避免痛苦或失望,但也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最親密親近的人面對爭執或犯錯。

家長還要克制自己提供建議,尤其是當我們確信自己知道怎麼做的時候。

當孩子問:「媽媽,你說我該怎麼做?」的時候,要控制自己不馬上告訴他該怎麼辦。

更加困擾的是,家長無法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們時的那種深深的失落感。

我們清清楚楚地記得,小生命曾經那麼需要我們,愛就是一種被需要的需要,這種需要讓我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

當有一天,我們發現,鬧鐘叫醒比媽媽的呼喚跟更有效時,當孩子們終於會自己讀書故事書,不用我們再給他們講故事的時候,心情,會有多麼複雜。

在我們為孩子的進步感到驕傲,並為他們的成長感到欣慰時,也會為他們不再需要我們而感到失落。

這是每個家長必須經歷一次的「痛並快樂」的旅行

一開始,我們獻身於一個弱小無助的生命,幾年來,又經歷為他們擔心、給他們安慰和理解、為他們做人生計劃的過程。

把我們的愛、我們的體力、我們的智慧和經驗都給了他們,為的是有一天能讓他們有內在的力量和信心離開我們。

世間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

培養孩子獨立的關鍵時期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走向獨立的過程中會經歷以下幾個關鍵的時期:

1.兩歲左右,開始出現獨立意識,重點關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這個階段,孩子會把自己想要的表達出來,還希望那些東西永遠都是自己的,他們的口頭禪就是「我」、「我的」、「我要」。

生活技能、運動技能和語言能力等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已經可以開始自己吃飯,嘗試自己穿衣等。

2.六歲左右,是與母親真正分離的起點,重點關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這個階段,孩子既想要獨立,又必須依賴媽媽。

六歲才是孩子與母親真正開始分離的起點。

孩子的內心充滿矛盾,愛走兩個極端,也是母子之間糾葛最多的年齡。

3.九歲左右,是獨立而執著的年齡,重點關注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在感情上表現出對他人不再過度依賴,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戀。

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生活事情,有較強的安全感。

隨著獨立性的增強,愛思考、喜歡與人為善,也就成為這個階段孩子的典型特徵。

4.青春期前後,為獨立向各方宣戰,重點關注獨立價值觀的培養。

獨立是孩子整個青春期一直在追尋的東西,渴望脫離父母,樹立自己的形象。

一個孩子在整個青春期期間的所有一切,都是在尋找自我:認識自己、界定自己、依靠自己。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宣告自己內心的想法。

在上述每一個關鍵階段,孩子的獨立性發展任務和需要具備的自理能力都不一樣,所以父母的關注點也會不同。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錯過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這些關鍵期。

否則,我們的孩子就將永遠無法長大成人,即使生理上長大,心理上仍然處於孩子的時期。

  • 義大利教育專家蒙台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

  • 「教是為了不教」,葉聖陶先生的這一至理名言也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 美國家庭尤其重視對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教育,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並注重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種環境中的自我保護能力。

所以,作為父母的你,已經準備好試著讓孩子學著自立了嗎?準備好做一個善於鼓勵孩子自立的家長了嗎?

正面管教之養育男孩/女孩音頻課程可以幫助你更好的培養孩子獨立的品格,幫你用友善而堅定的態度去陪伴孩子,學習充分的尊重信任孩子,讓孩子知道無論何時父母適度的愛都在。

我們給你方法和「武器」,你只需要完成學習這件事就好。

關注新東方繪本館微信公眾帳號:xdf-hbg,了解小小巴菲特,並且有海量學習資源可以免費領取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鼓勵孩子自立的技巧

我們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一天當他們離開我們的時候,能獨擋一面。我們希望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翻版或者延伸,而是一個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

早教育兒:父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獨立!

蒙台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獨立包括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一個孩子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獨立思考、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獨立為基礎,才能應對各種挑戰

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徐莉莉編者按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很多孩子都「十指不沾陽春水」,生活中容易依賴他人,遇到困難就躲避,缺乏獨自面對問題的能力。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百弊...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別把您的孩子養成「乞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每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對自己的父母、親人產生依賴,特別是現代的社會,很多小朋友可能和爺爺奶奶的時間要長些。我去幼兒...

從《楚喬傳》中,你看出什麼了嗎?

一度熱播的《楚喬傳》不僅深受廣大我國觀眾的喜愛,甚至被翻譯成俄語版,受到廣大俄羅斯群眾的追捧。直至現在還保有餘溫。在小艾看來,這些火出國的影視劇,不僅僅是因為劇情的精彩,更重要的是能給人帶來更多...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孩子「長不大」的癥結在哪裡?北京大學徐教授說,現在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缺少獨立性是獨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歸結為「獨生子女」。事實上,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作為「自然人」來到世上...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齊齊哈爾新聞網3月6日訊 (劉嘉寧) 「許多家長一面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面又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太差,怕孩子長大後不能面對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家長李女士說...

培養獨立的孩子!

「除非有退滯的傾向,否則兒童的天性會勇往直前、生氣勃勃地尋求獨立,兒童爭取獨立的過程,始於生命之初,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引領著他去達成目標,這股力量就是天賜的動力。孩子是如何獲取獨立的呢?

讓孩子自立自強 就這麼簡單

孩子缺乏自立能力,通常表現在自己的事情無法自己完成,做起事情來磨磨蹭蹭,責任心不強,總要大人來提醒監督,而且做事情無法集中精神,自制能力過差。因此,做事情似乎永遠都做得不夠好。為了孩子以後更好地...

中國家庭 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大家經常從影視作品或各種渠道看到,西方甚至日本孩子們都有自立的能力、張揚的個性,樂觀積極的態度,對於事物善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而我們國內的孩子給人的印象:小時候尚且保留著這些朝氣蓬勃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