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退燒需謹慎!父母用酒精「土法」給兒子退燒釀慘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感冒發燒本不是什麼要命的事,可父母的無知愚昧卻害死了孩子!酒精降溫,這一陋習已經被批判多年,居然還有人不知道。

專家提醒

深圳兒童醫院PICU主任何顏霞透露,男童死亡的罪魁禍首就是工業酒精,工業酒精里含有甲醇,甲醇有較強毒性,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血液系統影響很大,它經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攝入都會產生毒性反應,急性中毒症狀包括頭疼、噁心、胃痛、疲倦、視力模糊以至失明,繼而呼吸困難,最終導致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男童皮膚非常幼嫩,很容易吸收甲醇,而這種物質對腦部神經系統的危害可以說是致命的,因此孩子送院時腦部已經喪失功能,情況比植物人還糟。

崔神表示:物理降溫是退熱的基礎,包括:多飲水/液體;溫濕敷或溫水浴等。

只有當體表溫度(腋溫、耳溫)超過38.5度,中心溫度超過39度(肛溫、口溫)時,應添加藥物降溫,首選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服用退熱藥後,加上物理降溫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不會因為「過分」使用物理降溫出現異樣問題。

崔玉濤醫生:寶寶夏季發燒護理17問,物理降溫方法

Q1:寶寶發燒能塗雞蛋清退燒嗎?

崔玉濤:孩子低熱(<38.5度)首選物理降溫,可用冰貼,但溫水澡效果更好,加上多飲水,切不可亂用招數--塗蛋清等。

當體溫>38.5度,可服退熱藥--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

六個月內嬰兒首選對乙醯氨基酚,劑量10-15毫克/kg/次。

再有,面部塗雞蛋清出現蕁麻疹,說明對雞蛋清過敏,六個月內不能吃。

Q2:寶寶連續發燒3天 最高40.3到了醫院變38.8 就沒掛水吃了泰諾林和小兒清熱寧顆粒可一直不退燒現在一直38.6左右要掛水嗎?

崔玉濤:發燒三天,就是靜脈輸液的指征嗎?發熱是症狀,多是感染性疾病所致,原因多是病毒。

特別是現在冬季,流感盛行,以甲型流感多見,有效藥物是奧司他韋(達菲),而不是熟知的抗生素。

遇發熱,應在醫生幫助下尋找引起發熱的原因,再選擇治療。

不要迷信抗生素,更不要依賴靜脈輸注抗生素。

Q3:幼兒一歲4個月,今凌晨發燒38.3,早上六點38.8,沒有感冒等其他症狀,一般該怎麼處理?小兒牛黃清心散可以喝嗎?

崔玉濤:對剛出現發燒的孩子,若體溫>38.5度,可口服退熱藥(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並且多飲水\奶,還可洗溫水澡或溫濕敷。

暫時不要給孩子服用其它藥物,密切觀察孩子情況變化。

若僅是高熱,堅持物理降溫+藥物退熱。

出現較嚴重咳嗽、呼吸困難、嘔吐、腹瀉等應及時就診,否則可在家觀察3天。

Q4:請問寶寶病毒感冒發燒,白細胞只有2.9,正常是4到10。

發燒反覆。

請問需要打抗生素嗎?

崔玉濤:發燒期間,血液檢查顯示白細胞低,比如低於通常的正常值低限--4*10^9/L,說明肯定不是細菌感染,多是病毒感染。

此時,不應使用抗生素,因抗生素不能殺滅病毒。

低白細胞水平期間,容易並發細菌感染。

不要帶孩子頻繁到醫院,以減少交叉感染機會。

發燒後2-4周,白細胞水平即可恢復正常。

Q5:我家孩子13個月,這個星期二半夜發燒,高時39度多,今天第四天,一直在家裡進行降溫,不咳嗽不流鼻涕,懷疑是幼兒急疹,可是今天還沒有退燒出疹子,我該帶他去醫院嗎?

崔玉濤:平時總是說嬰幼兒高熱期間若沒有明顯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狀,應懷疑幼兒急疹。

特別是對於生後第一次發燒的嬰幼兒可能性更大。

一般高熱持續3天後,隨著體溫下降會有皮疹出現。

皮疹一般持續3天左右。

對於皮疹無需特別治療。

當高熱持續已超過3整天,還是應該去看醫生,排除一些疾病。

Q6: 孩子一歲2個月 昨天晚上發燒38度多 可以吃哪種退燒藥?謝謝!

崔玉濤:退熱是通過退熱藥下調體溫調定點和皮膚增加散熱而實現。

當體溫超過38.5度時才需服退熱藥。

發熱時鼓勵孩子多喝水很重要。

只有體內水分充足,才可保證皮膚多散熱,從而獲得理想退熱效果。

體內水分不足,服退熱藥也不能獲得滿意的退熱效果。

所以,發燒時不要僅依賴退熱藥,一定要多飲水。

Q7:我想問下半歲多小寶發燒溫度降不下來怎麼辦?吃了泰諾林溫度下來後,過了幾個小時燒的更高了,到了40.8度,白細胞2.9,醫生懷疑是幼兒急疹,需要打針麼?

崔玉濤:利於退熱的方法,除了在體溫超過38.5度時,服用一定量的退熱藥物,還要注意讓孩子多飲水或液體。

至於保證了體內水分充足,才利於退熱。

注射型退熱藥不比口服退熱藥效果好。

發燒時,給孩子打退熱針,只是為了安撫焦急的家長。

靜脈輸液也是如此,本身不能縮短發熱的時限。

Q8:寶寶發燒了需要去醫院嗎?

崔玉濤:發燒時該不該去醫院看醫生,與家長的經驗密切相關。

其實,不是根據體溫,而是根據孩子的「難受」程度。

「難受」包括服藥退熱期間,精神狀況不好——煩躁或嗜睡;食慾極差;嚴重咳嗽和/或呼吸費盡;嘔吐和/或嚴重腹瀉等。

發熱期間,當體溫超過38.5度時需服退熱藥,並多飲水/液體

Q9:發燒時體溫一定超過39度才證明孩子身體健壯嗎?

崔玉濤:發燒是致熱源刺激大腦內體溫調節中樞,導致體溫調定點上移,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引起發熱。

不同致熱源對體溫調節中樞刺激不同,致體溫升高程度不同,與身體是否健壯沒有關係。

Q10:寶寶打疫苗後發燒了怎麼辦啊?

崔玉濤:注射預防針後出現發燒是很常見的現象,不屬於疫苗的不良反應。

如果體溫超過38.5度,需要給嬰兒服用退熱藥;如果體溫未超過38.5度,可以採用物理降溫的方式;千萬不要使用抗生素。

疫苗接種後的發熱一般不超過48小時。

Q11:寶寶發燒了需要用抗生素嗎?

崔玉濤:引起發燒的原因中,感染是常見的原因,但並不意味細菌是主因。

也就是說,抗生素不是治療發熱的主要藥物,除非證實引起發熱的原因為細菌感染。

咳嗽也是如此,只有細菌引起的咳嗽,才需用抗生素。

不要將抗生素認成治療發熱、咳嗽的良藥。

常見的發熱和咳嗽,絕大多數都是病毒感染所致。

Q12:您好!我家寶寶3周歲,經常感冒發燒,而且一旦感冒發燒就容易並發肺炎。

我曾經採取過不少方法給她增加免疫力,比如:喝過各種品牌的牛初乳和蛋白粉、轉移因子、吃過善存片等等。

可是效果都不明顯。

請問:「我究竟應該如何提高寶寶的免疫力,預防寶寶感冒呢?」

崔玉濤:發燒不是肺炎的原因,是結果。

所以每次孩子發燒的時候,應該及時檢查尋找原因,如果是細菌感染,可以使用相應的抗生素,如果是支原體感染可以選擇特別的藥物,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來說是靠治療症狀等待自身痊癒。

依靠牛初乳等所謂提高抵抗力的藥物很難預防感染性產生。

再有也不要認為發燒就容易並發肺炎,所以及時針對病因治療比較關鍵,還有積極鍛鍊身體提高孩子的體質,比如每天定時外出,使孩子能夠適應寒冷的空氣也是預防呼吸道感染比較好的辦法。

總之,千萬不要依賴藥物提高孩子抵抗力預防感染。

Q13:寶寶發燒只要不超過38度5是不是就不用去醫院和吃藥啊?比較好的退燒藥是什麼啊?

崔玉濤:孩子體溫不超過38度5,不需要使用退燒藥物,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退熱貼,但是否需要到醫院看病,不僅僅依靠孩子體溫的高低,還要依據孩子其他的情況,比如說是否有嚴重的嘔吐、腹瀉、咳嗽等其他的問題。

Q14:我家寶寶快3周歲了,體質特別差,經常感冒發燒,而且每次發燒總是反覆反覆,退了又會燒回去,要好幾天才能好。

有兩次高熱驚厥,我現在很怕他發燒,請問:寶寶發燒時家長應該怎樣做?怎樣才能預防避免高熱驚厥?

崔玉濤:不論是細菌還是病毒引起的發熱,一般都要持續3-5天,所以要積極給孩子使用退熱藥物,如果有明確的細菌感染還應該使用抗生素。

至於高熱驚厥確實與孩子體溫的高低有關,但是也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有高熱驚厥家族史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容易出現高熱驚厥。

所以遇到孩子出現高熱時,除了給孩子使用退熱藥物外,還要使用退熱貼或洗熱水澡等物理降溫的辦法。

給孩子多喝水,也有助於孩子排尿、發汗,當然也有助於降低體溫。

Q15:我家寶寶八個月了,最近正在出牙,星期六打了麻疹疫苗,星期天中午洗了澡,下午就發起燒來(38.8)。

現在持續三天了,體溫38左右,但沒有感冒症狀,請問我該怎樣初步判斷並做出正確處理(是吃退燒藥還是上醫院)

崔玉濤:出牙期間的孩子,可能會出現發燒,一般都是低熱,也就是體溫小於38度5,但是接種疫苗,孩子也可能發燒。

有時可以到高熱,這種情況一般在三天之內就會自行好轉,除了高熱時使用退燒藥物外,不需要使用其他藥物治療。

如果孩子沒有其他的不舒服表現,不需要到醫院看病。

Q16:我的寶寶四個多月了,前幾天發了一次燒39度幾,然後就去了醫院。

醫生開了(頭咆、抗感顆粒、泰諾靈)幾種藥吃了就退燒了。

但是我很擔心寶寶以後體質會變弱,所以我想請問崔大夫,我該怎樣預防寶寶感冒和增強他的抵抗力?能不能服用市面上銷售的增加免疫力的藥?

崔玉濤:燒的高低不代表病情的輕重,所以說39度幾的高熱,並不意味著使用頭胞類抗生素,其實病毒感染往往可以引起孩子高熱,而且年齡越小,體溫可能會越高,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控制體溫的能力較差,這時採用積極的退熱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孩子出生之前體內的免疫力或抵抗力幾乎為0,出生後通過多次的預防接種和生病才促使其逐漸成熟,所以家長不要太恐懼孩子患感冒等常見疾病,它們在給孩子帶來痛苦的同時,也帶來好處,不要相信市面上銷售的增加免疫力的藥,免疫力是靠自身逐漸成熟的。

Q17:妹妹3歲了,前不久發了一次燒,燒驚,有人給我說有點缺鈣的孩子在發燒時容易燒驚,這方面有影響嗎?

崔玉濤:缺鈣的孩子出現的易驚與發燒是無關的,因為低鈣本身可以出現低鈣驚厥,現在的生活狀況,很難見到真正的低鈣驚厥。

所以家長大可不必把發燒與低鈣混為一起,過於擔憂。

崔玉濤醫生總結:夏季發燒,物理降溫為主

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疾病,是由於體內致熱源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導致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的一種現象。

所以退熱是以增加散熱、減少產熱為出發點。

退熱藥是改變體溫調節中樞的狀況,減少產熱,只做到退熱的前提。

真正退熱的效果需要通過物理降溫,增加體內散熱來實現。

人體散熱途徑,也就是退熱途徑有四條:

1.經皮膚蒸發水分散熱是最主要途徑,占90%以上。

所以發熱時不要給孩子穿得太多,應該少穿蓋衣物。

2.經呼吸散熱。

發熱時呼吸會增快加深。

3.經排尿過程散熱。

多喝水多排尿。

4.經排便過程。

所以,遇到孩子發熱要從這四方面幫助孩子進行物理退熱。

如何做到發熱時有效的物理降溫呢?首先儘可能保證嬰兒液體攝入。

退熱過程主要是通過皮膚蒸發水分實現。

若體內水分不足,退熱效果受限。

再有,在適當提高室溫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穿蓋衣物利於皮膚散熱。

還有,洗溫水澡、溫熱毛巾濕敷也是很好的物理降溫方法。

冰袋或冰貼也會有一定的效果。

物理降溫有兩大形式:冷降溫和溫降溫

通過冰貼或冰袋,導致局部皮膚降溫為冷降溫,不過退熱效果有限。

雖可感到皮膚變涼,但體內溫度未必降低。

變涼的皮膚血管收縮,反而會妨礙體內熱量散出。

溫降溫是在提高環境溫度前提下,用溫熱毛巾敷身體、洗溫水澡等致皮膚血管擴張,有利於體內熱量散出。

正確看待物理降溫,維持體溫需體內產熱和散熱的平衡。

發熱是產熱增加和/或散熱減少的結果。

要退熱,增加散熱很重要。

經皮膚是主要散熱途徑,增加皮膚血流就可增加散熱。

在多飲水前提下,適當提高室溫減少穿蓋衣物、溫水浴都是很好的方法;而冰袋、酒精擦浴只帶走局部皮膚熱量,退熱效果有限。

退熱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體內水分不足。

嬰幼兒生病時多不喜喝水或奶,家長一定要耐心少量多次餵養,以增加體內水分,利於退熱,否則服了退熱藥也達不到預期效果。

再有,排尿和排便過程都可利於降溫。

總之,退熱的捷徑不是從藥物(退熱藥、抗生素等)出發,而是增加體內水分和採用適宜的物理降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知道了這些,寶寶發燒再也不用慌了!

從寶寶呱呱落地開始,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寶寶生病。寶寶發燒總會讓爸爸媽媽手忙腳亂。有的家長感覺孩子有點發熱就立即用退熱劑,有的則是一著急就讓醫生給孩子輸液,恨不得一下子使孩子的體溫降下來。發熱真的有...

停!寶寶發燒,先別做這些錯事!

發燒是症狀而不是疾病。發燒雖然會讓人覺得不舒服,但是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發燒本身對孩子會有傷害。發燒不一定就是壞事,因為低燒能提高寶寶的抵抗力,使病菌變弱,有利於戰勝炎症。第一,寶寶發燒,不要立即...

崔玉濤:發燒的四個不等式+護理十七問

寶寶發燒四個不等式↓ ↓ ↓體溫高≠病情嚴重孩子發燒時,如果不是高燒,家長通常還能沉得住氣。但如果孩子燒到38.5℃甚至超過39℃時,家長就沉不住氣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發燒越高,病情就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