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願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前幾天陪大學裡最好的兩個閨蜜帶娃去上海迪士尼,一個5歲一個4歲。

想像中美好的旅行,完全被孩子給搗得粉碎: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哪裡都想摸哪裡都想去,吃飯的時候最興奮,一不留神就跑沒影……

總之3個大人,應付2個小孩,每天都要說好多好多話,最可悲的是口水說幹了還是感覺沒啥用。

從迪士尼回來的前一晚,特意延遲了回家的車票,因為實在太累太累了。

哄睡孩子之後,世界終於安靜了,3個女人談在床上開始聊生活聊孩子,發現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跟孩子說話竟然成為3個人公認的最累的事情。

2

我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每天說了那麼多的「不對」「不能」「不可以」,孩子們卻總是選擇性的裝失聰,這是為什麼呢?

●長話短說

拒絕說教和長篇大論,越簡短越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

很多家長一張口就剎不住車,講道理、同理心,認為這就是跟孩子的共情,但卻成了家長和孩子溝通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

為什麼呢?因為信息量太大,孩子還太小,打斷的鋪墊跟抒情是他們不能理解的事情。

篇幅越大的語句,越難引起他的注意,反而更像是節奏平和的背景音樂。

這也就是好多家長覺得「我溫和的說了很多道理,孩子卻跟聽不到一樣」的原因。

你說了一大段安撫的話,他們可能只聽你懂了一點點,比如你「不允許」或「不可以」。

有時候家長說教,還會帶上自己的脾氣,孩子也是有脾氣的,可別低估了他的逆反心。

舉個例子:孩子在公眾場合吃飯,總會有些孩子喜歡突然發出尖叫並以此為樂。

很多家長就急於用道理來說服孩子,但是一般孩子都會無視。

接著家長就會以暴制暴,這個時候往往會爆發出更大的衝突。

其實,只有對孩子做個動作「噓」,示意安靜,等孩子真的安靜下來之後再告訴他「不能尖叫,

這樣不禮貌。

對孩子說話,情緒平和還不夠,簡短、有節奏、有重點,孩子才更容易聽。

●給直接的指令

生活中很多家長喜歡說「你不要做什麼」,然後有很多大v育兒號會建議家長要多用商量詢問的疑問句。

但是美國T2H3的管教課程中,卻是這樣建議的:

如果孩子在地上坐著時,你跟他說「別坐地上,裙子都髒了!」或者「不要坐在地上好嗎?裙子

會弄髒的呀!」

這些都不是最好的表達,因為對於孩子尤其是小寶寶而言,他們接受到的信息重點首先是坐地上,這是不利於他們正確理解指令的;

而對於大些的寶寶而言,疑問句後如果孩子回答是「不好」,家長又該怎麼做呢?

「不好」「不要」這些回答,實在不要太常見了。

跟孩子下指令時,最適合的表達,應該是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比如「你坐到沙發上去」

有時候你需要以最直接的表達,讓孩子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多動腦子

有多家長會說了,下直接指令沒有用啊,孩子就是不聽。

在迪士尼玩的時候兩個孩子也都出現過不聽指令的時候,第一次是哥哥我們到點該回去睡覺了,他不同意,我們就同意他在遊戲區再玩十分鐘吧。

可十分鐘後讓他走,他又捨不得了,4歲的小妹妹早就已經睡在了閨蜜的臂彎里,3個大人跑了一天簡直累癱了。

我想了一下,沒有繼續去強迫他,跟他說「東東,咱倆比賽吧,看誰先跑到那邊的酒店門口,誰先跑到誰今天就可以誰房間裡的小帳篷」。

然後,我說了句:「我先跑了啊!」就拖著大包小包開始跑。

然後男孩也跟著我跑了,哪天晚上3個大人,抱著一個小孩追著一個小孩,就這樣跑回了酒店。

第二天在迪士尼玩具區,變成了小妹妹玩的不願走,閨蜜一邊說「不玩了,走去那邊看錶演,可好看了」。

但是,小女孩使勁抻著媽媽不願離開,眼看就要哭出來了。

可是男孩卻急著要走:「我要看那邊獅子王的表演」

閨蜜靈機一動:「哇,那邊表演好好看呀,是你喜歡的冰雪奇緣哦,安娜公主會出來的~」

一聽這話,小女孩大喊著「我也要看我也要看」,就順從的跟著我們離開了。

溝通技巧的使用,是不好照搬以及複製的,了解孩子的性格以及喜好後隨機應變,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3

兩個閨蜜說,當了媽才知道,跟孩子聊天室件多累人的事情。

有時跟孩子嘮嘮叨叨跟話癆似的,

可有時想跟孩子好好說說話,想要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往往他們又不願意說了。

孩子年紀小時大多都是愛跟爸爸媽媽說話的,因為在他小小的世界裡,家人就是最親近的朋友。

而年紀越大,社交越廣,似乎和爸爸媽媽的話就越來越少了。

也許在孩子學齡前,這個問題並不是很突出,但「傾聽」這門功課,卻是家長需要提早學習的。

因為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長無意間的錯誤做法下,失去了傾訴的熱情。

●避免過於主動

讓孩子覺得沒講話的必要,在和朋友們的聊天中,發現很多開口講話晚的孩子,家裡都有一個事無巨細,妥帖照顧的家長。

不需要說自己想要什麼,一個動作,一聲嗯啊,家長就能猜到想喝水呢,還是想要玩具。

於是有些原本身體上早就做好說話準備的孩子,慢慢養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長大後當意圖不能被正確猜到後,會著急會煩躁,卻不太習慣去表達自己。

所以,在家裡家長不要過分的積極主動,要「懶」一點,讓孩子有開口說話的機會。

●傾聽要專心

孩子講話的節奏或是經常打斷,都會讓孩子感到氣餒。

常常幫助孩子回顧一整天發生的事情,或是詢問幼兒園和入學的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動,是對親子關係的有效提升。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家長認真傾聽的基礎上的。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說話嘛,不必當回事,該幹嘛幹嘛,裝作在聽就好。

可這個把戲真的很容易被孩子識破,他們會常常問,「媽媽,你在聽嗎?」

此時說多少句「在聽」,都比不上在孩子的陳述過程中,表現出的認真和回應來的真實。

另外,孩子的表達往往欠缺邏輯,說著說著就跑了題。

這時需要家長適當的引導,而不是否定性的打斷。

與人交談的時候,咱們一定是不喜歡被漠視、敷衍或打斷的,哪怕自己表達的並不完美,也希望能得到重視認真的聆聽。

其實,孩子也是一樣。

●聽後不回應

或是不當個事兒,都會讓孩子有碰壁感。

大部分孩子遇到困難或是情緒障礙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傾訴對象都是爸爸媽媽。

但如若爸爸媽媽不能真正做到像朋友一樣體諒以及積極參與到解決難題的過程中來,就會讓孩子覺得很受挫。

然而問題的關鍵是,很多家長雖然口口聲聲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卻不自覺的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能有什麼大事兒。

確實,於我們而言孩子的心事都很雞毛蒜皮,但在孩子看來卻是天大的坎兒。

和小朋友爭玩具爭輸了、心愛的娃娃被刮破了、和小夥伴鬧彆扭了,這些和成人世界中的升職被人撬了名額、昂貴的包包被劃道口子、和閨蜜吵架翻臉這些並沒有什麼不同。

家長的無視,讓孩子感到碰壁後,就好像小火苗被潑下一盆水一樣,熱情熄滅真是分分鐘的事。

尊重孩子是和我們一樣的獨立個體,重視他們的情緒,不要覺得他們小,什麼都不懂就可以隨隨便便的戲謔。

真誠以待,這個道理對於孩子也一樣適用。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其中的技巧掌握的得當,才更利於建立良好的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什麼時候都不會晚,優質有效的溝通,就從現在開始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讀2-6歲孩子「愛插話」行為背後的秘密

伴隨著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不斷提升,哈哥平時在家就是個小話嘮,除了沉浸在接拼積木或者看動畫片的時候是安靜之外,基本上沒有停止過發問或者說話的。喜歡錶達是一件好事,只要可能,媽媽都會在第一時間放下手...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願說

前幾天和倆朋友結伴帶娃去上海迪士尼,五歲的六六帶著四歲的兩個弟弟妹妹。原本美好的旅行,倆朋友卻被娃折磨的要崩潰:乾淨不乾淨的到處摸,能碰不能碰的非要碰,吃飯不咽就在嘴裡含著,有勺子不用抓的兩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