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原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讀書會(ID:fmreading

父母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原型,教育是父母自我的修行和成長。

0到6歲是孩子生命的萌芽期,是孩子精神和靈魂以及良好的行為修養的培根期,一旦錯過,一切的問題的發生可能已成定數。

——語錄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對於80後的父母來說,大多數都是被成為了父母,而不是準備好成為父母,即使他們有了孩子,卻並不一定有教育和養育孩子的常識和能力,更不要說為二十年後的孩子們做些什麼。

孩子任性和叛逆的心理根源是對成年人尤其是他們的監護人教育和養育方式的應對反應和不滿,這就是孩子早期成長中最基本的衝突,孩子與成年人的衝突。

孩子出生後,感知覺發育成熟的最快,0到3歲孩子主要的認知方式便是感知覺,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

所以孩子早期的心智的發育靠來自外界的刺激,促進孩子成長的有效刺激的作用在於孩子的對於刺激作出的反應,而最基本的反應就是孩子的行為。

孩子在3歲前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觀察和模仿學習,在這段時間他們主要的模仿對象就是他們的父母,或者他們的主要監護人。

如果孩子的父母留心觀察的話,就會不難發現孩子的身上有他們的影子,在0到3歲過程中,對孩子笑的多的父母,孩子對他們笑的也越多。

而對於孩子簡單粗暴的父母,可能越來越發現孩子越來越偏離了他們的想像,無法掌控和管教,更談不上教育。

那個時候,當這些家長們在傾訴訴孩子的「暴行」的時候,我們也不禁要問:為什麼一塵不染,如天使般純潔的孩子成了家長口中的「問題兒童」,是誰教出了現在的他們呢?

雖然孩子的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答案往往在我們父母身上。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中國的父母們,在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行為上落伍了。

我們總想去教育和改變孩子,卻總是忘記和教育和改變自己。

如果作為孩子生命成長原型的父母本身就有問題的話,那麼孩子的問題都不過是對父母問題的重複和映射。

孩子問題的背後一定包裹著父母的問題,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問題的父母。

在孩子早期的成長中,給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爸爸和媽媽。

作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和習慣的榜樣與原型,孩子才會學會良好的習慣和秩序感。

曾經在一所幼兒園裡見到一個3歲多的寶寶訓斥和指責自己的父親,就像是一個老闆在訓斥和指責一個員工,而爸爸卻不斷地向孩子道歉。

只不過,孩子很不領這位爸爸的情,反而變本加厲的驕縱起來。

我很好奇地詢問一下這個爸爸,了解了一些孩子的成長信息。

平時全家人對這個孩子都是百依百順,在家庭中,孩子的媽媽脾氣比較大一些,經常在孩子面前訓斥孩子的爸爸,所以過分地溺愛無形中也養成了孩子驕縱的行為,同時孩子從媽媽對爸爸的一些不良地行為中也習得了一些如此對待爸爸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父母的行為和習慣決定了孩子小時候最初行為和結果。

如果我們是父母,那麼我們的行為,習慣,言語和固有模式都是給孩子影響一生的教育。

孩子在小的時候,他的成長就是通過潛移默化地模仿和觀察習得的。

孩子是父母行為和精神特質的影響和模仿者,父母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原型。

你是誰,比你想把你的孩子培養成誰更重要。

為人父母,如果我們在孩子0到6歲之前,沒有及時的去塑造孩子的良好的心靈品質和行為習慣,給予他們好的行為榜樣和模範,如禮貌、謙讓、感恩、懂得愛和分享,卻又放任孩子不良的行為不加以制止和引導。

那麼你的教育和愛到底要換來怎樣的結果——可想而知。

教育好我們孩子的前提,就是給孩子更好的父母。

率先垂範,身先士卒,給孩子一個足夠合格的榜樣和模範, 而不是一味地說教和我認為,要不然上帝會很生氣的質問我們:「你們對我交到你們手上的孩子做了些什麼!」

作者簡介:

李剛,家庭教育親子導師,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婚戀與親子關係諮詢師,國際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導師,高級私人心理顧問,企業EAP諮詢師,中國國學智慧和現代心理學的倡導者和導師,心理專欄作家。

願有一天用文字去啟迪心靈,療愈人心。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未註明而轉載將視作侵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禁忌——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

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作為家庭教育十大禁忌之首,也許都不為過。父母可能會不同意了:生活中都是打罵、溺愛、不關心等,對孩子影響大,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哪有這麼大影響?是呀,我們的直觀感受,沒覺得...

爸爸媽媽:愛孩子,我們要用對的方法

父母對孩子懷有很深的感情,並把它全部表達出來,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就足夠了。但是,當人們談到「愛」這個字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深思對孩子的愛是否與其他的「愛」是一樣的。常常聽大人們討論說「要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