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鄧麗君齊名的她,是如何到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小憂君整理

1955年出生於香港的陳美齡,曾經是個紅透半邊天的歌星,但她卻在最當紅的時候,離開香港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後來又拿到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學位,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教育,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我一直自認是個「教育媽媽」。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教育

為什麼我會變成「教育媽媽」呢?我想這和我的成長背景有很大關係。

我父親生於香港。

鴉片戰爭以後,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占領,戰後又再次為英國統治,直到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

我母親則生於中國內地。

生活在那種狀態下的父親,有幾句話經常掛在嘴邊:「錢財、名譽如流水。

一旦出事立刻會被奪走。

但是,知識一旦記入腦子,就不會被人奪去,它會成為你一生的寶物。

所以在你能學習的時候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

無論生活有多艱苦,父母都拚命工作,把家裡六個孩子都送進了學校讀書。

對於教育,我父親始終抱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孩子們身上擁有著美好的未來。

但有一個前提——好好接受教育。

之前我一度辭去偶像工作到加拿大留學,也是因為父親的這句話說服了我。

當時實在太忙,連大學都上不了,朋友都交不上。

眼見我如此糟糕的生活狀態,父親提出建議,希望我去留學。

我在多倫多大學學習了兩年時間。

正是這段時光使我的人生發生了巨變。

不光是學習,關於唱歌的意義、自我身份認同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

之後,我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稱號。

從此,人生又邁入了更廣闊的天地。

「能學習的時候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

父親的這句叮囑有多重要,至今我在感謝的同時,也時常琢磨吟味。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教育。

我曾在心裡發過誓,有自己的孩子後,一定要賭上一生,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對自己「教育媽媽」的身份很有自信。

也許有人會說,「老是這樣喊『學習、學習』,孩子怪可憐的。

」但是在我看來,「教育」並不等同於「學習」。

「教育」這個詞,具有非常豐富的意義。

因此,我對自己是「教育媽媽」這件事一點都不覺得羞恥。

三個孩子各有不同,各有個性

夫妻之間確定好教育方針

想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夫妻之間達成一致。

關於孩子的教育方針,夫妻間必須達成一致。

懷孕以後,夫妻倆馬上進行商討比較好。

在我們家,丈夫對我表態,「即使我們之間有各種意見,關於教育方面,最後還是由你決定吧。

」雖然他經常說「是因為我不及你那麼關心教育啦」,但現在回過頭想想,他總能在關鍵時刻提出非常棒的意見。

從結果上來看,似乎大部分也是採納了丈夫提出的。

有一家中意的國際學校,我覺得把孩子送進這裡上學也挺好。

可是呢,那所國際學校在當時沒有得到文科省認證。

也就是說,孩子即便在那兒畢業,也無法保證是否能進入日本國內的大學。

即便如此,我們夫婦倆還是一起去了說明會。

「面試當天,如果孩子感冒的話,請立刻通知我們,學校會另行安排面試日期。

校方想看到孩子最佳的狀態,所以請一定不要勉強自己的孩子。

」這次,從老師那裡聽到了這樣的話。

那一瞬間,我和丈夫互看一眼,同時點了點頭,決定「就選這裡了」。

我們都覺得,能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事情的學校比較好。

孩子進入學校之後,我囑咐丈夫,希望他儘量參加所有的學校活動。

而且,我有什麼困難、迷惑,一定會和丈夫商量著解決。

在育兒、孩子教育上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夫妻間的通力合作必不可少。

大兒子提出想去美國念高中的時候也好,決定選擇史丹福大學的時候也好,丈夫都給予了我和孩子們恰當的忠告。

讓孩子進什麼樣的學校讀書,這是件可以左右孩子一輩子的大事情。

為此,必須預見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

有的朋友會說:「我家那位才不會這麼幫忙呢」,但我想說的是,世界上沒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即便兩人意見不合,花些時間,慢慢地多交流溝通,這很重要。

教育方針和升學相關的問題,夫妻之間要經常商討、達成共識,這是最最基本的。

好比諺語「孟母三遷」,為了改善孩子的教育環境,有時候必須得有不得不搬家的覺悟。

需要做重要決斷的時候,夫妻倆最終都要商量好,這是最為重要的。

不要期望和孩子做親自關係

對父母毫無敬意、感謝的孩子,是不會受任何人信賴的。

無論和孩子有多要好,我都從不指望親子關係真的像朋友一樣。

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希望孩子對父母懷有敬意。

因此,我認為父母就要有父母的樣子,展示出認真生活的姿態,送給孩子一個無愧於自己的人生。

當然了,父母並不總是正確的。

但希望孩子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始終都在努力做到最好,保護家人;萬一有什麼突發事件,父母都是值得依靠的,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護我,給我中肯的意見」。

我就是帶著這樣的想法,每天都端正自己的姿態過日子。

即便無法成為讓孩子崇拜的家長,也至少能讓孩子信任、依賴。

所以每天我都很努力。

也許正因如此,我們家可以算是對於孩子對父母的態度、禮儀比較嚴苛的家庭吧。

以說話方式為例,「討厭!」「吵死了!」如此失禮的話,別說是父母了,只要是比自己年長的人,絕對不可以說。

這是我家的規矩。

在我們家,傷人的話也是嚴厲禁止的。

最近,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一個誤解,認為父母和自己是對等關係。

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真到關鍵時刻,做不到好好管教孩子。

對這種「朋友式的親子關係」,我始終是存有疑問的。

特別是當孩子對自己態度惡劣的時候,父母雖然表面裝作無所謂,實際上真的會很心痛。

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

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

我始終確信「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

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所有的責任都應該由家長承擔。

小學、初中教的是讀寫、算術,高中、大學教的是在社會上必需的專業知識。

但是,老師的生活方式和對事物的看法,並不一定全部正確。

其中,也有一些不希望孩子學習的部分。

曾經有一年,有位無論如何也和我家孩子合不來的老師做了班主任。

那時候,我安慰孩子:「儘可能多看到老師好的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

如果實在對這位老師喜歡不起來,也就這一年嘛。

」並且,為了不讓孩子成績因為老師的好惡有所下滑,我也更加謹慎地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

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

在這樣一個狹小的世界裡,被拿來和其他孩子比較,通過學業成績和體育表現來評測價值。

真是殘酷的環境啊。

有的孩子能夠順利融入學校生活,樂在其中;有的孩子卻在學校被徹底「擊垮」。

家長要非常清楚其中存在這樣的風險。

無論孩子被放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有責任讓他們相信自我並拓展自己的潛力。

對孩子教育承擔責任的,絕對不是學校和老師。

「孩子教育的全部責任,由家長承擔。

」首先,必須得有這個覺悟。

質疑能力:內心有質疑,會帶來新構思和新發現

有人說,所謂學問,是因為人們產生了質疑才誕生的。

在三兒子八歲時,有一件小事讓我記憶猶新:

兒子說在麥茶里放點砂糖和牛奶,喝起來就有咖啡牛奶的味道,美齡半信半疑地試了一次,結果發現是真的。

和兒子們在史丹福大學

可見,即使是這樣的小事也會變成學習機會,因此,對於孩子的要求:

最重要的,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抱有疑問。

因為這會轉化為好奇心,從而衍生為興趣,促進孩子進一步去探求答案。

現代社會,各種花樣的宣傳手段層出不窮;這些大量湧入的信息如果只是囫圇吞棗全都相信,那就無法了解真實的世界,無法明白何為真實。

所以,讓孩子擁有質疑的能力,也是保護其自身的一種手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中的8個禁區,你中了幾個?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家庭教育,為了培養孩子拼盡全力,千方百計的培養孩子的鋼琴,美術,音樂,外語等各方面的能力。到最後,錢也花了,時間也耗費了,增加了孩子的負擔卻又收效甚微。到底問題出在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