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這麼做,孩子感激一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一種主觀感受、內心體驗,也是一種個人需要。

每個人都有情緒,有積極的,如快樂、高興、興奮、開心等,也有消極的,沮喪、傷心、憤怒、難過等。

但無論是哪種情緒,都內含有巨大的能量,她該來就來,揮之不去,當她來臨時,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信號,提示我們有什麼東西被忽略了。

引導孩子認識情緒並訓練孩子做好情緒管理,是每位為人父母者需要學習的技能。

他哭了

昨晚練琴時,兒子練了一會兒,忽然不高興的跑過來,帶著哭腔說「媽媽,有一個地方,老是拉的不順暢,怎麼都拉不好,一到那兒就卡住了。

」說完便哇哇哇哭起來。


我抱著他,輕輕的撫摸著他的後背,感受著他的委屈,他的淚水打濕了我的衣襟。

過了一會兒,等他哭泣聲停了,我問,你是說有一個地方,每次都會在那裡卡住,你怎麼都拉不順暢?」

停止的的哭泣聲復又響起,邊哭邊說,「是呀,那個地方總是拉不連貫,總是卡住,哇哇哇」

我無聲的摟著他,看著他流淚,聽著他啜泣,輕輕的撫摸著他的後背,為他擦掉淚水,等著他把委屈哭盡。

就像按下了開關一樣,片刻之後,他再抬起頭時,哭泣已停止,只剩還沒來得及擦掉的點點淚珠。

我問他,需要媽媽的幫助嗎?

他說,我需要你跟我一起練琴,一起看看譜子。

我自然回復,好的。

我們拿起譜子,一起分析了卡殼地方的每個音符,讀什麼?手指怎麼按?上弓還是下弓?跟他一起唱了一遍譜。

之後他放慢速度拉了一遍,很順利,沒有卡殼。

他的小臉上露出了不好意思又帶點小成就的笑容。

我鼓勵他,看吧,一下就做到了,這次很順暢呢。

他說可是速度快了之後手指就跟不上了,就卡住了,不過我可以試試看。

他拿起琴,加快節奏,居然很連貫的拉出來了。

此時,小臉上洋溢著成功的笑容。

感受力很強,表達力很弱

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強,表達能力很弱。

孩子由於缺乏了解和判斷事態發展的能力,

缺乏遇到事態沒有朝自己的期望發展的經驗處理能力,

缺乏對一項行為有可能導致的不好的結果的判斷能力,

因此他們並不能了解以及判斷出什麼樣的行為是合適的,是被允許的,

而他們也無法準確的將自己遇到的困擾、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

他們往往會通過「不良行為」(在大人看來是惱人的、煩人的、不可理喻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內心。

哭鬧、發脾氣、大喊大叫、扔玩具、跺腳、躺地上打滾等是他們常用的伎倆,他們通過這些方式表達自己內心此刻的波瀾壯闊,並期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傳遞出一種信號-----此刻,我很難受,我需要你的幫助。

就像兒子拉琴時,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拉了那麼多遍,依然無法拉的順暢,自己已經做了那麼多調整,為什麼結果依然沒有改變。

他想不通,他的內心很掙扎,因此他通過「哭」來向大人說明,他此刻需要幫助。

這幫助的前提是,大人首先得先做到認可和接納孩子以及孩子此時的狀態、情緒,明白他不是無理取鬧,也不是故意亂發脾氣,能讀懂孩子此時行為背後傳遞出來的情緒信號。

最遙遠的心,你不懂我

當自己的情緒被他人讀懂時,孩子能夠很快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回平靜。

對於大人也一樣。

就像按下了開關,前一秒還哭聲震天,後一秒便風平浪靜。


並且孩子逐漸學會用更準確的言行來表達自我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學會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並獲得高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

他覺得自己這樣是被允許、被接納的,他沒有錯,這不是他的問題。

相反,如果孩子的情緒未能引起大人,尤其是父母的重視,那孩子就會陷入困惑之中。

「咦,奇怪,我這麼難受,為什麼沒有一個人來關心我呢?」孩子會覺得費解,為了能引起他人對自己的關注而哭得更加聲嘶力竭,甚至做出更激烈的行為。

然而大部分家長並不能理解孩子傳遞出來的信號,相反,他們會依據孩子的行為來判定孩子的無理取鬧、不可理喻,只會因為孩子的「野蠻行為」而大動干戈。

「給我住嘴!別哭了!吵死了!」

「下次再敢這樣,絕饒不了你!」

「你要哭你就使勁哭吧,我走了」

「有什麼好哭的,你想幹什麼不會說嗎?」

「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發脾氣,再哭到外面哭去,別回來」

.......

以此來嚇唬孩子。

孩子不但沒能如願得到大人的理解,反而挨了一頓訓,理所當然會變得漸漸消沉。

他們很容易對自己做出判斷,這些情緒是不好的,大人不喜歡也不接受的,都怪自己不好,才會產生這些錯誤的情緒,這會導致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產生不自信。

被拒絕、被忽視的情形越多,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就會越薄弱,甚至逐漸消失。

他們也慢慢關閉上自己的心門,不在願意與大人溝通。

這也是很多孩子寧願選擇獨自承受、閉口不言的原因之一。

也是很大一部分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的原因之一。

最終由於無法相信他人和尊重自己及他人,變得自暴自棄、意志消沉或衝動敏感,繼而招致更嚴厲的訓斥和更大的誤解。

孩子很有可能因為這種惡性循環,而被貼上「注意力不集中」、「愛哭鬼」「討厭鬼」、「愛打人」等標籤。

抗壓閥值

如果有人能及時讀懂並接受孩子的情緒,他們很快就能尋求內心的穩定,這時壓力也不大,因為他們已經開始有了經驗,而這種了解、認可和接受不斷強化,他們的經驗也日漸豐富,當面臨更大的情緒壓力時,他們也會有能力去承擔,有經驗去處理,不在彷徨無助。


而一旦孩子的情緒持續地被漠視,他們就會採用過激的方法來表達情感,依然不被理解時,就只能讓壓力變得更大。

問題是,儘管壓力不斷變大,但是學習消除壓力的方法與體驗的機會卻沒有增多。

所以,即使是很小的壓力,也會讓他們做出過於敏感的反應,表現出惴惴不安與鬱鬱寡歡。

邁出第一步

情緒管理的能力,也和其他能力一樣,需要不斷的體驗、學習,孩子並不會天生就會,也不會遇事馬上就會。

而孩子發出信號的時機,恰恰是父母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時候。


讀懂孩子發出的信號,認可、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第一步,有時,僅僅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就足以搞定眼前的困境,而這一步也最重要。

當父母這麼做的時候,已經跟孩子拉近了心的距離,接下來孩子也才更願意與父母溝通,一起解決問題。

但有時接納和包容還還遠遠不夠。

孩子在學會認識情緒、處理好自己情緒之後,還需要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留待下篇)

任何時候,只要媽媽和孩子陷入了感情糾葛的對抗中,媽媽就會失去幫助孩子戰勝困難的理性和能力。


----------《你的7歲孩子》

參考資料來源:

1、《正面管教》

2、《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3、《你的7歲孩子》

4、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幸福人生從「家」出發

在教養孩子方面,一直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此追捧與批判的聲音從來不絕於耳。當我為人父母教養孩子時一度也很迷茫,起點在哪裡,終點何處去,怎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到達終點?在迷茫中,我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