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全書導讀:不驕縱不懲罰的有效育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寫在前面:

《正面管教》一本書讀下來,書中的諸多觀點推翻了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所受的「有為」或「無為」的教育方式,對於如何育兒的大問題給出了基於理論、經驗和實例的具體指導,提供了許多有用的工具。

今天,行動派把書中一些要點歸納總結為問答的形式,分享給其他沒有時間讀完整本書的的爸爸媽媽們。

問題1:孩子們的服從意識怎麼越來越差了?在「過去的好時光」里,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家不敢和父母頂嘴,在學校不敢違背老師的意思,還總想爭第一。

那時候孩子們顯得溫順、有責任心和上進心,現在為什麼改變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

解惑:

孩子們的變化,根本在於社會的進步。

在今天,成年人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

在家中,父親不再以「專政」顯示權威,而是家人協商討論解決問題(也可能是爭吵辯駁);在單位,下級與上級的關係也越來越平等;網絡、電視甚至紙媒都言路大開,孩子們就算足不出戶也可以「見多識廣」。

隨著時代的變遷逝去的,就是人們曾經無條件的服從意識,於是,孩子們學會服從的途徑越來越少了。

這其實是件好事。

回頭想想,在「過去的好時光」里,孩子們的溫順,是發自肺腑的同意,還是因恐懼而服從、因怕失去親情而服從?那看上去的「責任心和上進心」,有很大因素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而表現出來的。

在今天,我們不再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服從,而是希望孩子們同意家長的意見,是通情達理被說服而認同,或因愛而信任。

這樣看來,「過去的好時光」也沒什麼值得懷念的。

但是,在物質條件逐漸豐富、社會競爭逐漸激烈的今天,孩子們培養責任心和上進心的機會太少了。

為了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知識,父母包攬了除學習以外的大部分事務,也包攬了孩子們遇到的大部分困難,失去了生活的體驗,孩子不了解犯錯或放任自己的真正後果,就不知道怎樣對自己負責。

舉個例子來說明情況:當孩子想要喝杯熱水,大部分家長會選擇自己去倒好端給TA,在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倒水時,大部分家長會阻止TA,並說「小心燙」、「不要碰」。

問題是,一個從來沒真正感受過開水的熱度的孩子,對於「燙」不但沒有概念,還會本能地產生好奇。

相信我,TA真的不是故意要挑戰父母的權威,他僅僅是不知道水為什麼會危險。

如果父母這時能給他一杯較熱的水,讓他用小手輕輕體驗一下,然後告訴他這就是「燙」的感覺,會疼,危險,孩子可能就會「溫順」和「負責任」一些啦。

過去的時代就讓它過去,無條件的服從並不值得嚮往,無條件的愛才是親子關係的永恆。

也不要試圖替孩子承擔過去所沒有的一些壓力和負擔。

時代在變遷,成人在改變,所以孩子也在改變,那麼科學育兒的種種理念與方法也一定是會根據實際情況而改進的。

問題2:為什麼在正面管教中要杜絕懲罰孩子?

解惑

因為懲罰之於孩子的長遠作用是負面的。

時至今日,還有一些父母並不思考,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管教自己的孩子,他們盲從於千百年來的傳統,認為「一代代人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所以這方法也錯不到哪去」。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對於孩子們吃的食物、藥品等非常在意,懂得膳食營養,也願意陪孩子運動或閱讀,但他們對於自己沿用的傳統育兒方式卻毫不質疑,堅信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

我並不想去糾結這個怪現象的原因,(因為太複雜,太龐大,可以從我國的文化根源、經濟發展階段、心理學尤其是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發展情況等諸多角度去發掘展開),只想請各位爸爸媽媽停下腳步簡單思考,傳統的管教方式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何為精華,何為糟粕?

嚴厲和懲罰之所以被沿用至今,被認為是有用的管教方式,是因為它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效果成功掩蓋了懲罰的長期後果:憤恨、報復、反叛、退縮(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抓到;自卑:我是個壞孩子不配得到愛)。

我們可以代入自己的成長過程來驗證這個問題:回憶一次自己被父母嚴厲懲罰的陳年往事吧,首先,進行這樣的回憶可能並不是一件難事,因為這樣的事件讓年幼的我們難堪,一定是印象深刻的。

再回想我們當時心裡的感受,憤怒、委屈、害怕還是傷心?這一些負面的詞彙,和它們傳遞的感覺,正是懲罰應該被杜絕的原因。

我們當時是懊悔自己怎麼被抓到了,還是發自肺腑地想以後我再也不犯這個錯誤了?所以當時的嚴厲懲罰,真的有效嗎?

我們要想讓孩子做的更好,為何要讓孩子感覺更糟?被羞辱、被不公正對待時,人能得到激勵嗎?當你的行為建立在負面情緒的基礎上時,你能做的更好嗎?也許你的行為改善了,可這種改善是為了「討好別人而不被侮辱甚至獲得表揚」,還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先前行為的錯誤呢?

用懲罰代替自然後果恰恰是在教孩子不負責任。

例如:不好好吃飯就會餓肚子,餓肚子是自然後果。

但在很多家庭里,不好好吃飯的後果是:被追著餵飯,被批評指責,被沒收玩具等等,就是沒有餓肚子,孩子不必承擔不好好吃飯的自然後果,如何要求他們負起自己吃飯的責任?

正面管教的方式是:放手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我會怎麼做——不再提供其他食物,告訴孩子後果——你會餓肚子哦!當孩子堅持不住來找我時,我會鼓勵他說:媽媽相信你可以堅持到中午,然後好好吃午飯。

切忌說「我早就告訴過你」這樣的話。

不懲罰,反而能讓孩子以良好的心態學習如何負責,而不是一肚子委屈,花精力跟父母鬥智鬥勇!

問題3:什麼樣的管教方式才算是正面管教中的有效管教

解惑:

關於有效管教,書中提供了四個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奉獻、願意合作)

嚴厲與懲罰的「高速公路」被我們封禁了,那如何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管教呢?請家長們先問自己一個問題: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有什麼資格去管教自己的孩子,我們自己就不犯錯嗎?

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只想著吃零食。

是不是因為大人在他們面前傳遞出了「零食真好吃」「零食是一種獎勵」等觀念呢?孩子不愛吃蔬菜,是不是因為爸爸或者媽媽曾在飯桌上批評過綠色蔬菜不好吃呢?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在孩子的錯誤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才可能開始有效的管教,才可能有一種溫和的態度,而不是站在一個道德的制高點,去劈頭蓋臉指責一通。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也需要做出改變,就會與孩子形成一種合作的關係。

無論是管教孩子,還是跟他人溝通,最忌用「原始腦」不假思索直接反擊,而是要先控制自己的負面行為(如指責、大驚小怪、呵斥等不尊重對方的行為),然後迅速進行思考,調整自己的情緒再開始你的表達。

當然,沒有人會從不失控,實在生氣的時候進行「積極暫停」,生氣的時候避免解決問題,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偶爾失控而自責,書中另一個重要觀點是:把錯誤看做學習的好時機。

問題4: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尊?如何幫孩子建立自尊感?

解惑

真正的自尊是一種不需要證據的自我認可。

對於一個有著真正的自尊的人來說,自尊不是尋求他人的認可,不需要獎狀來證明,不需要他人的讚揚來強化,而是學會自我評價,並正確認識他人的評價。

自尊感是在後天的人際交往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自我認知,是人類的一種高級需要,自尊感過高會導致虛榮、過低會導致自卑,這些偏差都會成為一個人正常社會行為的阻礙。

自尊感的建立對爸爸媽媽們來說應該是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關於如何在早期建立孩子們的自尊感,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有以下幾個要點:1、安全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

從嬰兒時期開始,父母要對孩子的需求和情緒給出合理的反應,記得常常表達自己無條件的愛,不要忽視孩子;2、把孩子當做成年人來對等地尊重。

尊重不只是不嘲笑那麼簡單,成人對兒童的忽視蔑視可能存在在日常的每一個細節中,把對方當做對等的成年人,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生活環境和交流方式;3、允許孩子經歷失敗,是家長能為孩子的自尊所作的最大貢獻。

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就能獲得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4、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接納孩子。

不要給把自己的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接受孩子的優點與缺點。

教育從來都不是為了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也沒人擁有一對「完美」的父母!

問題5:怎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

解惑: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獲得孩子信任的根本。

當孩子心中有敵意,是無法合作的。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1、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我知道你現在一定覺得特別丟臉」;2、表達同情,但不是寬恕:「我也有這樣的經歷,我當時也覺得丟臉」;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媽媽剛才真的太生氣了,但吼了你媽媽也覺得很內疚,我以後會儘量克制自己」;4、關注於解決問題:「咱們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在以後避免這樣難堪的局面」。

問題6:什麼是不良行為?孩子為什麼會有不良行為?

解惑:

所有不良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他通過不良行為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需要被更加用心地對待。

大多數時候,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仿」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發展適應性行為」,如撕紙、吃手等等。

(如何解決:把「不許這樣」變成「可以那樣」,既然無法避免,就給孩子提供安全可控的環境,儘量少說「不」,可能會適得其反。

真正的不良行為一般有四種:尋求過度關注(只有被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尋求權力(必須得我說了算我才有歸屬感)、報復(我失去了歸屬感但我至少讓你同樣受到傷害)、自暴自棄(我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孩子們喪失了歸屬感和價值感有時候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有時候是以孩子的主觀感覺為依據,重要的是他認為什麼是事實。

請換位思考,請注意言行背後的語氣。

如果要問這種種情況如何應對,內容略多,還要結合實際,就請您自己研究實踐啦~

問題7:什麼是啟發式問題?

解惑:

一種有技巧地獲得孩子行為動機和內心訴求的說話方式。

啟發式問題的目的是通過平靜、平等地問問題,使孩子陳述出客觀事實或真實想法,幫助孩子們探討他們的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去發現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問問題的要點在於不能有腹稿,不能預設答案,不要問「為什麼」,孩子們會有戒備(請大家自行體會對孩子說「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和「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的區別)。

在雙方都平靜的時候進行,問的問題要發自內心。

典型的啟發式問題:「你當時想要完成什麼?」「你對發生的事有什麼感覺?」「你對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

問題8:如何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對待一個犯錯誤的孩子?

解惑:

根據所犯的錯誤為孩子制定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方案並實施。

首先要控制自己的「原始腦」,例如,不要在孩子打翻了水杯後呵斥「哎呀!你怎麼把杯子打翻了?」(透露出「你真沒用」的信息)。

最好若無其事地說,「你把杯子打翻了呀,沒關係,我們一起把桌子收拾乾淨吧!」這時不要有多餘的說教,拉著孩子的手,一起把桌子收拾好(多做少說),然後鼓勵孩子:「這件事做的很好哦!桌子很乾凈啦!寶寶真棒!但是寶寶下次要小心哦,有時候杯子裡的水可能是燙的,會很危險,寶寶要知道保護自己,那就更棒了!」

問題9:為什麼要「多鼓勵」「慎讚揚」?

解惑:

鼓勵是針對孩子表現出的一項品質或能力,讚揚有時候會忽視了應有的努力。

一般情況下,讚美是不太需要過腦子的,如「寶寶真棒!」,能脫口而出。

鼓勵則需要想一想,因為鼓勵的是孩子的一項能力、品質或具體的事情,需要描述,如「寶寶雖然不喜歡但還是吃了不少的胡蘿蔔,真棒!」「寶寶這個積木堆得好,很有想像力!」「寶寶今天雖然犯錯了,但是馬上和媽媽合作解決了問題,媽媽為你的知錯就改而驕傲!」

另外最近在《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中得到一個啟發,當你想要表揚一個孩子「聰明」或「反應快」時請三思,因為這會讓孩子認為完成任務的速度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聰明的孩子面對困難時反更而容易放棄,要重視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認真和謹慎是更值得表揚的品質。

問題10: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培養哪些能力?

解惑:

孩子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成長為一名具備較高綜合能力的成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許多的能力是需要家長們的早期引導的。

1、對個人的感知力:我能行!

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自己的情緒,並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公頃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不需要大聲訓斥!

寶寶們頑皮不聽話是很正常的,他們會和小朋友打打鬧鬧,也會把你的東西藏起來不告訴你,更會在你訓斥他的時候不理你。你是不是也經常會為管教孩子而束手無策?在孩子面對你的大聲管教全然不理時,你是否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