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聽話」 後果很可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要聽話,在家要聽爸媽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在社會中要聽長輩的話--------很多家長也以自己的孩子聽話為榮,「你家孩子真聽話!」聽到這樣的讚揚,很多家長都會很自豪。

然而,孩子聽話真的就好嗎?怎樣才算是聽話呢?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劉冬(化名)從小一直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的父母對他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不聽話就會挨打,所以,上學開始,劉冬就一直很乖,只要父母說的話,從來不敢不聽。

但是,上了六年級的劉冬,卻在關鍵時刻不聽話了。

他不願意上學了,把自己鎖在房間內,父母怎麼勸都不肯出來,一開始父母只好假稱他生病了,跟老師請假,但是,幾天下來,他還是不肯上學,把父母急壞了,不管怎麼罵、怎麼勸都沒有用,只能跟老師說了實話。

在老師的建議下,父母把劉冬帶到了醫院。

心理醫生跟他單獨交流後才知道,這麼多年來,劉冬一直活得很壓抑,為了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他只是做父母的乖兒子,而失去了自我。

長期的壓抑讓他在與同學的爭執中爆發了,他認為同學們都在背後說他壞話,大家都不喜歡他,所以他不願意去上學。

經過醫生診斷,劉冬已經出現了焦慮症。

由於病情比較嚴重,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療。

案例二:10歲的李芳(化名)是個乖巧聽話的小學女生。

有一次,老師讓他們回家後,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製作一個帶馬達的電動小風車。

回到家,李芳不敢和看報紙的爸爸說,也不敢和正在做飯的媽媽說,有幾次,她鼓起勇氣,想說卻又咽了回去。

要睡覺了,她卻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間。

「你這孩子,怎麼不聽話?!」 爸爸訓斥她。

張倩哭了:「老師說,要你們幫我做電動小風車。

」聽了李芳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牆上的鐘:「現在到哪去買小馬達?明天再說。

」李芳想爭辯一下,說鄰居張爺爺家有,卻沒敢說。

就這樣,李芳的課外作業並沒有完成,最後,還是媽媽答應,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學校向老師解釋,她才安心地睡了。

沒想到,第二天媽媽單位臨時安排她出差,她把李芳送到學校門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時左右,媽媽在出差的車上,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李芳沒到學校。

媽媽忙給爸爸打電話。

中午,焦急萬分的媽媽終於接到爸爸電話,說李芳找到了,原來,她怕老師批評她沒完成作業,所以沒敢進學校,就在不遠處的一個街心花園裡哭呢。

媽媽這才長長地嘆了口氣:孩子很乖、很聽話,可就是太聽話了……

相信看了這兩個案例之後,很多家長都會驚出一身冷汗,因為他們平常在教育孩子時都一直要求孩子要聽話,可沒有想到孩子太聽話了也不是好事。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有關研究吧。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

我國很國兒童心理專家也指出,聽話的孩子,他們會缺乏創造性、冒險性和自我決斷能力,而這些與生俱來的天性被家長抹殺後,一旦有一天他們面對困難時,就容易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或者胃痛、心動過速、頭痛等身心疾病。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沒有到孩子太聽話,其後果是這樣的可怕。

孩子太聽話,這與我們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是有密切關係的。

很多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非常好奇,也喜歡冒險,但每當他們要淘氣或和大人辯駁時,媽媽罵,爸爸打。

慢慢地,在家長的管束下,孩子變了,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這也簡單,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

大人們是

喜歡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沒有主見,獨立性差,而且膽小怕事。

這樣「聽話」的孩子,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或不敢提出來,說東他往東,說西就向西,就算心裡不滿意,也會適應、服從別人的想法。

特別是對長輩,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敢與之辯論,因為,他們的心裡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式:自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這樣「聽話」的孩子,有的是遵從、禮貌、是對讚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孩子,性格已經被扭曲,被家長教育出了一種「奴性」的心理。

可是,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樣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巨大傷害,一些家長還是把這樣的孩子當成聽話的好孩子,把培養乖孩子的方法稱之為成功的教子方案,爭相效仿,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樣的孩子也是有問題的兒童,他們的心理,正被家長一廂情願的家庭教育所損傷。

那麼,我們在日常家教中應如何避免孩子「太聽話」的情況呢?可從如下方面入手:

首先家長要正確認識「聽話」的內含。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從兒童心理學來講,孩子太聽話或者太叛逆,都是不正常的。

實際上,培養聽話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都聽父母的,而是在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關係。

家長朋友們要培養孩子與自己的合作關係,以下方式可以靈活運用。

第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獨特的個體,不要把孩子看做控制的對象,允許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犯錯,幫助孩子矯正錯誤,這樣孩子自然就會與你合作。

第二,孩子情感和行為的獨立是孩子長大、成熟的標誌,並不意味著孩子與你作對,非要不聽你的話。

第三,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選擇,鍛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不要從小就要求孩子長大後實現大人未完成的心愿,這其實是一件很殘酷的事。

要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經常說:「你能行,我相信你的能力。

」無疑會鼓勵孩子去嘗試,但在嘗試的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並加以指導,孩子會很重視你的建議,合作關係自然形成。

第四,要允許孩子與成人有不同的意見,允許孩子與父母爭論。

讓孩子參與家庭或學校里的重大事情決策,這是對孩子價值的認可,孩子會覺得你尊重他的存在,那麼,他也會重視父母的建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凡事與父母溝通、充分與父母合作。

第五,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在孩子腦子裡逐漸建立一個行為判斷標準,孩子按照這個標準,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才能學會控制自我。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有些孩子太聽話,不是家長後天教育的,而是天生就這樣的。

有的孩子天生就文靜、聽話、乖巧。

如果家長不注意,可能會使他們太內向、太順從、太嬌氣,缺乏獨立意識和探索能力。

那麼,對於生來聽話、乖巧內向型的孩子,家長該怎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呢?

既然孩子生來就是這樣的,我們就要允許他的個性存在,不要強求改變他。

特別是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生活本領時,確實需要大人的照顧和幫助,父母一定要及時幫他們解決問題,不能只考慮為了鍛鍊孩子,而不顧及他們現有能力而讓他們自己去做,長此以往又會使孩子形成焦慮型人格。

另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通過環境影響孩子,使之成為一個既聽話又講道理、既文靜又活潑、既乖巧又有獨立性的孩子。

這種理想的狀態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急不得,也急不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依據生活特點靈活、適時對孩子進行點撥、教育。

如鼓勵孩子大膽觸摸家裡的物品。

將危險品、不能動的物品收拾好,其他物品讓孩子去觸摸,如電話、電視機、電腦、音響、手機等等,只要孩子有興趣,不要限制他,讓他去學習使用。

孩子在自由模仿和探索中,其獨立思維的意識和動手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鍛鍊。

如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要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想法,表揚和支持孩子的主見,並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

既然孩子天性就是這樣,因此我們就不能輕易批評孩子。

在生活和遊戲中,只要不是

原則性錯誤,一般不指責他,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探索精神。

對這樣的孩子也不能溺愛。

乖巧、聽話的孩子,如果太溺愛,就會有性格懦弱、依賴性強的「毛病」。

( 牛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

有那麼一類孩子,他們在父母和老師的心目中是個「乖孩子」,聽話、懂事、循規蹈矩,但是孩子的內心需求你們了解嗎?要知道,乖巧的孩子往往更需要父母的理解跟呵護。

男孩應該怎麼養 不會養成「奶嘴男」

奶嘴男娃娃的共性特徵1、軟弱愛哭。你家的小男子漢有沒有經常愛哭呢?動不動就掉眼淚、很是愛哭,凡事都要求助於媽媽,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性格上太過軟弱了,這樣的男孩子很容易變成奶嘴男。家長們要好好反思...

『聽話』不是好孩子的標準

中國的父母歷來把『是否聽話』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我們經常聽到父母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寶寶聽話,媽媽給你買玩具,你什麼時候才能聽話,讓媽媽省點心。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父母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