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寶寶缺乏自控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常有的寶寶特別聽話,在其身體會端坐時寶寶會十分安靜的靜靜坐在那裡,而有的寶寶卻恰恰的相反,使其沒有任何的自控能力,這讓家長都感到很是煩惱不已,長此以往對寶寶的健康成長都帶來極大不利。

那麼,造成寶寶缺乏自控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1、年齡特性,身心發展不成熟

0-2歲這一階段的寶寶由於大腦皮質的抑制機能還很不成熟,興奮過程占優勢,因而往往表現出很強的衝動性,以前強調過的事情再次發生時,他未必會遵從規則。

因此寶寶所表現的不願等待、忍耐、不遵守遊戲規則、脾氣差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寶寶年齡的特性,是寶寶身心發展不成熟的表現。

父母不要認為這是寶寶年齡特徵就聽之任之哦,其實父母在這個時期就已經要開始注意培養寶寶的自控力了。

在嬰兒時期,父母可以多抱抱、親吻寶寶,幫助寶寶進行自我安撫。

調查顯示,自我安撫能力對寶寶獨立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

等寶寶大一點以後,父母可以再日常生活中多積極引導,讓寶寶逐漸懂得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父母要儘量減少斥責孩子,給他更多的安全感,父母耐心的教導也是非常關鍵的!

2、父母自身缺乏自控力,脾氣暴躁

一些父母本身脾氣就比較火爆,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寶寶自然也就會變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氣暴躁。

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寶寶的成長學習過程起著榜樣的作用。

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因為小事而發牢騷,或者因為孩子做錯事就大發脾氣,大聲呵責,或者家庭氣氛緊張,父母經常吵架,孩子的長期缺乏安全感,同時缺乏父母的引導,孩子很難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因此,父母以身作則非常重要。

在面對做錯事的孩子時,應該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切勿大發脾氣,嘗試通過冷靜溝通與孩子一起分析、解決問題。

如果寶寶的脾氣也是比較暴躁,總是心情不爽就亂扔東西。

小編建議父母可以冷處理,先不理睬寶寶,離開他身邊直到他冷靜下來,父母再去回應他。

寶寶用錯誤行為表達他心裡的不高興,或許是因為寶寶不懂得更好的表達方式,因此爸媽可以嘗試去理解並猜測寶寶的想法,幫助寶寶表達他的情緒,寶寶感覺被包容理解以後,情緒自然會冷靜下來。

像這樣的方法也是逐漸讓寶寶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而不只是亂扔東西發泄情緒。

3、父母經常吵架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使得寶寶長期處於懼怕、沒有安全感的狀態,年紀小的寶寶判斷力很差,在看到父母爭吵的時候他往往會以為是因為自己的原因,甚至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了。

同時爭吵這種行為,其實是給孩子樹立錯誤的行為榜樣。

孩子很可能會認為,爭吵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而且負面的情緒不需要抑制,只要不高興就可以破口大罵。

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愉悅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關愛與溫暖,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才是良好性格、行為習慣的基礎保證。

如果父母真的難以控制在寶寶面前爭吵,父母也應該要在寶寶面前和好,事後要跟寶寶解釋清楚爸媽爭吵的原因,讓寶寶原諒爸媽的衝動行為。

父母也應該要鼓勵孩子將自己心裡的感受說出來,以免憋在心裡成為寶寶心裏面的陰影。

4、父母疏於照顧,缺乏親子溝通

孩子的自控力要依靠父母日常生活的引導與教育,如果父母對於孩子只是採取無所謂的態度,對於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放任自流,缺乏親子溝通,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控制力。

多和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內心需求,父母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可以在生活習慣方面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要求,有意培養孩子守規矩的行為習慣。

比如要求孩子準時起床、準時就寢,按時飲食,不偏食、挑食等。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孩子的自控力培養著重於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面,比如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事等等。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和原則,不遷就、不隨意改變,漸漸地孩子便會學會控制、約束自己。

5、父母溺愛,把孩子視為家庭中心

溺愛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李天一事件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現代家庭由於獨生子女的關係,父母往往會把孩子視作家庭的中心,因此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父母都儘可能的有求必應。

這就導致了孩子自我中心,目中無人的性格。

孩子想要玩具,想要吃糖,只要稍微眼淚攻勢一下,父母就會軟下來答應孩子的要求。

其實,父母應該要堅持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懂得不行就是不行,撒野也沒有用。

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學會等待。

在公園寶寶吵著要玩鞦韆,但是別的孩子正在玩,媽媽可以讓孩子先玩滑梯,待會輪到他再玩這個。

父母還可採用延遲滿足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比如在買玩具的事情上,父母可以事先和寶寶約定,如果要買一樣玩具或者是想吃一樣東西時,要用平時積累起來的「五角星」來進行交換。

「五角星」是平時寶寶表現好的時候獲得的「獎勵」,一般在寶寶積累到5次或10次後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寶寶獲得「獎勵」的過程就是一種等待。

6、父母的教育理念方式不一致

現代家庭大多是「421」模式,老一輩的教育觀念與年輕父母的有著很大的差異,媽媽限制寶寶吃零食,可是奶奶轉過頭就把小零食往寶寶的嘴裡塞。

孩子夾在中間,都不知道要聽誰的話。

對於孩子的教育,只能有一套原則,並且要貫徹堅持。

家庭成員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首先要通過溝通達成一致,同時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通過強制手段訂立規矩,應該是要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孩子創造好條件,通過和孩子商量溝通訂立一個人人都遵守的「家庭守則」,父母為孩子樹立行為榜樣的同時也讓孩子自覺、自願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通過上述詳細講述,為之家長們都非常的有所了解。

使之這和寶寶自身身心發展不成熟,並且加之家長缺乏應有的自控能力,並且日常家長教育理念的不同等等,最終造成寶寶引發自身自控能力明顯下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自控力的孩子才更有未來

孩子做事總是迫不及待,想要什麼就要立馬得到,稍晚一些就開始哭鬧......其實這種自控力差的行為習慣與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怎樣教育熊孩子

1、提高孩子認知的全面性孩子的認知還處於不斷形成的過程中,看待事物的角度經常比較片面。而且,一些動畫片里比較誇張的情節也會促進孩子的片面認知,如從高處摔到地上不會死、被炸被燒後也沒事等。因此,家...

孩子自控能力差怎麼辦?

孩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做事沒有耐心,這種類型的孩子應該如何教育呢?孩子自控能力差怎麼辦?媽媽講述:孩子自控能力差兒子5歲多了,自控能力很差,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定性,難以堅持下來。老師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