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喝奶吃飯困難戶,我該拿你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七個月了,為什麼突然不愛吃輔食了,勺子還沒放到嘴裡就往外推?費盡心力餵到嘴裡還給我吐出來,這是怎麼了?」

「孩子目前10個多月,吃點大塊的蘋果就會幹嘔,甚至能把中午吃的飯都全嘔出來,我寶寶是不是吞咽有問題啊?」

「孩子現在13個多月,成天就想著吃奶,輔食一點興趣都沒有,我是不是要給孩子斷奶了?」

「寶寶11個多月,已經連續一個星期對吃奶,吃輔食都不感興趣了,這樣下去,孩子要成神仙了。

關於孩子不愛吃輔食的話題後台詢問的頻次非常高。

可見每個媽媽幾乎在餵養孩子的問題上都犯過愁。

淘媽也不例外。

淘淘九個多月時,喜歡玩勺子,把勺子咬在嘴裡,拿手在飯碗裡攪拌,亂捏。

儼然是一副把食物當玩具的架勢。

為了不至於打掃戰場時狀況太慘烈,我開始提供一些手指食物,煮熟的西蘭花,胡蘿蔔隨她啃咬,提供的麵條,粥分量減少,吃完不夠可以再加。

至於愛咬勺子玩,那就更隨她便了,不批評,不過度關注,玩一會她自己就吐出來了,等吐出勺子後再繼續餵飯。

剛過一歲,抱上餐椅就要下來,對我花心思做的輔食喵都不喵一眼,對吃母乳倒是異常上心。

只要我在家,就嚷嚷著「neinei,neinei」我也曾和大家有過一樣的擔心,這樣下去會不會營養不夠?但幸運的是,我沒有想過通過斷奶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輔食。

而是在繼續提供各種花樣輔食的基礎上耐心的等待。

現在二十一個月的她,一日三餐和我們一起圍坐在一起,吃飯更像是一家人難得的親子時間。

她坐在自己的餐椅里,吃菜喝湯都是自己來,那些曾經讓我犯愁的吃飯困難戶早已不見了蹤影。

那麼,寶寶在哪些階段容易出現厭食的情況?

01—— 九個月前後

九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具備一定的自主意識和探索意識增強。

已經不滿足於之前被動的坐在餐椅里等食物的狀態。

除了張嘴咀嚼這個動作之外,他要忙活的事情還有太多。

給予適度地放權和尊重是平穩渡過厭食期的要點。

準備兩隻勺子,給寶寶一隻,媽媽手上拿一隻,他玩他的,你餵你的,兩不誤。

孩子動手能力增強,想捏碗中的食物,上餐椅之前將手洗凈,盛取一兩勺的量就當玩具給他玩;另外可以增加一些手指食物的引入。

手指食物大多就是煮熟或者蒸熟的蔬菜或直接切成碎丁的水果。

比如蒸熟的南瓜,山藥,煮熟的西蘭花,土豆、黃瓜等等。

此時的寶寶,還只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破壞分子。

他會把食物弄的到處都是,餐椅里,圍兜里,地上絕對比他吃進肚子裡的要多得多。

壓制住心中的怒火,默數三聲,把即將爆發的獅吼功再咽回去是淘媽當時的真實寫照。

吃飯是自己的事,給予她充分的自主權,他才會從吃飯的體驗中獲得更多樂趣,才會對吃飯本身一直抱有熱情。

02—— 一歲前後

一歲至一歲半是孩子分離焦慮期最嚴重的階段。

分離焦慮在寶寶身上的直接體現就是孩子不希望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

通過不停地吃奶來獲取安全感。

緩解孩子分離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媽媽付出比平時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來陪伴孩子,孩子想吃奶時會無條件給予,而不是以要求孩子吃輔食為代價,更不會要挾孩子,「你再不好好吃輔食,就沒有neinei吃了」,這樣只會加重分離焦慮情況的出現。

面對這個階段寶寶不愛吃輔食難道就沒招可施了嗎?顯然不是。

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是要脫離爸媽的懷抱獨立走向社會的,對於已經有一定認知的孩子,明白媽媽不可能隨時隨地陪在自己身邊是有必要的。

媽媽可以逐步嘗試每天外出幾個小時,將寶寶交給家裡的老人幫忙照看。

必須自己帶寶寶的媽媽也可以選擇帶寶寶一起外出,外面的花草樹木,商場裡的琳琅滿目的商品都會很好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不再像在家裡一樣如此戀奶。

3-4個小時的外出時間,會使寶寶有一定的飢餓感,此時提供孩子能咀嚼的動的食物一般他都會樂意接受的。

除了這兩個大多數寶寶都會經歷的厭食階段外,寶寶不愛吃輔食的原因還有很多。

如果咱們不掌握化解的技巧與方法,很容易使得寶寶更加厭倦於吃輔食。

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逐個擊破,才能令寶寶自然而然地愛上輔食。

那麼,寶寶出現厭食是有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0 1—— 不滿足吃泥狀食物,想嘗試其他粒狀、塊狀食物,但是咀嚼能力跟不上。

這種情況多半會出現在輔食的添加中期,也就是7-9個月之間。

寶寶吃了幾個月的泥狀食物已經開始有些厭倦。

開始想要嘗試其他的食物性狀。

此時是鍛鍊寶寶咀嚼能力的關鍵時期。

應該及時的變換食物性狀。

淘淘就是那種不喜歡吃泥狀食物的孩子,成品輔食泥和米粉吃了沒有倆月便不再吃了。

這個時期,可以給寶寶吃細碎的粒粒面、蝴蝶面、細軟麵條或者各種蔬菜肉粥。

當孩子厭倦吃粥,可以給孩子吃稠一些的軟米飯配碎菜。

如果寶寶接受不了目前的食物性狀,會出現嚴重的乾嘔情況,咱們也不要大驚失色,將食物放料理機中攪拌幾下再餵給孩子吃就可以。

咀嚼能力並不像吮吸能力那樣與生俱來,是需要後天的練習的。

每次給寶寶餵飯的過程中,要面對面,儘可能用誇張的嘴型假裝自己在嚼食物或者嚼口香糖都可以。

孩子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加以練習,就會逐漸掌握如何咀嚼。

錯過了這個咀嚼關鍵期的訓練,寶寶不喜歡吃泥狀輔食,其他性狀食物直接吞咽會使孩子出現作嘔現象,即使強吞下去,也不利於消化吸收,給胃腸帶來很大負擔。

孩子對吃飯的興趣自然會銳減。

所以,媽媽們千萬別忽視對寶寶咀嚼吞咽能力的培養。

0 2—— 吃厭了常吃的輔食

如果讓我們大人連續吃上幾天的西紅柿雞蛋面,你可能看到它都想吐,更別談什麼食慾了。

由此及彼,寶寶同樣也是。

如果寶寶之前輔食一直吃的不錯,突然這幾天食欲不振,我們就要想想是不是在孩子的輔食製作上沒怎麼花心思了呢?咱們不需要像大廚一樣做出精美的輔食,只需多變化一些種類即可。

同樣都是麵條,我都會備至少三種向上。

粒粒面,蝴蝶面、義大利螺紋面、字母面等等,換以不同高湯,再煮上兩片蔬菜切碎就成了一道香噴噴的美食。

孩子不愛吃軟米飯,那就提供饅頭、包子,發麵裡面含有酵母素更有助於消化。

0 3—— 輔食時間安排的不合理

輔食與兩頓奶之間要有間隔。

通常為3-4小時。

一歲之後逐漸過渡到和大人一致的餐點。

關於輔食之後需不需要立刻餵奶的意見,網上眾說不一。

淘媽的做法是餵完輔食後嘗試餵奶,如果孩子不吃說明輔食已經吃飽了。

如果接著吃,就給她吃,讓孩子來感知饑飽的狀態。

0 4—— 餵養人的過度干涉

1、孩子想用手自己抓食物吃,你拚命阻止。

「哪有人用手吃飯的?用手吃飯多髒啊,手上的細菌都吃到肚子裡了」看似很有道理的說教往往扼殺了孩子想獨立探索自己吃飯的興趣。

要知道寶寶能將抓到的東西往嘴裡送,表示他有進步,已經在為以後自己吃飯打基礎了。

我們要用足夠的耐心讓孩子去摸索這個過程。

寶寶通過手抓東西,鍛鍊了自己的手部精細動作,不僅使小手更加靈活,還有助於智力的發育;培養自己吃飯的意識和能力,為以後自己吃飯打下良好的基礎。

2、怕寶寶吃不飽,變著花樣的哄騙餵食。

在奶奶大軍中最常見。

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能使出渾身解數。

追著孩子不經意間塞上一口;再吃一口,給一個獎勵;為了能讓孩子消停會,又方便餵飯,將電視機打開播放孩子愛看的動畫片。

孩子只要負責張嘴就行。

可是你以為餵進去就算了事嗎?

孩子被動的接受吃飯,感受不到任何吃飯的樂趣。

更會養成把飯含在嘴裡的習慣。

長此以往,吃飯就變成了一項你求著他做的事了。

把吃飯的自主權還給孩子,你餵得了此刻,有沒有想過上幼兒園後寶寶該如何是好?!我的外甥因為不好的吃飯習慣,幼兒園幾乎是天天餓著肚子回家的。

0 5—— 生病期間和生病初愈後

感冒、發燒、腹瀉的寶寶生病期間和生病初愈後,因為腸胃功能還在恢復中,胃口都不會很好。

媽媽們不必太過擔心,這是暫時的情況。

只要保證充足的奶量(一歲以內600ml,一歲之後400ml)再多提供孩子愛吃的一些食物,吃多吃少由孩子自己決定,咱們不必過於糾結。

這中情況的食慾不佳很快就會過去。

0 5—— 不良的飲食習慣

零食過多,這在厭食寶寶中最為多見。

一些寶寶每天在正餐之間吃大量的高熱量零食,特別是飯前餅乾、吃糖、點心等,沒有飢餓感,所以到了吃正餐的時候就根本沒有胃口,過後又以點心充飢,造成惡性循環。

只提供健康的小零食,控制量,吃飯一小時之前做到不吃零食。

大人也要以身作則,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吃一些垃圾零食。

只要孩子看到,沒讓他嘗到該種零食的味道,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0 7—— 輔食性狀的不適應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孩子吃蘋果出現作嘔的情況。

寶寶在吃輔食的過程中會有吞咽反射。

這種吞咽反射會使寶寶對無法吞咽的食物做出本能的自我乾嘔的反射,有時食物已經到了嗓子眼也會被寶寶乾嘔出來。

這是身體的保護機制,防止寶寶噎住自己的表現。

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學習吃飯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們不必驚慌,這樣才不會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寶寶。

不然寶寶很有可能沒被自己的乾嘔嚇到,反倒被媽媽的大驚失色嚇到。

要知道,吞咽和咀嚼都是需要學習鍛鍊的。

為了避免寶寶多頻次的發生乾嘔的情況,可以將食物做的更加細碎一點,讓寶寶逐漸適應。

讓孩子學會吃飯應該是孩子走向獨立學會的第一件事。

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放手,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自己穿衣服、學會如廁,我們的角色絕非一個保姆,包辦孩子所有的吃喝拉撒。

而更應該向一個教練一樣,給予耐心的指導,及時的鼓勵,多向孩子傳遞正面的情緒,讓孩子逐漸長成羽翼豐滿可以自由搏擊長空的一隻雄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