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讓兒童順從的三個階段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引言:

對於兒童來說,順從是一種榮耀,一種快樂。

想一想愛情的面紗尚未揭開時相互熱戀的愛人,她請他做點什麼時,他是何等的榮耀!順從的人就是自我實現的人。

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

一旦兒童具備了能力,他就可能聽從成人的指示去做什麼,以便在真實的生活中檢驗自己。

最後,兒童會渴望順從,因為他順從的是真理。

這是《愛與自由》第十八章中的引言。

順從的人,按照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的說法,就是自我實現的人。

他實現了自己,就會關注和幫助他人實現自己。

但是,如是一個兒童正在發展他的某個敏感期,比如他到了發展觸摸的敏感期,他要到處抓摸,你讓他順從、安靜、坐在那兒不要動,他是不可能順從的。

蒙特梭利告訴我們,如果人類靈魂不具備這樣的品質,如果人類從來沒通過某種深化過程獲得這種服從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社會生活。

兒童首先要實現自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達到與社會的和諧。

平常我們說的順從,都是老師或者父母告訴兒童做什麼,兒童就去做什麼,這是傳統教育中的順從。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順從分三個階段,看看孫瑞雪老師是怎麼來解析的。

第一個階段,兒童有時順從,但並非時時如此,這可能給你留下「任性」的印象。

比如有時候銘銘在家吃他奶奶做的餅或者饅頭時,他會要大的,要自己選擇的,如果他拿了一個大的,爸爸感覺他吃不完給他形成兩半,小半給他,大半給大人,他會把餅扔了不要,一定要那個大的。

這時銘銘爸爸會尷尬會生氣。

會指責孩子不懂事,不講道理。

但實際上,孩子在建立一種「完美」的觀念,爸爸破壞了孩子「完整」的感覺。

孩子極為痛苦,為了維護他心目中對事物完美的追求,他會與成人「進行鬥爭」。

我們大多數人把這種情況稱為「任性」。

當兒童在這種觀念發展完善之後,當他具備了這種能力,順從就會開始了。

兒童順從與否同他具備的能力有關,所以判斷孩子是否順從的時候,我們必須與兒童現有的能力聯繫起來判斷。

第二階段,兒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導致障礙。

銘銘現在在家喝水很喜歡用我的那個玻璃杯喝,而且喜歡自己倒,倒的滿滿的,如果你要幫他倒好了他不願意。

而且他倒好了會跟你說,你看,我自己會倒水,倒了這麼多沒有漏出來,然後開心的滿足的喝下去。

剛開始的時候他倒水會灑出來,會拿不穩,如果你幫他,或者說他你怎麼這麼笨,這麼不小心,他會抗議不讓你說,會傷心。

現在他會小心地、緩慢地把涼壺裡面的水倒到水杯裡面,有時候還會倒好之後拿來讓我喝。

就在不斷的洒水倒水的過程中,他慢慢控制自己的手和身體,使水杯里的水不灑出來,他就沒有障礙,所以當我有時候請他幫我倒杯水的時候他會快樂而興奮地去做,他在這個時候就能順從。

這樣他在生活中檢驗自己的能力,並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這是他邁向順從之路的一大步。





第三階段,兒童會渴望順從,這時順從只是轉向他認為優秀的人。

他突然發現能夠從這個優秀的人那兒獲得指導,獲得幫助,從而產生了新的熱情,變得渴望順從了。

銘銘在上音樂課的時候,老師給他們演示音符的演奏,有些小朋友會跟著敲打或者發出很大的聲音,這時候他會跟我說:「太吵了。

」這個時候孩子是有了一種集體榮譽感。

他認為那個發出的聲音破壞了整個教室的安靜,破壞了他學習的環境。

這種集體榮譽感,兒童自己覺得不可以破壞它,破壞了就沒有美感。

一旦兒童知道不能破壞它的時候,他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你還害怕什麼呢?

兒童在漫長的頭6年不斷按自己的心智發展、並建立相當的能力後,他開始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且開始順從這種規律,第三階段的順從就建立了:順從真理。

這樣孩子最後不再看人,而是遵循事物發展的法則。

我們就不用擔心孩子在公共場合會大吵大鬧,不會因為學校換老師而焦慮等等。

結 語

蒙特梭利講,順從是意志發展的最後階段,兒童達到順從水平如此之高,因而最終成為成人的榜樣。

我是一名學習中的寶媽,歡迎寶媽們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馮益瓊或添加

微信號----mingming120602(長按可複製),一起交流育兒中的各種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引言:一位美術老師發現孩子們把魚兒畫到了天上,就告訴孩子們:「畫畫先要畫一條地平線。」我兒子在一個小時內畫了十幾張畫,每張畫上都有一條橫線。一個小孩子理解什麼叫地平線嗎?成人用自己的經驗逼孩子,...

徐小改:兒童六歲前不可錯過的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的出現時期,大致隨年齡而定。但是在同一年齡,個人之間也存在著差別。所以,我們必須注重敏感期,對兒童的教育原則應以兒童自發的學習為中心,以重視個性、重視個人輔導為中心而指導兒童。兒童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