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相處之道(語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稞營】第 82 次微課分享

分 享 嘉 賓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準備或已經升級為四口之家。

如何養育兩個孩子,孩子間又該如何相處等問題隨之而來。

對於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們,完全沒有經驗可循。

按照常規的道理「大的讓著小的」去做,發現解決不了問題,大的反抗,對小的敵意更重,小的也情緒激動,哇哇亂叫⋯⋯

你有「二孩迷思」嗎?你正在身陷二孩鬥爭中痛苦不已,或是正在糾結是否要二孩嗎?

本次微課分享從四個方面來講:

一、二孩家庭中父母的角色

二、老大和老二的不同角色

三、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怎麽做

四、不能忽視孩子的天性特點

開始之前,我先聲明一點,講課過程中,為了省事,我會稱老大為哥哥或者姐姐,或者直接說老大;稱老二為弟弟或者妹妹,或者老二,並沒有性別上的不同對待。

現在真的是越來越多的二孩家庭,我自己就是單獨政策開放後的第一波。

現在老二已經快三歲了,經歷這個過程之後我真的很鼓勵大家要第二個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看,相互有了玩伴,家庭生活更豐富多彩,父母也輕鬆許多。

同時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分散。

全部關注都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孩子壓力太大啦!其次,有了兩個孩子你會直觀地看到每個孩子如此不同,會讓我們面對問題更淡定。

所以孩子多了,對大人孩子都好。

二孩家庭中父母的角色

在家庭裡面有兩個孩子跟有一個孩子的確狀況是不一樣的。

在我們養育一個孩子的時候,所有的注意力焦點都在這個孩子的身上。

對於第二個孩子要來臨,確實有很多部分要去考量,比如家庭的環境、經濟、人手是不是足夠等等。

對於孩子來說,老大跟老二在成長的過程中,所存在的條件、面臨的環境不一樣,還專門有一個學問研究排行對性格的影響。

以老大來講,他出生的時候面對的只有長輩,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再就是爸爸媽媽。

但是對老二來講,除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之外,無可避免的就是家裡面有一個比他大的孩子(平輩)。

這個孩子各方面的表現都比他優秀,隨便一舉手一投足,都常常讓老二非常羨慕。

所以對老二來講,老大是一個模仿的一個對象,當然也是競爭的對象。

我們普遍都會感覺一般情況下,老二比老大有眼力價,處事更靈活,其實跟他們生存的環境有必不可分的關係。

對大人來說,要處理老二跟老大的條件也不一樣,家庭環境、教養方式都會有變化。

教育老大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是沒有經驗的;但是教育老二的時候,爸爸媽媽已經有教育的經驗了,可以複製教育老大的經驗來教養老二。

尤其是心態上會更放鬆。

大家可能聽過這樣一句話「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不少爸媽通過養兩個孩子悟出了人生真諦。

我有一個朋友,第一個孩子一直病病殃殃的,三天兩頭去醫院,把家裡人都折騰得夠嗆。

本不敢再要第二個孩子,結果意外懷孕了,又符合政策,於是一咬牙一跺腳生下來了。

由於養老大的經驗,讓她們隱約感覺以前的養育方式可能有些問題,於是對老二不再那麼無微不至,擔驚受怕,甚至開始放養。

結果反而老二身體棒棒噠,吃嘛嘛香。

看到這樣的結果,父母更加強了信心,於是良性循環,老大的身體也逐漸好起來。

所以逢人就講「這孩子呀,不能養的太精貴了,得撒手。

這個故事從側面說出一些道理。

當然我們對於孩子有一個特別緊張的心態,跟這麼多年的計劃生育,每家就一個寶貝孩子也脫離不了關係。

相信隨著二孩家庭的增加,父母們的心態也會變得越來越放鬆。

養兩個孩子跟一個孩子相比,我們是可以輕鬆很多的。

當然,每個孩子2-3歲以前一定會占用我們很多精力,但是過了2-3歲之後,孩子們可以互動之後,我自己的經驗真的是可以很輕鬆的。

前提是你能比較正確的看待和處理兩個孩子的關係。

李雪有一個微課講到育兒,最關鍵是愛和自由。

她講過一句話,「愛給不了,你就給自由,閉上嘴「。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以前多子女家庭里那麼多孩子也都長得還不錯,而且心理還算健康的原因之一。

兄弟姐妹關係的好壞,我覺得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父母如何對待的。

先說一個反例。

我也有個姐姐,我跟她的關係很一般。

從小我聽到我爸媽嘴裡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姐比我好。

她呢又乖又懂事又聽話,而我呢被貼上又懶又饞的標籤。

我一犯錯就被拿來比,而且我姐還被父母指派來管理我不乖的行為。

一家四口裡的三個人一直對我,真的是蠻慘的。

所以我跟我姐的關係不怎麼好。

我有一個朋友跟我分享她自己的事例。

她妹妹出生的時候,她5歲左右。

第一次見那麼小的孩子,她覺得很可愛,就去摸妹妹。

然後發現妹妹的肚子很鼓,用手拍了拍,動作很輕,妹妹並沒有不適的反應。

可是大人看到了就很緊張,就教訓她,說不應該這麼做。

她當時是很傷心和委屈的,那種感覺她說直到現在想起來都還記得。

如果這樣的創傷性事件多了,兩個孩子真的很難相親相愛了,大人好像就已經預設為兩個孩子沒辦法好好相處。

對於那些正在糾結的朋友們,我想可能也是被聽到的大寶反二寶的故事嚇到了,或者自己就正在經歷著。

極端一點的例子,一個上小學的孩子知道媽媽打算再生一個,便放狠話說:如果你敢生老二的話,我就會在一個沒有人的夜晚,準備一點自己的東西,離家出走。

萬一我死在外面,你就別管我了。

這個媽媽特別緊張——你怎麼這樣講呢?媽媽當然是愛你的。

這個孩子就說:「你生了老二,就不會愛我了,所以我在這裡跟你說明白,如果你敢生老二的話,我就敢死。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如果聽到孩子這樣激烈的反對,我們都會感到擔心,遲疑到底要不要生一個老二?

還有更極端的,10多歲的孩子在學校裡面組織了所謂的反二寶聯盟,聯盟裡面男生女生各90人配對,如果知道誰家的媽媽準備要懷孕,他們在這個組織裡面一男一女就配對,準備生小孩,讓他的媽媽變婆婆,這樣讓媽媽就不會再生小孩了。

這些孩子怎麼會採取如此極端的手段呢?為什麼會認為第二個孩子對他造成如此大的威脅呢?我想跟社會上一些傳言有關,跟我們集體潛意識裡的重男輕女有關,另外呢,這些孩子常常因為從小就接受到的都是別人對他的照顧跟呵護,會錯誤地以為別人都是應該要照顧他,應該按照他的意思來的。

所以他們對新生命產生了錯誤的觀點:爸爸媽媽要不要生二寶,是需要經過他們同意的,他認為自己有這個權利。

當他非常焦慮另外一個孩子來會剝奪他的一切的時候,他也呈現了內在的狀態,就是非常的自我貶義。

老大的那種惶恐狀態,好像皇后很怕被妃子搶了她的位置一樣,會怕自己沒了價值。

這樣的價值觀,塑造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法,是比較畸形的。

導致這個心理困境還包含來自父母的巨大的期待和巨大的恐懼。

我們期待孩子一直相親相愛,對於他們不能好好相處有非常大的擔心。

這個恐懼情緒從時間維度上講一般都是對未來的。

我們一看到兩個孩子打架,就開始頭疼和擔心,可是未來的事我們管不了呀。

我記得龍應台寫過一篇文章,講兩個孩子的互相陪伴可以多麼溫暖,不可替代。

最後她也提到,至於孩子們成年以後還會不會相互扶持,就得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父母對此其實是做不了太多的。

我們能做好和管住的只有自己和當下。

我想對那些因為老大不讓生老二而害怕的父母講一講,我們必須從懷孕的那一刻開始,甚至更之前,就要給老大打預防針,預防大寶產生的老二緊張。

我就是在打算懷老二時就跟姐姐說,我們打算再生一個弟弟或妹妹。

這是通知而不是商量,但是語氣是平和的,甚至是充滿期待的。

姐姐也被這個氣氛所感染——當我們父母懷著期待的心情去要一個孩子,結果一定不會壞的。

我們經常說,再生一個是為了給老大作伴,我真的很不喜歡這種說法。

這對老二不公平,而且老大如果說一句「我不需要伴兒」,父母難道就沒有要孩子的理由了?

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其實老大是可以很疼愛老二的,也是一種本能,我們都說血濃於水嘛!我們的心態從一開始就要去相信兩個孩子是相互關愛的。

我家老大從妹妹在肚子裡開始就很有感情。

整個孕期,只要是我能力範圍所及,我不會拒絕抱她的要求,同時也儘量避免家人對她說「會壓到妹妹」這類的話。

因為我是有分寸。

當妹妹在肚子裡大概七個月左右會動的時候,我就經常讓姐姐去摸去聽去對話,感受生命在媽媽肚子裡的狀態。

我家老大在看到老二第一眼時,是充滿好奇和愛的。

兩個孩子的關係是可以被父母來定義的。

老大和老二不同的角色

二孩相處最常見的兩個問題,簡單說就是老大學老二,或者老二學老大。

前面提到,對老大來說,老二像是一個入侵者,來分享甚至搶占原本屬於他的愛。

對於老二來說,老大即是模仿學習的對象,也是競爭的對象。

先看看老大學老二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所說的退行。

老大開始表現得象一個小孩子——要吃奶,要幫忙穿衣服,要餵飯,甚至要睡小床等等。

如果只看他的行為,我們會特別接受不了——已經有一個小的讓我很疲倦了,你還莫名其妙得鬧,我是分身乏術啊!我多希望你體諒我,我就能輕鬆點了。

這大概是父母的內心獨白,可是我們不是這麼表達的。

我們可能先撐著儘量也去滿足老大,最終心力體力不支,崩潰掉。

可能我們都知道老大的需求,要愛要關注,是吧!這個行為背後其實還有一個觀點在支撐。

因為他看到弟弟那麼小可以得到那麼多照顧,全家人都對他很好,態度也很好,很愛老二。

因此老大可能就有一個觀點——「變小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注和照顧」。

所以孩子真正的需求是愛,家人的愛,他能感受到的愛。

我們不能說孩子的什麼行為是錯的、不當的。

我們稱這些行為為偏差行為

出現偏差就是因為他基於自己的理解得出了一個觀點,而這個觀點下面是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

我相信現在信息大爆炸,很多媽媽生老二之前就看了好多的文章,知道不能忽略老大等等,甚至因此故意忽視了老二。

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一段時期,除了餵奶,基本都在陪老大。

行為上看我是給足了老大關注,但是心裡我其實是對老二有愧疚的,同時對老大也會有很多期待甚至怨恨——我為了你都不能陪妹妹。

所以當老大發生一些不當行為時,我反而很難容忍,很容易情緒激烈。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就開始調整,不去刻意地更關注誰,而是跟著媽媽的本能,儘量平衡給兩個孩子的關注。

這時當老大再有任何退行行為時,我就更能接得住,更能接納,就當陪她玩遊戲嘍!她要當小寶寶就滿足她。

我身邊各種年齡段的老大,都時不時得要變小,玩扮演小寶寶的遊戲,這是他們的需求啊!

可能很多父母會擔心啦,哎呀,那我不累死啦!我想說的是,當孩子表達他的需求的時候,如果父母充分地滿足他,給他能感受到的愛,他就會滿意得離開。

這裡又涉及到我們內在的恐懼。

我們說覺察,帶著覺知活著,知道我這時候有了怎樣的情緒,這個情緒屬於我,跟別人無關。

當然,如果我們真的累了不想陪,也要真實得表達自己,「我現在很累,需要休息一會」。

這樣的表達在PET中我們稱之為我信息,就是只表達我自己的部分,我的感受,對我的影響。

這樣的表達不會傷害到他人。

與之相關的一種常見情況就是老大不讓老二玩自己的玩具,或者老二玩什麼,老大就要玩什麼。

對於這種情況一些爸爸媽媽常有的反映就是很生氣,對著哥哥或者姐姐說,「不可以這樣,玩具一定要一起玩。

你是哥哥、你是姐姐,應該要讓著他」。

甚至再嚴重一點,會把哥哥修理一頓,並且說不可以欺負妹妹,為什麼每次都不讓妹妹?

這樣的對話我想在許許多多的家庭裡面都會出現。

自從老二出生以後,大人對老大的言語和講話的態度,責難多於關愛。

這對於他來講是很難接受的一件事情。

他很快就會知道是誰「害」的,這個弟弟或者妹妹就會變成他競爭的對象。

當父母要老大讓著老二怎麼怎麼樣,對孩子來講,老大那個被愛的需求一直都沒有被理解或滿足。

父母親得到的可能只是表面的敷衍,實際上老大們還很可能背地裡偷偷地欺負弟弟妹妹。

實際上老大不讓老二玩玩具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吃醋抗議的行為——對孩子來講,他要捍衛他的領土和權利。

即便這個老二是比他小,可是威脅感卻非常大。

這是一個有些奇怪的現象。

對於一個比自己小的小孩,這個老大會產生相當大的敵意,甚至忽視自己的能力都大過這個弟弟或者妹妹的明顯事實,沒有辦法對這個競爭對手釋懷。

如果爸媽看不到這點,不能理解這點,一味地讓老大讓著弟妹,對老大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我們都講要平衡對兩個孩子的付出和愛,但是實際上肯定沒辦法完全公平。

老二就是小,就是需要更多照顧。

但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是,承認這個不公平待遇。

當孩子因此產生情緒時,我們能看到和接納。

這就要考驗我們對孩子情緒的捕捉能力了。

有一個麵包條的例子。

吃早飯時,小溪把吃剩的一條麵包邊放到了山藥糊里,說「小船!」我一看覺得很有創意,就讓小叮鐺看,她看了也說「嗯,真好。

然後便神色黯淡地嘟囔說:

「我真羨慕妹妹啊。

我說「啊?羨慕她?」

「嗯, 她那麼有創意。

「哦~」

「嗯,她什麼都比我好。

「啊?」

「嗯,我倆生氣,她有媽媽抱,我就沒有。

「哦,難過了。

「嗯,媽媽更愛妹妹。

原來情緒的根兒在這,這時我告訴她:

「媽媽對你們的愛就像衣服兩邊的口袋,都裝得滿滿的,而且一樣多。

你倆有衝突的時候媽媽可能會關注妹妹多一點。

如果你覺得被忽視了,感覺不被愛了,就趕緊告訴媽媽,媽媽會證明給你看我一樣很愛你。

她聽完輕輕呼出一口氣,好像放鬆了很多,繼續吃飯。

如果老大在表達「我真羨慕妹妹」的時候,父母沒意識到她是有情緒的,或是意識到了但不願意去面對這個情緒,而是給她講道理,諸如「你也有很多妹妹羨慕的地方啊」等等,可能就錯過一個和孩子加深互相理解和感情聯接的機會。

孩子的情緒也被堵住沒有出口。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需要先接納並傾聽孩子的情緒,她才聽得進去父母后面要說的話。

所以,先傾聽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也會在跟老大獨處的時候,聊妹妹,甚至說些妹妹的壞話。

我家這個老二性格方面比較強勢,小小年紀就敢搶姐姐東西,發起脾氣來火力全開。

所以私下裡,我會跟老大說「小溪就是個小混蛋,發起脾氣來講道理不聽的,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有時候就得委屈你一下了,真是對不起。

」我會帶些無奈又有點乞求的口氣跟老大說,「你讓她一下吧。

」這些我跟她之間的悄悄話,對老大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多子女家庭跟每個孩子有單獨固定的獨處時間非常重要,是很好的加深連結以及修復感情的機會。

孩子也會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

分別獨處的時間也可以讓孩子很具體的感受到公平的待遇,一樣多的愛。

那我們有一個學員,說她的兩個孩子好像總是相處得不夠好,進行了很多調整都無效。

她系統地學了PET,才留意到她跟老二基本沒有獨處的時間,每次都是有哥哥在場。

後來,她就在去接哥哥放學的時候把老二帶上,並且提前半個小時出門。

這個時間段就是他們娘倆的單獨時間。

一段時間過去,老二真的就跟哥哥相處好了很多。

從這個例子想說明跟每個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那接下來再看關於老二學老大,就容易理解一些,老大本來就是老二學習崇拜的對象。

我家老二有次看到一個專業舞者跳舞,很興奮得指著人家說「跟姐姐一樣」。

姐姐在她心目中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我們剛才提到了,老大是忽略這部分的。

注意,是平常哦,不是遇到問題的時候,跟老大說「妹妹是喜歡你才總跟著你,巴拉巴拉的」。

平常我們要通過語言讓老大感覺到我很棒,我已經長大了,我會走路,爸爸媽媽會帶我單獨出門。

有些時候買了新玩具,可以跟老大說,這個玩具妹妹都玩不了;或者買了新書,這書弟弟或妹妹都看不懂這類的。

對於老二還很小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做的,建立老大的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是要協助老大過度他的角色。

老大從一個獨生子女變成要跟老二分享父母親,對此會有牴觸情緒是很自然的。

我們要慢慢地把孩子拉到一個他是哥哥或者姐姐的角色,協助他去認知這個角色。

讓他感覺到「我跟你是一夥的」很重要,爸爸媽媽不只是會照顧弟弟、妹妹,也會常常關注到我,會買適合我的玩具,或者只有我才可以玩的玩具,讓他覺得當大孩子也很有優勢的。

還可以讀一些相關的繪本,哥哥跟弟弟相處、全家一起相處的繪本,讓他去認同他自己的角色,還有去強化他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有一個例子,弟弟很小去碰了哥哥的積木,嘩啦倒了,哥哥大哭,氣的要打弟弟。

因為弟弟很小,所以父母首先保護弟弟。

但同時要接納和傾聽哥哥的情緒「弟弟把你好不容易搭起來的積木弄倒了,好生氣啊。

接納了老大情緒之後,我們還需要讓哥哥看到,弟弟的出發點也是崇拜哥哥,去摸那個積木或者拿拼插玩具。

可是他動作還沒辦法控制得很好,一碰就倒了、壞了。

加深他們對彼此的了解。

當然我們也可以提前做一些預防性的工作,比如當小小孩跟大小孩一起玩的時候,我們可以拿小小孩適合玩的玩具在旁邊,讓小孩感覺是跟哥哥玩的一樣的玩具,反正只要跟哥哥姐姐一起玩的,都是好玩的。

這時候如果哥哥可以找到一個方法,弟弟靠過來的時候,哥哥提供一部分,或者提供給弟弟一個適合他玩的東西,或者讓弟弟也假裝玩一下,這樣就可以讓哥哥即保護自己的玩具,同時也不會讓弟弟覺得好像哥哥都不喜歡跟他玩。

這樣的工作在PET中我們稱之為調整環境,也是我們有效預防衝突的方法之一。

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發生衝突時,我們可能會跟老大說,你把弟弟怎樣了,或者你怎麼又怎樣怎樣。

一些家長會把主觀的觀點直接套在孩子身上,這個老大當然就會覺得委屈,他們會為自己辯解。

可弟弟妹妹就會說,對啊,他又把我怎麼怎麼樣。

於是一個哭了、一個在生氣,這是家庭裡面經常出現的場景。

當老大打老二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很在意;可是如果老二打老大的話,我們可能就沒那麼在意。

所以很多老大會非常委屈。

這時候父母的公平的處理相當重要的。

當他們爭吵的時候,我們到底要不要介入?要不要來當這個法官呢?

之前家裡一個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爺爺奶奶都很疼小孩、小孩有任何需要,立刻滿足他,於是老大少了練習的機會。

現在又多了一個孩子,許多父母親就會慣性地又想包攬一切,控制一切,跳入仲裁者的角色,告訴孩子怎樣才是對的,誰才是對的。

說到這,我想起來PET創始人戈登博士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父母們只能從書中學到一件事,我希望這件事是:每一次當他們用權威或權力去強迫一個孩子做事,他們就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自律,為自我負責的機會。

不管我們站在哪一邊,另一個孩子一定會有不好的感受,會覺得不公平,覺得我們偏心。

所以,這時候父母要很有智慧地選擇一個位置,就是不敗的位置,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這輩子他們就擁有這樣的手足,他們勢必要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

其實衝突就是孩子學習相處的機會,如果大人總是干涉其中,他們就總是磨合不好,而且還會因為次次父母都被牽涉其中,這也是我們總是覺得累的原因。

我自己的經驗就是,越讓他們自己去相處,去處理關係,他們的關係就會越快找出一個相對平衡的相處模式。

我們越干涉,這個過程可能會越長。

當然這個平衡的相處模式,肯定不是沒有衝突,沒有情緒,一定會打打鬧鬧的,這是孩子長大必經的過程。

但是你會發現,衝突時兩個人會自己解決,或者情緒很快就過去,最終達成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回歸平靜。

我們什麼都不用做,要管住我們自己那顆蠢蠢欲動的心。

可能很多孩子已經習慣了有衝突找父母,那我們就需要調整一下做法,不急於去幫孩子們做裁判。

如果兩個孩子都大一些了,可以直接跟孩子說,「你們兩個玩著玩著就吵起來了,我想要知道你們在吵什麼?你們可以討論幾分鐘,把事情捋清楚以後再來告訴我」。

我們要儘量減少輕易地捲入他們的戰爭裡面,必須成為一個促進他們和解、溝通的媒介。

鼓勵他們,給他們空間和時間,鼓勵他們自己解決。

如果孩子小一些,或者孩子的情緒激烈,需要我們介入時,我們要做到認真傾聽,或者說去充當一個翻譯官,去協助他們解決。

不是干涉,不當法官,而是協助。

協助的意思就是你不是主角,這裡面沒你什麼事,不要摻入你的個人意願,而是客觀如實地去反應兩個孩子的感受和事實。

比如我家姐妹發生衝突了,我會去這樣兩邊回應,比如妹妹哭,先傾聽妹妹「哦,他打疼你了,好傷心。

」姐姐又說了什麼,然後翻譯一下「哦,姐姐很喜歡這個玩具,看到妹妹走過來,很怕被你搶走,她很擔心自己失去這個玩具。

」這樣幾個來回下來,兩個人通常很容易就走出情緒,很快又玩到一起去了。

我們說孩子都是活在當下的,不會有我們想的那麼記仇。

給大家分享一個例子。

早上,小溪要玩鞦韆,我把掛鈎掛好後小溪正跟我說話,沒坐到鞦韆上去,這時小叮噹跑過來一屁股坐了上去,我擔心戰爭爆發,一手摟住小溪一邊有些嚴厲的對小叮噹說「小溪要玩我才掛上去的,我們有規則,她先要求的,現在該她先玩。

小叮噹一梗脖子說「我不,我要玩。

我更加嚴厲執行規則:「小溪先要求的,她先玩,你需要等等。

小叮噹還是梗著脖子,明顯已經有了情緒,這時小溪等不及了上手推了姐姐一把,小叮噹一下就炸了,尖叫起來,跳下來要對妹妹反擊。

妹妹也氣得大哭起來,小叮噹在反推了妹妹一把之後跑掉。

小溪邊哭邊上鞦韆邊說「姐姐推我。

我說「嗯,你委屈了。

」她哭聲漸小,我接著說「你先推了姐姐,姐姐也很生氣。

這時我聽到小叮噹大哭起來,我快速得盪了小溪幾下說「我要去看看姐姐。

我走過去張開雙臂輕輕地擁她入懷,我感受到她的難過,說:

「每次都是你讓著妹妹。

「哇哇哇......」

「你開始不知道小溪已經要玩了。

「嗯,哇哇哇......」

「你也想玩。

你也想有人讓著。

這句話落,哭聲明顯小了,這時妹妹的鞦韆不怎麼盪了,小溪叫起來,我對小叮噹說「我得去盪妹妹了,一起過來吧。

小叮噹跟我一起走到鞦韆那,然後她推著妹妹盪起來,我感動得一塌糊塗……

是孩子不懂規則,不願意遵守規則嗎?顯然不是,如果我在她最初梗脖子的時候看到她的情緒,而不是硬性強調規則,事情也許更順利。

不過溝通這回事,哪有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這樣的鬼話,只要在我們意識到的那一刻去傾聽就好了。

有一個學員分享自己處理哥哥妹妹的衝突。

因為孩子打起來了,媽媽就一邊抱一個,持續傾聽,一邊還得阻止繼續打。

慢慢地兩個孩子都平靜下來。

媽媽表達自己對妹妹的擔心,和自己的疲累。

第二天,哥哥跟媽媽說:「媽媽你放心吧,以後我都會好好對妹妹的。

」當然,我們不要以為衝突完全不會再發生。

有衝突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面對衝突,解決衝突。

父母自己很多時候也會有一些激烈的不當語言,背後呈現的是大人的疲憊——照顧兩個孩子確實會消耗很大的精力。

我們自然希望大孩子可以比小孩子少一點麻煩。

我們照顧小的已經很累了,如果大孩子能少點麻煩,甚至能照顧小的,我們會比較輕鬆。

這是我們真實的心聲。

我們可以在平時衝突還沒有發生的時候跟大孩子表達這個心聲,可以加深孩子對我們的理解。

這種表達在PET里稱為我信息(剛才提到的)。

不能忽視孩子的天性特點

另外,影響我們對待孩子方式不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天性特點。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特質跟個性,還有他們的需求,才能讓親子溝通更順利。

很多分類,九型人格,兒童發展學裡的氣質類型、阿德勒的優勢人格呀,很多種分法,都是讓我們因材施教,而不是憑父母的喜好去塑造孩子。

父母要非常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天性,這也能幫助父母更接納孩子。

當我們覺得孩子不像父母的時候,就是從遺傳方面不能解釋時,請將這個特點看成是天性的部分。

要因勢利導,順著孩子的特點,而不是去否定改變他。

比如我的老二非常可能是九型人格中的8號,性格很強勢,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很容易發脾氣,而且能量很足。

她想做的事情如果做不了,那動靜大的,有點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架勢。

對這類孩子來說控制感非常重要。

父母可以掌握一個28原則,就是80%滿足他的控制欲,20%不滿足。

當然這個不滿足也是有方法的,不是生硬地拒絕。

簡單說還是接納情緒,然後再說明情況。

比如,她對姐姐不答應給她某樣東西非常生氣。

當我陪著她,幫助她平息情緒之後,我會認真地跟她說:「這個東西是姐姐的,她可以給你,也可以不給你。

在阿德勒的優勢人格中也有一類很像,叫控制型

這類孩子如果有人違背了他的期待,他的情緒起伏比較大。

對這樣孩子,我們必須要在跟他溝通的時候,不斷地強調,一切還在控制中。

如果這樣的孩子是老大,我們要告訴他,生了老二之後,我們的生活方式雖然會有一些變化,爸爸媽媽的陪伴還在,仍然是愛他的。

對於討好型的小孩,二寶的來臨,老大通常不會那麼激烈的反對,他們甚至很有可能很積極地跟老二建立關係。

但是父母要注意,會不會有老二欺負老大的情形,要更多留意討好型老大的情緒。

因為對討好型的孩子來講,人際關係就是一切,維持好的關係就是讓他覺得安全的一種狀態。

還有一類叫追求優越型

假如說家裡面有這樣一個孩子是老大時,他們會對競爭特別的敏感。

父母要注意跟他溝通的時候,強調他仍然是很優秀的部分,鼓勵他——對於老二的出生,你能扮演好一個哥哥的角色。

讓他很清楚的知道怎麼樣的哥哥是好哥哥。

這樣的孩子跟任務型的必經接近,不像討好型的孩子那麼重視關係。

成為一個好哥哥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影響力。

當兩個孩子長大一些的時候,就要留意追求優越型的孩子跟另外一個孩子之間顯性或者隱性的競爭。

教養這樣孩子的時候,父母必須要讓他知道,就算是讓什麼東西給弟弟,他也沒有輸,並不是讓弟弟他就輸掉了。

第四類叫追求舒適型,如果用動物比喻,就是有點像小烏龜。

基本上這類的孩子會儘量尋求讓他自己舒適為主。

這類的孩子與老二相處,有樂趣相當的重要。

對他來講,照顧弟妹很像玩耍,也會有成就感。

但是一次不能給他太多的任務,一次給一個任務比較適合。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優勢,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別的孩子比較。

這對孩子是極大的傷害,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價值感會非常低。

育兒沒有標準答案,最懂孩子的人應該是父母。


(關注【青稞營】微信公眾號:QingKeCamp,參加微課分享,與孩子共同成長)

打賞分享嘉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媽媽給你生個小弟弟

每天一篇親子育兒實踐分享彤媽育兒經(mama037)爸媽身邊,最接地氣,最實用的的育兒小幫手!你媽正在醫院給你生小弟弟呢!你爸說了,生了妹妹後,就不

準備二胎,大寶的情緒要合理處理

現在不少家庭不再是獨生寶寶,可是不少媽媽覺得有了二寶後,大寶就各種犯「怪」。可能脾氣會變大或者有些不聽話。有的媽媽懷著二寶,就擔心二寶出生,大寶會有情緒波瀾。網上各種老大拒絕二胎的新聞更是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