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大又來老二,這位媽媽的帶娃方法讓人拍手叫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到底要不要讓大的讓著小的?」這個問題許多媽媽問過。

現在只要回老家,無論在娘家還是婆家,叮噹都是全家最小的孩子,大傢伙都很寵他。

有時候明明是他先搶哥哥姐姐的玩具,我正準備像平時一樣制止,親戚們卻好心地攔著,說:「沒事,叮噹想玩就給他嘛。

」然後對大孩子說:「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

晚上睡前閱讀,我指著繪本給叮噹講:「你看,小熊搶了小兔子的玩具,小兔子不開心了……」下決心明天不能再讓他做「熊孩子」。

我之所以這麼在意這件事,不只是在意叮噹的教育,還因為我小時候,就是那個被說「要讓著xx」的姐姐:

從小,吃的用的,吵架打架,無論誰對誰錯,我媽就丟下一句話:「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初中,剛剛有愛美之心,那時家裡經濟緊張,我就一條像樣的裙子,特別喜歡,可妹妹說想要,我媽二話不說就給了她,把我氣得難受了好幾天。

長大後朋友們聊起來,才發現大部分在家裡做姐姐哥哥的,都有一樣的經歷。

父母們以為我們這些「老大」在這樣的「讓」中,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怎麼做一個姐姐或哥哥」……

可實際上,我們收穫的危害是:

或患得患失,爭強好勝:老大再大,那也是孩子,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心愛的玩具、與弟弟玩鬧中的對錯、爸媽的愛就是他的全世界。

比如我媽總是要求我「讓」,作為一個孩子,長期處於慾望無法滿足的狀態,我內心其實是恐慌的,越恐慌就越想要。

本來那件衣服我先穿會兒,就準備分享給妹妹的,但因為怕給了,妹妹一旦喜歡,我媽就讓我「奉獻」出來,所以,後來我乾脆強勢地碰都不給妹妹碰了。

或生怨生恨: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小時候,只要媽媽一說「讓著弟弟」,下次她揍弟弟下手就會更重一點。

做得不公平的是爸爸媽媽,孩子無法反抗父母,只能將憤怒發泄於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

而更多的是:不敢提要求,不會拒絕

父母那一句「你是姐姐(哥哥),你就應該讓著」,讓掉的不止是一個玩具,一次對錯,而是:

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習慣:「那是我最心愛的玩具,送給別人我很傷心。

」——變得選擇隱藏自己的慾望,壓抑真實的情緒;

孩子敢於辯駁對錯的勇氣:「明明就是弟弟先推我,憑什麼要我道歉。

」——變得消極,不自信,不會為自己爭取,因為爭取也沒有用。

明明心裡想要,明明很不願意,潛意識裡卻不自主地響起了當年父母的聲音:「你是姐姐,你應該……」

因為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不重要指數」高一點,所以我必須優秀,必須懂事,必須犧牲,終身討好。

所以,到底大的為什麼一定要讓著小的?

事情的對錯,為什麼會用年紀的大小來分呢?

更何況很多所謂的哥哥姐姐,其實也不過是比弟弟妹妹大不了幾歲的孩子而已。

一個孩子,他的東西被拿走了,他明明沒有做錯的事情,卻要他忍讓,他為什麼不能不開心?

上一秒對老大疾言厲色,下一秒對小的輕聲細語,父母為何能做得如此理所當然,理直氣壯?

所以,到底是「大的讓著小的」本來就是處理二胎衝突的正確辦法,還只是因為哪怕我們明知這樣「讓」不對,卻不想花心思想別的辦法處理,就想要用這樣一句萬金油敷衍孩子?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處理大小孩(二胎間)的衝突?

在說方法之前,小編先要提醒兩個一直被我們忽略的真相:

• 孩子爭吵打架的原因,多數是為了讓父母介入,從而獲得被關注的感覺;

• 孩子間的衝突很多是無心的玩鬧而起,很難純粹地斷定誰是誰非,衝突往往不是一個孩子的問題,而是所有參與的孩子都有份。

因此,兩個孩子吵架,絕不能只處理一個孩子。

(以下方法整理自《正面管教》的部分內容):

1、一視同仁,把孩子們當做一個群體,讓孩子們處境相同

一視同仁的作用是在於避免:

• 站在你「認為」是受害者的老二那邊時,其實就是在強化老二的受害者心理,同時在強化老大的「欺壓者心理」;

• 孩子們一打架,你就過去安慰這個教訓那個,這會讓孩子們誤以為想得到媽媽關注,想報復哥哥的時候,惹哥哥生氣就好了,這無疑是在鼓勵孩子打架告狀,以及讓孩子學會通過貶低對方來抬高自己,增加競爭和對立。

那怎麼個一視同仁?其實就是退出法官的位置,給兩個孩子同樣的選擇與處境:

•「你們要麼停止打架,要麼去外面解決戰鬥。

•「你們願意各回各的房間,等你們覺得不會再吵了再出來?還是想一起到一個房間去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你倆都願意坐到媽媽腿上來,等你們覺得不想打架嗎?」

• 即使對於寶寶和大孩子,也要一視同仁:把寶寶放到嬰兒床上:「等你不和哥哥鬧了爸爸再抱你出來。

」把老大帶進房間:「等你不和妹妹鬧了,就出來告訴我,我們再一起去讓妹妹出來。

也許很多人會說嬰兒懂什麼,這麼做不是為了讓還是嬰兒的老二懂,而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判斷到底是誰先惹了誰,隨便判斷對誰都不公平。

比如我倆侄子吵架,我堅持使用「一視同仁」後,有次我聽到小侄子哭著對老大說:「我要去告訴姑姑。

」老大回答:「姑姑只會告訴我們自己解決。

」老二聽完一臉懵逼,然後兩個人靜了下,又沒事人一樣一起玩了起來。

即使你真的想做點什麼,也頂多是像胡可這樣,告訴弟弟如何去和哥哥溝通,弱化弟弟「自己被哥哥欺負」的受害者心理。

2、即使真的很明顯是大的錯,也先安慰老大,再讓大的和你一起去安慰小的。

這並不是鼓勵老大犯錯,而是我們要相信,老大去「欺負」老二,這背後一定是有原因、有需求的,我們要去滿足老大需求,才能停止他的行為。

老大的需求常常是什麼?大部分就是他覺得你更愛老二,或者其他原因,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孩子是因為感到了失望並需要我們的鼓勵。

我們可以這樣給老大鼓勵:

(1)說出老大的感受:「寶貝,我看到你在生氣,媽媽抱抱你好嗎?」

懲罰和蔑視只會激發老大對老二更深的妒與恨,只有愛和理解才能讓老大感到「原來媽媽還是愛我的」,喚起反思;

(2)當孩子感覺好轉之後,嘗試鼓勵老大去安慰老二:「你願意去幫助妹妹讓她好起來嗎?你想先給她個擁抱,還是想讓我先抱你?」

畢竟這個事情其實就是父母先傷了老大,老大再去傷了老二,所以解決的步驟也應該是我們先去安慰老大,再讓老大去安慰老二。

(3)如果老大當時因為太生氣而不願意抱媽媽或者妹妹,我們仍然要做出姿態:「我能明白你現在還沒準備好和媽媽還有妹妹擁抱,等你準備好,你就來找我好嗎?媽媽永遠愛你。

這樣做既不會讓老大每次都感覺受挫,也避免滋長老二的受害者心態:「只要我去惹哥哥,媽媽就會花好多時間來安慰我。

3、用「遊戲力」來輕鬆處理

分享一個我曾經用在兩個侄子身上特別管用的方法——假裝記者:

• 伸出大拇指到孩子面前,正兒八經地說:「我是ABC電視台的記者,請問哪一位願意先到我的麥克風面前,說說對這件事的見解。

• 有時侄子們笑笑過去了,但有時他們會輪流「告狀」,說自己的看法,而說完之後,我會轉身對假想觀眾說:「好了,朋友們,現在現場情況就是這樣,要想知道這些聰明的孩子會怎麼解決問題,請在明天繼續收看。

• 如果事情還不能平息,我就提議兩人把問題寫下來,放到家庭會議中討論,或者再演下去:「請你們回去想想辦法,明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我將繼續向觀眾報導。

一般到這一步,孩子們的氣都消得差不多了。

這其實也是運用遊戲力,實施我剛剛第一點說到的:讓兩個孩子「處於同一處境」,避免爭端,和受害者心理。

再比如像胡可那樣,在兩兄弟搶玩具大打出手的時候,來一招「扮演女巫」轉移注意力:

讓兩個孩子明白,哭下去打下去誰也玩不了,應該先團結起來把玩具從「女巫「 手裡要回來才是正經事。

最後總結下,在二胎矛盾中,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想辦法去:

引導團結

引導合作

而不是用不分青紅皂白的「讓」

引發對立和競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了二寶後,你最不應該跟大寶說的五句話

家有倆寶,經常會被人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家大寶欺負二寶嗎?」或者委婉一點的說法:「哥哥一定很愛護妹妹吧?」「兄妹倆一定相親相愛吧?」對於這個問題,有時候還真是覺得不好回答,好像現實更為錯綜複雜...

大寶二寶頻繁衝突,怎麼破?

「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讓著妹妹(弟弟)!」這可能是在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寶爸寶媽孕育二胎,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要面對以下的問題:二寶的出生是否會對大寶...

娃多愛打架?為娘我不怕

那日在超市買東西,前面有一寶媽正對著清單一邊掃貨一邊照看兩個娃。大的女兒五歲左右,小的兒子最多三歲。不一會兒,兩個小傢伙便為了同一個玩具爭搶起來了,那麼多玩偶,偏偏只剩一隻小豬佩奇了。而且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