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的「獅子型育兒法」,你了解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獅子型育兒法」是「讓孩子面對現實、從逆境中找出解決方法」的一種教育態度。

越是愛孩子就越該放手讓他自己去摸索。

  韓國一位女性作家,有感於韓國國內日趨嚴重的溺愛孩子的現象,認為在這樣的教育方法影響下,將會使下一代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

她縱觀自己周圍的育兒現象以及自己的切身育兒經驗,呼籲媽媽用「獅子型育兒法」的11種教育觀點來完善親子教育。

  何謂「獅子型育兒法」

  森林中百般險惡,連被譽為「森林之王」的獅子也不敢輕忽怠慢,即使是幼獅也從一開始便迅速地讓它面對所謂的真實生活。

剛出生不久的幼獅經常會被公獅推到石岩下,讓幼獅從跌倒的困境中想辦法掙脫找到爬上來的路。

公獅或母獅即使看見幼獅遇到困難都只遠觀而不干涉,只在面臨生命危險時才伸出援手。

  所謂「獅子型育兒法」就是像獅子在教育幼獅時所使用的「讓孩子面對現實、從逆境中找出解決辦法」的一種教育態度。

  這也和日本的古諺「讓可愛的孩子去旅行」有著同樣的道理,越是愛孩子就越該放手讓他自己去摸索,而旅行是個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方法。

當然以目前的社會環境,敢讓孩子太早獨自去旅行的父母可能不多,但這種觀念卻可以成為日後對子女的教育態度。

  獅子型育兒11法

  1、以「安全距離」來守護孩子

  在韓國常常可以見到很多母親出門在外,一直以手機來「遙控」孩子的行動「你下課回來要先洗手,換好衣服後,只能看30分鐘電視,然後要乖乖做功課,媽媽回去會檢查,做完可以喝果汁,但不可以吃太多零食……」下達類似這種指示與規定。

  也許站在母親的立場,一方面是確定孩子的安危;另一方面是提醒孩子一個人在家做好該做的事。

不過,像這樣每件事都得按媽媽的安排指示去行動,孩子本身的思考能力不僅會下降,甚至逐漸養成依賴性,一旦有一件事沒處理好,還會可能怪罪母親「沒事先交待好」!

  許多媽媽們常督促孩子幫他做好每件事或干涉他的做法,還抱怨自己的孩子為何「太被動」,卻不曾想想為何自己「太主動」?也許人類也該學學獅子,把孩子適時推到「第一線」,讓他們直接去體會「發生了什麼事?」、「該怎麼去解決?」,讓孩子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生活能力。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信賴下成長發展,首先要信任孩子並交付他自我決定或選擇權,儘管孩子做得很笨拙,也要耐著性子讓他自己完成;但是在孩子需要被保護或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就該給他幫助。

也就是所謂的站在「安全距離」處來守護孩子,疼愛他的同時也適當地保持「愛的距離」,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主獨立性。

  2、毫不吝嗇地讚美孩子

  當孩子在嘗試新的事物時要不斷地對孩子說:「你一定會辦得到的!」給不安的孩子一個定心鼓勵。

英國的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表示:「人在自信的情況下,可以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500%以上;相對於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出自己能力的30%。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讚美,從孩子會走路以後就開始減少,甚至於到了「3歲任性期」還責備多於讚美。

其實只要是人類,不論任何年紀都需要別人的鼓勵來加強內在的肯定,更不要說年幼孩子了。

  韓國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鄭慶華的母親養育了7名優秀子女,當問及她的教養秘訣時,她只是笑笑地表示:「多給孩子讚美。

」讚美的語言可以讓孩子自覺強大,而對任何事情都保持躍躍欲試的上進心。

不管是多麼小的事情,只要是有一點進步,都不要吝嗇給予讚美。

父母的肯定可以直接造就孩子無限的自信感。

  3、用間接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讚美」與「責備」

  讚美與責備並不如想像的容易,尤其是針對孩子。

讚美能把孩子的能量引導出來,並且讓孩子更加積極;而責備可以讓孩子清楚知道錯誤在哪裡,能引導孩子面對、處理、解決事情。

  不論讚美或責備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都會深刻影響孩子的內心。

如孩子表現優異時,與其只是誇獎「好棒!」,還不如直接而誠意地說:「你真的做到了,爸爸媽媽好高興啊!」;或者責罵時,與其只是罵道:「不對!不行!」,還不如間接而明確地指正:「你這麼做會如何如何」。

  不論讚美或責備都應避免直接針對孩子的人格,誇大其詞的讚美或無理謾罵的責備,都不是好的處理方式。

  4、讓孩子多與同齡孩子往來

  現代的家庭幾乎是「少子化」,而家中的幼兒也幾乎都在家自己玩耍,很少與同齡的幼兒交流,因此總在大人身後跟進跟出,無法自處,時時要大人作伴,也往往造成大人疲勞,小孩也不開心。

更因為大人的處處遷就,造成孩子眼中只知道自己。

  未上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多與同齡幼兒往來,雖然剛開始同伴之間無法順利交流,總為了爭寵搶玩具而吵鬧大哭,但千萬別因此放棄了給孩子上人際關係課程的機會。

因為只要假以時日,孩子之間便會自然的理出一個相處之道,也間接學習忍耐、謙讓或懂得欣賞別人的情操。

  5、堅持「不行」的原則

  答應比較容易,因為能討好孩子;拒絕比較困難,因為還得面對孩子不肯接受的負面情緒。

  常常在百貨公司見到這樣的場面,一個被父母拒絕買玩具的孩子任性地躺在地上號啕大哭,而一旁的父母在不想打擾別人也不願丟人現眼之下,有的乾脆順應孩子的要求或給予恐嚇來阻止,這都是不良的處理方式。

  這種現象的發生其實是家庭生活的延長線,平常父母們就沒有明確的是非態度,「對與錯」或「可與否」的態度總是曖昧不明,即使有確立「家規」也無法堅持原則,造成孩子敢「以身試法」來挑戰父母的堅持底限。

  平時,若有與孩子約法三章面對生活上的協定,無論什麼狀況發生都要嚴守協定的內容,否則父母心軟自己先毀約,就別想再要求孩子恪守律己;此外也常見很多父母偶爾會「放水」給予彈性變更,這在表面上看起來是具有「人情味」,但實際上這只會養成孩子投機的心理。

想要不給孩子壓力是對的,但別用錯地方,人格教育與生活道德是無法給予彈性的堅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你的嘴不停,你可能什麼也學不會

嗨,小夥伴們,皮皮魯回來了!今天我們要說的好習慣是:傾聽是好習慣。皮皮魯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傾聽」吧:傾聽不是簡單地用耳朵來聽,它也是一門藝術。傾聽不僅僅是要用耳朵來聽說話者的言辭,還需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