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責任之間,如何教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信息的多元化,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知到小孩的權利與存在,並試著「尊重」孩子。

但是對於學齡前尚在建立生活規則的嬰幼兒來說,太多的尊重是否會錯失了他們學習的關鍵時期?把持尊重與教養的中線,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幸福的事。

給予自主,也要教養

孩子,要不要教?

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強調「尊重」,很多父母期望自己不再依循過去強大壓力、沒有選擇自由的教養孩子,於是,孩子的自主權被尊重了,不管想做什麼、怎麼做都可以自己決定,儼然成為天平另一端──管理式教養的制衡力量。

但,若讓孩子一味的走自己的路,是真正的尊重嗎?如果教養孩子、修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等同於「不尊重」,那麼,孩子為什麼又需要「教育」?

尊重不等於不教

有些人也許誤會了「教育」的意涵,認為教育就應該打罵孩子,告訴他們每一件事應該怎麼做才對,把用於事物上的「管理」當作是教育的一種良好手段,若對孩子有尊重,反而不懂該如何教養孩子了;似乎一旦尊重了孩子,孩子便會朝著無法無天的方向走。

事實上,無論是人本教育,或是國內外任何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都沒有放棄教育孩子,而是注重「教育」的功能、沒有管控。

尊重孩子是給予他們意識自己存在的一種方式。

當孩子所有的事都被家人做的好好時,很容易會迷失自己的價值,將來面對變動的世界,因為不了解自己立足的位置,對自己的存在感沒有把握,所以當遇到不穩定時,孩子會主動放棄,反而無法發揮真實的天賦及能力。

尊重是照孩子原本的樣貌看他

世界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師、哲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其所著《愛的藝術》一書中,解釋他對於尊重的看法:照生命本來的樣子認識、接納他,尊重的英文「respect」原意中就有「注視」的意味,當家長們注視著孩子原本的樣子、以真實的樣貌認識他時,就是一個好的「尊重」。

當我們試著觀察那些故意找人麻煩、無法聽從別人指令的孩子時,是否能理解孩子當下可能有的不舒服感覺(因為延後滿足的成熟度不夠,孩子無法掌握事件而失控了)、需要他人關心與了解(從小就被管教的孩子,自我意識上的反抗)。

以互動學習看待尊重

若對如何尊重仍不理解,家長們可從教導孩子人際互動上面著手。

人際的教養與學科不同,無法用1、2、3……的步驟及教條套用在所有的問題上,加上孩子的情緒尚不穩定,控制情緒的前額葉成熟較慢,因此家長應以保護孩子的心態看待孩子的表現,帶領他們發現逐步找出問題:「你是不是因為……而覺得不高興?那他……的行為惹你不高興時,我們該怎麼辦?」讓孩子感受到被注意了,對於問題也就不會那麼在意了。

若是大人的標準太高,只要求孩子「不哭、不吵」,孩子又做不到時,他們自然會認為自己不好,情緒壓抑又不能被理解的情況下,就轉而欺負別人,或欺負自己。

教之前,先安撫孩子的情緒

媽媽和3歲的咪咪一起逛百貨公司,咪咪看到櫥窗上可愛的扮家家酒遊戲非常喜歡,並告訴媽媽,她今天一定要買到這個玩具!當媽媽不同意讓咪咪購買時,咪咪便開始大哭大鬧了起來……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情緒控管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孩子不能接受教養而哭鬧時,父母在教導正確的觀念之前,首先應以「尊重」、「了解」孩子的方式,嚴肅看待孩子的情緒。

因此,若家長發現孩子的情緒不佳,不妨先同理孩子的感覺,問他:「怎麼了?我猜想你剛剛因為想要買東西不能買而很生氣對不對?」,給予他安慰、接納,撫平了他的情緒之後,以不批評、不閃躲的態度與孩子共同想一想接下來該怎麼做。

因為孩子的情緒控管成熟度不夠,他們有時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無法了解孩子,那至少不要在他們的情緒中參一腳,在一旁不離不棄的守護,等待孩子的情緒回復之後,再一次的給予孩子支持,並對他們能控制情緒予以肯定……教育,在心平氣和中就可以開始。

尊重之後,教育責任不可以少

佛洛姆認為,一個完整的愛必須包括4個元素──照顧、責任、尊重、了解,照顧就像是呵護一株植物,定期的為它澆水、讓他獲得生命必要的元素,尊重則如同前段所提,是讓孩子擁有自我意識的關鍵;相互制衡的責任與了解,是家長能主動看見並響應孩子的需求,例如面對哭鬧的孩子,家長有責任改變孩子失控時讓他人及孩子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現況,用尊重的方式加以處理。

挑戰父母,是為了更進一步

當孩子2歲左右,無論以前再怎麼乖巧可愛,似乎都會開始不時的挑戰父母、故意唱反調,總是讓父母們感到頭痛不已。

人在某個階段開始,因為意識到自我的價值,便會以各種方式試著獨立、卻又似乎無法離開父母的懷抱;家長們必須了解,這是某種促進孩子將來獨立的驅力,逐步離開父母的安全傘,在家長們一次一次給予祝福與保護之後,孩子才能更加有自信的往外走去。

大人的主張,必須有意義

初來到這個世界上,孩子們一定有許多需要和這個世界磨合的地方,此時大人們的介入,就是屬於「教育」的功能。

當教育小孩之前,大人們必須先了解,自己所教育的內容是否妥當;大人的主張必須以三個前提為準,第一個是家長們要先想清楚,自己給予孩子的規範是因為什麼?不是給予孩子命令之後就要他做到,重要的是命令是有道理的。

第二個前提是,當家長給予指令時也必須同時思考,以孩子現在的年齡,是否真的可以完全遵守規定,是否需要給孩子多一點時間來達成父母的要求。

最後,家長必須了解,孩子本身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複製,只要孩子的決定不會影響到生命安全,就讓孩子自己決定他應該怎麼做。

尊重孩子的同時,孩子也要學會尊重父母

皮皮與懷孕的媽媽走在路上,皮皮走累了,要媽媽抱著他走,但媽媽因懷有7個月的身孕,抱起孩子實在不方便,所以拒絕了皮皮,皮皮一見到沒輒了,索性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給孩子的尊重,不表示一定得配合所有他們提出的要求,安撫孩子的情緒之後,再進一步與孩子討論「需求是什麼?」也許媽媽可以與孩子一起找個地方坐下來休息一下,若要抱抱就坐在媽媽的大腿上,讓孩子享受被媽媽注意及呵護的感覺,同時也不必完全排拒或聽從孩子的需要。

孩子在每一次的經驗中得了解,爸爸媽媽雖然愛也尊重孩子的需要,但孩子同時也必須尊重體諒家人;讓孩子知道,大肚子的媽媽若硬是抱起孩子走動,可能會讓身體或肚子裡的孩子感到不舒服,所以一起找一些別的辦法,讓兩個人都能感到舒服。

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本身有正向的驅力,當與父母關係良好的時候,他們不會刻意挑戰父母、惡意走向父母禁止的道路,他們仍需要爸媽的認同與陪伴,所以不要害怕延長教育的時間、等待孩子的發展,並適時給予孩子「安全感」及「決定權」。

響應孩子的需要,是正向幫助

提醒,一旦父母拒絕了孩子,就必須安撫孩子的情緒,當得到了安全感,對於一開始提出的要求就不再會堅持,甚至會變得更鬆軟有彈性,此時冷靜的與孩子討論是非,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以人本的角度看孩子,認為他們就像是一個善惡的綜合束,有好有壞的情況下,當給予孩子理解及鼓勵時,加上同儕的影響,孩子自然就有向上、向善的驅力。

相反的,所有的孩子都不能忍受被忽視,當大人無法理解自己時,孩子會寧願破壞。

用「如實」看待孩子

尊重的另一個前提,是以「如實」的眼光看待孩子;除了設身處地的了解孩子的需求之外,父母應以「真實的自己」與孩子相處。

所謂真實的自己,首先必須跳脫自己不存在孩子的世界(冷漠的父母)或是太過於介入孩子的世界(直升機父母)的身份,面對自己的情緒,用真實的感受與孩子相處。

若是感到自己身體不舒服,或是與先生吵架而情緒不穩定時,就先照顧好自己的感受,當兩個人都需要情緒的舒解時,就如同上面孩子要媽媽抱的例子,告訴孩子自己真實的感受,找出兩個人都能接受的辦法,才能達到從尊重中學習的意義,並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家長也須了解的是,不應以平輩、朋友的角度與孩子,因為大人絕對比孩子還要了解事情的處理方式,能辨認是非善惡,且孩子也需要一個長期可以追隨且依附的對象。

若是只想著與孩子當「朋友」,可能會淪於對孩子過度粗魯的對待。

父母對孩子成熟的愛,絕對不是把孩子當作寵物看待,溺愛就像緊握不放的手,即使縱容仍不能讓孩子忤逆自己的需求,會成為孩子迷失自我的關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生氣時說話比較極端怎麼教育

1、冷靜第一件要做的,不是和孩子說道理,而是先讓孩子冷靜下來。不論是用轉移注意力或帶離現場,都是可以的。在溝通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可以聽得進去,而不是在旁邊不停地碎碎念。因此,先讓孩子靜下來,才...

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關係(七)

在家庭教育中要善聽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明白孩子的真實意圖。而許多父母老是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評價,孩子的話就總是被打斷,使他根本無法完整地表達一件事。更何況,父母的評價總是站在一個成人的立場上,有些...

「不聽話」的父母,親子關係最差

央視曾推出的一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片中都是一些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孩子」在《鏡子》里家長與孩子之間各種問題被毫無遮掩地展示出來其中交流的缺失、溝通的無效是片中幾個家庭的通病

一個孩子的教養好壞,從情商就能看出來

點擊上方「育兒網」即可訂閱獲得專業育嬰師定製備孕至6歲育兒知識「情商」這個詞被提得越來越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情商高低密切相關。而情商高低亦是一個人教養的好壞的體現。如果想要讓孩子成為一位高情商...

孩子不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親子關係緊張,為此父母感到焦慮,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這是為什麼呢?有這麼一個故事:媽媽帶女兒逛街,回來後媽媽讓孩子把今天所見都畫下來。媽媽看完孩子的畫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