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懂得這10個教育誤區,可以影響孩子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是世界上最疼愛孩子,最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的人。

可是許多父母往往因為缺乏正確的教育孩子的知識,很多時候下意識地用過時的教育方式,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的感情,破壞了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為了幫助家長們更好地辨別、覺察自己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中不妥的行為,從而有意識地減少這些行為,特意制定了一份【親子關係實用手冊】。

誤區1:情緒宣洩式的懲罰和暴力行為

破壞親子關係第一位的行為就是情緒宣洩式體罰。

打著「教育」孩子的幌子,對孩子進行嚴厲的體罰、辱罵,抓住孩子的問題行為就認為自己占據了「正確的」一方,認為自己就有權利用體罰或者言語傷害的方法,去懲罰孩子的錯誤行為…

誤區2:對孩子爽約、食言

有其他事情需要向孩子爽約時,孩子撅嘴,表現出不開心,如果你說:「你可以聽話、懂事一些嗎?媽媽的公事真的很重要。

如果媽媽不去談事,你哪來的飯吃?哪來的玩具玩?」,這對孩子是極具破壞性的,認為我是可以被忽略的,我是無關輕重的。

長期如此地模式會讓孩子變得低自尊,難以自信起來…

誤區3:情緒的否認和壓抑

經常在大街上見到的一個場景是:孩子氣鼓鼓地在旁邊鬧,而父母臉色鐵青地一言不發,或者更甚者直接拎著孩子向前走。

也有一些場景是孩子興高采烈地跟父母呈現ta很得意的物品,卻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反饋,於是笑臉就逐漸消失了。

誤區4:強迫式入侵及溺愛

家長几乎替孩子決定一切事務,生活的細節,喜好,替孩子決定一切的選擇,甚至試圖用自己的聲音代替孩子的聲音。

這一類家長表現得往往十分溫柔、善解人意、照顧孩子非常周詳。

但孩子往往看起來十分怯懦,缺乏生機,發不出聲音。

誤區5:將孩子當作夫妻關係的工具人

在父母的戰場中,如果牽扯進孩子,孩子在家庭中就消失了。

父母雙方都沒有看見孩子,也泯滅了自己各自和孩子的關係。

家庭成了孩子需要扮演裁判的法庭,而他需要平衡好自己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

孩子不僅有可能承受不了這個壓力,也有可能在對與錯、好與壞的判斷中產生混亂。

因為孩子認為爸爸和媽媽都是好的,可是爸爸和媽媽都互相不承認對方是好的。

誤區6:對孩子隱藏、隱瞞事實及情緒

家長時常在討論家庭重大事件時,刻意對孩子隱瞞。

假如家庭遭遇了財政危機,或者是爸爸媽媽正在考慮離婚,孩子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家中氣氛的凝重,可是他卻好像一個局外人, 有的話題的確是孩子不需要知道的,但家長們需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過於誇大了孩子的「脆弱性」和「認知低」。

誤區7:低質量的陪伴

低質量的陪伴比不陪伴還要傷害和孩子的關係。

很多家長的「陪孩子」其實只是「看護孩子」而已。

每天似乎也盡到了父母的義務,但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家長自己手裡拿著手機通電話,當孩子試圖和家長說話,或者表達對家長通話時間過長的不滿的時候,家長就會讓孩子「聽話」,讓孩子不鬧、不吵,自己去玩,但也不能跑太遠。

誤區8:在低齡階段他人寄養

如果在六歲前孩子有一段時間是他人撫養的(非父母親自撫養),會對孩子的安全感、自我認知和親子關係的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幼兒關鍵時期缺乏與自己親生父母的互動會使孩子形成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這種模式會跟隨他們一生,影響他們的親子關係,社交關係和自我認知。

誤區9:絕對權威的教養態度

孩子在上了小學之後,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知,也開始強調一定的自主性和對自己生活的掌控。

面對孩子索求在家庭中的話語權和自主權的表現,有的家長會採取絕對式的權威的壓制態度。

誤區10:愧疚感和羞恥感的過分強調

羞愧猶如是意識的「自殺行為」,羞愧的潛意識表達是——我是壞的,內疚會引起懊悔和自責,對自己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懷疑的感受。

如果一個孩子過於頻繁地感到羞恥或者愧疚,會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

當孩子衣服沒有整理好就走出房間的時,你的回應會是怎麼樣的呢?

錯誤的愛,停止就是前進。

愛孩子的你,不妨用心閱讀此手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是哪種類型的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能夠認識自己的育兒類型對正確的教養孩子至關重要。不同的類型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迥然不同,而不同類型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差異也很大。對於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只有做...

幼兒「叛逆期」,你做對了嗎?

人有三個叛逆期,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7~9歲左右,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在12~18歲,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最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