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讓孩子理解「換位思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擾:娃在家的時候很「守規矩」,但這一出門,辛苦建立的「規則」就很容易面臨挑戰:
媽媽,為什麼別人能吃冰淇淋我卻不能吃?
為什麼我不能摘花,別的小朋友就可以摘?
你說過馬路不能闖紅燈,但為什麼這個叔叔闖紅燈?
「怎麼才能跟孩子解釋,有的事情別人能做但是他不能做呢?」
說教和命令?只會起到反效果
1. 說教
「寶寶不能吃吃了會生病,聽話,這才是乖孩子。
」
這些說辭暗含的邏輯是:如果你不這麼做,就不好、不乖了。
尤其當孩子沉默時,家長容易反覆重申自己的觀點,並予以長篇大論的闡述,夾雜著「趕快照我說的做」這樣的催促,令孩子困惑而且不開心。
2. 命令
「別人是別人你是你,你就是不能吃!」
這種方式可謂簡單粗暴「有效」;但當孩子從歲開始逐漸發展出自我意識後,一味的命令就容易加劇他們的「逆反」或「叛逆」。
想讓孩子理解「換位思考」是關鍵
小一點的孩子,由於還不了解自己和別人所感知、所想和所做是不同的,所以很難理解別人的想法,這時家長需要首先和自己的孩子「換位思考」。
試著「幫」孩子表達和說出他內心的想法,這對孩子未來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是非常有益的。
「冰淇淋很甜,很好吃,你一定也很想吃一個對吧,媽媽也很想吃呢。
」之後,再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去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才是最有效的。
四歲以上的孩子,能更好地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也能慢慢理解別人的想法了。
此時家長就要教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即猜測和推斷別人的處境和想法,並對他們的行為做出解釋。
「你覺得他為什麼能吃一整個呢?」——然後在孩子回答的基礎上,再展開討論,並予以引導。
「他個子比較高,所以可以吃一整個」,那麼可以順勢引導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長個子以後也可以吃一整個。
「他牙齒好,所以可以吃一整個」,那麼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冰淇淋對牙齒的影響,以及對胃口、健康等各方面的影響等。
偶爾「放寬規則」,行不行?
「別人能做、我卻不能做」的事,往往是因為規則不同。
在孩子挑戰你的規則時,尤其是舉出具體的生活例子,向你發出挑戰時,身為家長,你會怎麼做?是放寬標準,還是嚴守標準呢?
實際上,家長必須自己在想清楚,孩子所挑戰的規則是不是「原則問題」。
原則問題,不能有絲毫的動搖;非原則問題,則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協商出儘量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孩子不僅「聽」你怎麼說,也在「看」你怎麼做——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理解別人、理解你,那麼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傾聽和理解孩子,在這一基礎上,共同商討出解決方案。
請給孩子多一些表達想法的機會
大人們總喜歡以愛的名義限制小孩的想法的表現機會,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給孩子發表個人看法的機會,總是大包大攬,以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孩子身上,認為自己所想的就是孩子所需要的,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強加給...
拋開說教那一套吧,對待犯錯的孩子,試試這麼做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總會免不了惹這樣那樣的麻煩。每到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真是集生氣、心煩、想管教、怕傷害孩子等多種心情於一身。不管吧,誰知道以後會不會變本加厲,可是管吧,輕了恐怕沒用,重了又容易破...
孩子不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親子關係緊張,為此父母感到焦慮,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其實,問題基本上出在這裡:家長不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更好地關愛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