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心理密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的內心是一個既單純又複雜的世界。

單純是因為孩子的心理感受都會通過行為直接表達出來;複雜是指要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通過行為解讀,他們比成人更能夠照顧他人的感受,比成人更清楚自己的感受。

  

誤解一:保護媽媽

  一天,果果和小夥伴正在樓下做遊戲,突然哭著從外面沖回家,把自己關在臥室里不出來。

這時候,隔壁鄰居帶著孩子找上門來,說果果打了她家的小孩。

媽媽聽了火冒三丈,一邊敲著房門一邊批評果果,果果越哭越厲害,過了半小時果果自己出來了:「媽媽,我沒有打他。

是他自己摔倒的,他說您是老巫婆,所以我就生氣了,說他是個大笨蛋,他用手打我頭,我不小心推了他一下,他就摔倒了!」

  爸媽誤讀:出現問題,就覺得一定是自己孩子在外面惹禍了。

鄰居告狀這一幕可能很多家長都會遇到,但是像果果一樣敢表達自己的孩子卻不是很多。

有一部分孩子用其他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委屈,比如大哭,語言反抗,不合作,打滾等,還有一部分積攢在心理,成為成年後的心理問題。

這時家長要小心了,需要解讀一下孩子的行為,而不是火冒三丈的認為孩子拒不認錯。

  在生活中,家長要教會孩子怎樣去處理事情,而不是指責和恐嚇。

  

誤解二:孩子「愛」的語言

  多多爸爸由於工作關係,經常會去外地出差。

一天晚上,多多洗完澡就抱著枕頭鑽到媽媽的大床上準備睡覺。

這時,媽媽走進房間大聲說道:「多多,你怎麼不回自己的床上睡覺,跑過來幹什麼?」多多聽了,委屈地說:「我以為爸爸不在家,您一個人睡覺會害怕,我就過來陪您睡覺。

  爸媽誤讀:覺得孩子是在對自己撒嬌,找麻煩。

孩子雖然力量弱,但是仍然會用自己的力量去關愛他人,特別是父母。

有的孩子受父母影響,羞於言「愛」,便通過各種行為去表達。

這時父母除了在孩子表面行為方面解讀孩子外,還需要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不是用自己的頭腦去推測。

始終都要尊重孩子雖小也是具有獨立思想的人。

誤解三:力所能及幫助父母

  晚上,小雨媽媽買了一大堆的水果回家,說要做水果大餐,她把水果一個一個拿到廚房去洗乾淨。

小雨看見媽媽從廚房到客廳來回地跑,就想幫她做點事情。

可是剛拿了一個小西瓜準備去廚房的時候,媽媽就走過來說:「你幹什麼,沒事一邊去,不准玩西瓜!」

  爸媽誤讀:肯定又想拿東西搗亂了。

孩子的心理是逐漸成熟的。

在認識世界的初始,孩子可能會因為興趣想盡辦法去擺弄東西,這是正常現象。

但是當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更多的為父母著想,即使自己力量不足也會盡力為之。

這時父母不能打消孩子積極性,無論是出於興趣還是助人心理,對孩子都是有成長意義的。

上文中的情況,如果孩子沒能最終得到媽媽的理解,以後會變得冷漠,羞於助人。

  

誤解四:請你關注我

  小胖是班裡最調皮的孩子,每天上課他都會換著花樣來調皮。

有時候把椅子反過來坐,有時候坐在地上,有時候摸摸這個腦袋摸摸那個腦袋。

老師批評他,可是小胖竟然顯出比較高興的表情。

  

爸媽誤讀:怎麼這個孩子總是手不停腳不住啊?是有多動症嗎?

每個孩子都是需要愛的,當感到自己獲得的愛不足時便會產生各種行為去爭取。

有的是通過討好,有的是通過出奇的行為,有的是生病,等等,總之需要仔細解讀孩子的行為。

上文中的孩子是通過做出讓老師關注的事情,哪怕是不被讚許的,但只要有效,就會採取。

因此,父母需要與孩子多溝通,有的孩子甚至由於種種原因,不願將真實的意圖直接說出來,這時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過失,是否讓孩子感到不適了。

以上是對孩子一些行為的簡單例舉,而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父母一定要用成人的智慧,與孩子溝通,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解決麻煩。

否則,一時痛快造成孩子今後生活的難題。

如果您的孩子有很多行為無法理解,讓您感到疑惑,可以與會明老師一起探討,解讀孩子內心的密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培養孩子的情商,家長該怎麼做?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培養孩子的情商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上篇已經介紹過,如果您想擁有一個出色的寶寶,有一個成功的孩子,那麼,情商的培養就必須從幼兒教育階段抓起。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

感謝你:咬指甲的小毛病

很多媽媽經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總是愛咬手指甲,該怎麼辦?孩子愛啃手指甲,應該補點什麼微量元素呢?孩子8歲了!孩子習慣性啃手指,是孩子體內缺什麼嗎?該怎麼辦?孩子6歲了,自從二年級之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