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了,孩子的生命才能更安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個看我公號的朋友,曾經半夜寫了很長一封信給我,說家裡的孩子才16個月,根本管不住。
就拿吃飯來說,吃飯前要三請四請;吃飯時要點兵點將,指揮媽媽拿各種玩具過來。
媽媽稍微沒執行到位,孩子立馬大哭。
即使玩具都拿過來了,孩子有時也不領情,直接爬下餐椅,媽媽只能追在後面連哄帶騙,直到最終不行,拿出撒手鐧,「待會等你爸爸回來,我告訴你爸爸去!」
我的好朋友,產假結束後就回公司上班了,當然捨不得啊,每天上班前孩子哭她也哭,這樣大半年過去了,孩子還是每天會哭,而更讓她頭疼的是,她感覺自己越來越不知道怎麼給孩子立規矩了。
給零食、看電視、要啥買啥,以前她會堅定不同意的事情,現在常常妥協。
她說,她看不得孩子哭,每次孩子一哭,她就深深內疚,覺得自己不該去上班。
還有一次,我一個朋友的一家從國內來紐約玩。
餐廳吃飯時,她4歲的兒子拿著一輛汽車在桌子上一通玩,玩的興奮了開始大叫。
朋友也意識到了不妥,輕輕地和兒子說了一句,「別玩了,吃飯了」。
孩子根本沒聽,繼續玩自己的。
朋友和我抱怨,「男孩就是難帶啊,不過我和兒子關係挺好的,就像朋友一樣。
我自己覺得有時不用太嚴格,愛與自由嘛」。
這三個故事不知道你們是否熟悉,今天下午當我敲下這些文字時,我自己能在裡面依稀看到當年自己的影子:一個不會建立原則無助的媽媽;一個充滿內疚想要補償的媽媽,一個想要和孩子做朋友討好的媽媽。
我喜歡觀察自己,也喜歡觀察他人,當了母親後,我從小D6個月開始就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都那麼努力了,孩子還是不聽話?不開心?不滿意?」
直到現在我開始系統學習早期兒童發展課程時,我還會拿出來和我的同學們(都是專業的老師)和教授們討論。
討論越多,我越發現,大部分心力交瘁的母親,其實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
無助的母親傳遞給孩子的是失控感
當一個孩子在探索了解事物規則和界限時,這就好比一個年輕的新手司機在開賽車,雖然看上去他開的很野,內心其實是慌的。
這時,如果有個老司機坐在副駕駛座,可以適當告訴他,這裡不可以,這裡需要剎車了。
他即使嘴上不承認,內心還是感激的,因為這是一份安全感和篤定。
母親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副駕,當一個母親張口說出,「我待會告訴你爸爸」時,她把自己作為母親的責任交出了,這就相當於副駕對高速行駛的新手司機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了。
這時孩子是慌的,是更加沒有安全感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情緒失控母親常常會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地哭鬧,這不是孩子熊,這是孩子也害怕了,「家裡竟然沒一個管事的了」,這樣的失控感是我們傳達給孩子的。
談到管教,現實中很多父母態度是不堅定的,或者說骨子裡他們比孩子還要害怕孩子哭泣,儘管音量提高,有時還是無法掩飾他們內心的那份不堪一擊。
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恰恰就是我們那份溫柔和堅定的態度,不要凶不是罵,而是那份「我是你媽媽,這個行為不可以」的態度。
也許當下,他們會抗議會反擊,但是內心深處他們是感激的,這讓他們開始知道界限在哪裡,適當的規則可以讓孩子的生命有了依循感。
內疚的母親傳遞給孩子的是過度補償
有一種親子關係,看上去是愛,實則卻是害,那就是父母帶著愧疚在育兒,愧疚情緒下滋生的就是過度補償,總是希望孩子和自己在一起時是開心的。
這樣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也就在一點一點蠶食了作為父母對孩子應有的底線。
孩子不需要完美,恰恰相反,孩子需要學會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的,「媽媽需要去工作,寶寶需要遵守規則」,這些不完美也許會讓孩子不開心,但這就是生活的現實。
但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不完美不等於不正常。
當我們因為工作陪伴孩子時間短而心生愧疚,當我們每天為了上班還是不上班一愁不展,開始對孩子過度補償犧牲原則時,我們不僅僅是在看輕自己,我們也讓孩子的狀態開始了「漂浮」。
一個可以平靜且理直氣壯告訴孩子,媽媽愛寶寶,媽媽也需要去工作,因為媽媽還需要去幫助其他人,但媽媽永遠會回來。
它傳達的是一份更大的愛,這份堅定才能讓孩子安穩,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媽媽。
討好的母親讓管教形同虛設
我非常認同「愛與自由」,但我越來越發現很多家長對於這個詞語有片面的認識。
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父母拿「我和孩子做朋友」當成不管教的託辭,更有家長因為太想和孩子做朋友而變成過度討好。
記得當年我第一次猶豫是否要管教小D時,她的認知老師對我說過這樣一段話,「孩子接下來的人生中會有很多朋友,但未來的人生中永遠不會再有一個母親。
適當的管教,是父母的責任」。
適當的管教並不意味著拳打腳踢,但這意味著我們自己要想清楚,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哪些原則我需要從小管教她?也許一開始孩子的反抗情況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但我深知,如果現在我不教她,今後的社會一定會加倍教她。
這才是一個母親的責任。
兩周前,我把自己這些心得和一個教授分享了。
教授是這麼和我說的,「現在社會的信息太多了,很多父母在著急去學習如何做孩子的朋友、閨蜜、好玩伴、甚至保姆,唯獨忘記了一個根本,就是先把父母的位置坐穩。
全然地愛孩子,經常地引導孩子,適當地管教孩子,這才能給孩子紮實的根基和一雙自由的翅膀」。
(請注意劃線加粗的頻率)
對我來說,這三年和小D的相處教會我最深刻的事就是,
「愛」並不是「你怎樣我都OK」,
而是「不管你怎樣不OK,我都會堅定溫柔地引導。
因為我太愛你,所以捨不得你一直這樣犯錯」。
是的,孩子生命中的其他角色你也可以做,這是每個家庭自己的選擇,這和做父母不矛盾,但我們要時刻記住出場的先後順序。
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才能讓孩子的生命有依循,內心有安全感。
關注微信公眾號:大J小D,看更多精彩文章
當媽媽這幾年,你可曾有過羞恥感?
人生的每一個分岔路,如何做出最好的選擇?
養育孩子過程中,愛與溺愛的尺度在這裡
專治「不想吼孩子,脾氣上來忍不住」這種病
不用每次又吼又叫的,有時用遊戲同樣可以管教孩子
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獨立宣言,你懂嗎?
打罵是教育的無能|不打不罵,如何有效管教熊孩子
Time-out|還在用這個方法管教熊孩子,你已經out啦!
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其實換個姿勢就行
溫柔四招,給哭鬧的熊孩子立規矩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
新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正在噹噹、京東、亞馬遜、天貓等各大電商持續熱銷。
拒絕焦慮,關注成長——「壞」媽媽才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動力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內心就湧上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愛。作為母親,我們終其一生的目標就是與孩子共同成長,而接納,才能給予我們和孩子合適的成長機會。探索親子關係的...
在孩子面前,我愛你是否意味著,我是你爸媽,你就應該聽我的話,做我希望你做的事
我是二個孩子的媽媽,回想我做母親這些年,我最關注的是孩子吃穿住行和學習,而對他們的心理需求關注很少。因此,當孩子需要心理幫助時,我常常感覺無助,不知道怎麼幫助他,而我小時候的經歷也讓我走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