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跟孩子把天聊死了,還怪他越來越不愛說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小的時候,整天跟在我後面,媽媽媽媽叫個不停,問這問那沒完沒了,出門上班了,還不忘追出來:「媽媽,記得想我哦。

」那時,每天說話說得口乾舌燥,有時想專心做件事的時候,真想把這張小嘴縫起來,好安靜一下。

可是,孩子漸漸長大了,放學回來不是打開電視看動畫,就是自己玩自己的,問他問題,也是敷衍回答一下。

我逐漸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沉默?我和孩子的溝通存在著什麼問題? 後來,我才發現孩子是願意和我們說話的,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會聊天,才把孩子想說話、想表達的慾望生生地給噎回去了。

為什麼要和孩子聊天?

首先,我們了解下為什麼要和孩子聊天? 很多人看來,聊天是「閒事」, 只有教孩子識字、算術才是「正事」,才是真正的教育。

殊不知,「聊天」其實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它是我們和孩子之間建立聯繫的「精神臍帶」,通過它,我們不斷地向孩子輸送愛的滋養。

和孩子聊天,至少有這些好處:

把愛傳遞給孩子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果父母和孩子保持聊天的習慣,父母的愛能及時地傳遞給孩子,並深深地在孩子心裡紮根,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溝通和交流的依賴,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家長經常和孩子聊天,才能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才願意敞開心扉,和你分享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彼此的情感和思想一次次產生交集,家長和孩子心也就越來越靠近。

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養成與孩子聊天的習慣,就會建立起一條通向孩子精神生命的綠色通道,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孩子也更願意接受家長的教誨;養成和孩子聊天的習慣,家長和孩子都會在精神上很富有,不會感到寂寞孤獨,是雙方的一道精神食糧。

和孩子聊天要注意哪些技巧?

耐心傾聽

不管孩子說什麼,都應該對他說的內容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多詢問、少評論,適時地給予附和或提出一兩個問題引導他繼續講下去。

很多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聆聽,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下,孩子才願意放心地、誠實地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我們才能知道他小小的腦袋裡到底在想著什麼。

從小處著手

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要儘量避開籠統、抽象的問題。

從一些生活小事打開話匣,表達你的興趣、關心及好奇,孩子通常會滔滔不絕,且不會感到壓力。

對比兩種聊天方式:

「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

「你今天做了什麼?」

……

這種問題孩子通常很難回答,很有可能這樣回應你「挺好的」「沒做什麼」「不知道做了什麼」,讓聊天難以繼續。

「今天早餐吃的是什麼?」

「誰第一名吃完的呢?」

「今天音樂課,唱的是什麼歌?」

……

從具體的細節、孩子有印象的事情談起,讓孩子有話可說,且能沿著話題發散,讓聊天持續下去。

多共情,不帶太強的目的性

有共情能力的父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儘量理解孩子的感受,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聊天,情感交流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目的性太強,不僅使對話看起來缺乏情感互動,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緒處於應激狀態。

「媽媽,XX打我了。

「為什麼?」

「我想玩恐龍,他和我搶。

「我不是教你了嗎?人家打你,告訴老師呀 !」

……

這樣的聊天方式,孩子最後一定是緊閉雙唇,不再多說一句。

此時不妨這樣回答:「那你心裡一定很不舒服吧?」或者「那你還想玩恐龍的話該怎麼辦呢?」

從別人的事說起

從「別人談起」是一個很好的聊天方法,比方說,孩子會告訴我們班上誰吃飯吃得最慢、誰又被老師罰了、誰今天哭了等。

在聊天過程中,我們就能窺見他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對同學的行為有什麼樣的看法,然後了解孩子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身心狀態去處事。

在今天文章的最後,分享一個《情商樂園》里的小故事,它也是我們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某個片段。

一起看看故事中凱拉的媽媽是怎樣和她聊天的,學會做一個擅長和孩子聊天的高情商父母, 讓普通的閒暇時刻變得意趣盎然,成為孩子記憶里最美的時光。

《送它回家》

早上,媽媽陪凱拉在窗前畫畫。

「凱拉,那裡好像有個走失的小傢伙。

」媽媽看著窗外的籬笆說。

「那裡有我們家的奶牛、白母雞,還有馬,可是它們沒有走丟啊。

」凱拉抬頭看了看,疑惑地說。

「我說的小傢伙比奶牛、馬和母雞都小。

」媽媽告訴凱拉。

「我的紅鏟子很小,可它沒有丟,沙地就是它的家。

灰松鼠很小,可它也沒有丟,大樹就是它的家。

」 凱拉一邊思考一邊說。

媽媽捧著雙手說:「它個頭很小,你可以這樣捧著它。

它不是白色的,不是紅色的,也不是灰色的。

「噢,我知道啦!它是不是黃色的?」凱拉興奮地問媽媽。

「答對啦!」媽媽回答,「它在那裡好像不太安全,我們該怎麼辦呢?」

凱拉笑著對媽媽說:「送它回家,家才是最安全的地方!沙地不是它的家,大樹也不是它的家,我知道它的家在哪兒。

凱拉捧著小傢伙和媽媽一起來到雞舍。

「親愛的雞寶寶,這裡才是你的家,快去找媽媽吧!」

選自億童家園共育·家庭教育材料

  5歲齡3月《情商樂園》

和孩子聊天時,心無旁騖地回答他的問題、回應他的情緒、聆聽他的苦惱、分享他的歡樂,那麼,這段親密聊天的時光就能讓孩子獲得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並在父母與孩子間架起一座愛和溝通的橋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乾貨|安利給那些不會聊天的父母

也許孩子越大,跟父母交談的時間越少。小時候那個喜歡扯著媽媽衣角說個不停的孩子會慢慢消失,大孩子們更願意跟同齡人交流,或者在網上發表意見,卻不大願意主動跟父母溝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孩子們如...

孩子,你在想什麼?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孩子五六歲以前,心裡在想什麼,家長很容易能捕捉到。當孩子慢慢長大,開始上學,和同學們有更多的交往,開始通過更多渠道去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聊天的父母!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越長越大,和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有時候大人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行、挺好的」,就再也沒了下文。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但其實他內心裡早就有了自己的小心...

紐西蘭父母屢試不爽的走進孩子的內心秘訣

有的家長提起自己的孩子,會不自覺地貼上標籤:犟小子、倔驢子、嬌氣公主、生氣包、撒謊大王、不聽話的主……,並且在孩子面前象家常便飯一樣脫口而出,這些負面標籤就像自我實現的預言一樣,在孩子成長的生活...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的作者是金伯莉布雷恩該作家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註冊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這本書的主題是孩子們並不需要智力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