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關係(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家庭教育中要善聽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明白孩子的真實意圖。

而許多父母老是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評價,孩子的話就總是被打斷,使他根本無法完整地表達一件事。

更何況,父母的評價總是站在一個成人的立場上,有些評價對孩子來說也許不太適合。

父母應該做的應該是:認真聽完孩子的話。

這不僅是在對孩子進行平等做人、平等對待別人、平等對待自己的教育,也是走進孩子心靈的有效手段。

然而做孩子忠實的傾聽者,是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的。

作為孩子的父母,只有真正換位思考,對孩子的訴說才會認真聽下去,才能產生交流中的互動。

否則,沒等孩子說完兩句話,就不耐煩了,那就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作為一個稱職的父母應學會傾聽、樂於傾聽,並善於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學會從孩子的傾訴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樂,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要求什麼,希望什麼;才能真正領會孩子的思想意圖,分享孩子的快樂,真誠地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才能有效地用父母的體貼去化解孩子的煩惱,營造出充滿愛意的溫馨家庭環境;也才能贏得與孩子的真誠友誼。

因此,作為父母千萬不能忽視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唯有如此,父母們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才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才能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的最主要目的在於建立親密關係,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性格。

親子關係品質的加強要依賴傾聽,除了建立親密關係外,還能提供良好的素材,孩子在人生旅途中會發展成什麼樣與父母親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可以深刻影響孩子的身影,但父母親很難去決定孩子這一生會走的方向,影響層面何在?在於父母們提供了什麼素材與對待他的方式。

所以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有兩種目的:一方面讓孩子發展健康性格;另一方面幫助孩子發展「人生腳本」。

有人說,教育就是不斷消除誤解的過程。

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

父母們都應學會傾聽,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傾聽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夢想。

父母們都想保護孩子,以免他們失望、受挫或與別人發生衝突,但父母不能將他們永遠地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父母能夠做的就是幫助他們理解並處理不愉快經歷的感受。

通過與父母共同分擔不愉快的感受,孩子將會減少傷害和壓力,同時也逐漸增強了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

在面對挑戰和日常生活中的失意時,他將會作出較好的選擇。

「專家支招」

怎樣才能更好地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呢?下面介紹的幾種方法,不妨作為父母們的參考。

1.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

孩子向父母訴說時,父母應安靜、專心地傾聽,但不給予評判。

父母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為表現,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

例如,孩子告訴父母他對小夥伴有多生氣,但父母不能允許孩子通過嘲弄或打人來表達他的生氣。

2.向孩子顯示你正在聽他講話

孩子向父母訴說時,父母的關注表示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表示父母願意分離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當孩子開口向父母講話時,父母應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轉向他,保持目光接觸,並仔細地聽。

同時還要通過點頭或不時地「嗯……,是的……」等來顯示父母對他的注意。

3.告訴孩子你所聽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不時地總結、重述或複述孩子所講的關鍵內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導致這種感受產生的情境原因。

僅僅傾聽和理解是不夠的,父母還必須用語言對他所說、所想及所感的事情作出反應。

但儘量不要逐字地重複孩子的話,應使用相似的語言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4.對孩子的感受進行確認

在仔細聽取孩子的訴說並觀察其面部表情後,對他的感受進行猜測並試著確認。

如果第一次的猜測不正確,再試一次。

講話時要尊重孩子,保持冷靜,且語速要緩慢。

當猜測不正確時,應鼓勵孩子幫助父母糾正。

只有在幫助孩子確認其感受之後,父母才能給他提供忠告、建議或教他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情境。

如果父母先給予這些幫助,那將會妨礙孩子努力去表達和理解自己的感受。

總之,只有當父母真正理解孩子的表達時,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

場景再現

一位上班族媽媽,每天不得不很早地離開家,她的小寶貝們很少能對我說「再見」。

為了能讓孩子們知道她有多麼的愛他們,每天早上離家前,她先悄悄地進入他們的房間,給他們每人臉上一個深深的吻,到孩子們起床時,會從鏡子裡看見媽媽留下的鮮紅的吻,知道媽媽是愛他們的,並向他們說「再見」。

每逢周末,這位媽媽會把準備好的午餐放在一個野餐籃里,帶著她的舉行一次美妙的活動。

一整天,她和孩子們一起散步、放風箏、玩球。

她的寶貝們知道,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時間。

「深度詮釋」

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

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更有調查表明:如果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真高興,你是我的寶貝!」等,以及經常擁抱、撫摸和親吻孩子,會慢慢地給孩子以自信。

孩子們長大後註定要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親子行為溫暖的人更能對付社會環境的壓力,並避免那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有人說:美國是孩子的天堂。

那麼就讓我們看看美國的父母是如何關愛自己的孩子。

一位美國爸爸如是說:

我會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著女兒,帶她到庭園裡,讓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們一起觀賞月亮和星星,這對我們倆來說是最美好的時候。

我給我的每一個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們四到九歲的日記。

我讓他們知道,我是多麼地愛他們。

沒有這些記錄,他們的一些重要瞬間、美妙時刻將很容易被遺忘,也靠著這日記,他們成長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惡作劇」都能如實地記錄下來。

記得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的父親常雙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視著我,然後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對我說:「我愛你。

」現在我也用同樣的方式,試著握住我女兒的手,女兒會用雙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動。

「專家支招」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

」大家都知道,「母愛」是無私的、是奉獻,但在這兒,「無私奉獻」並不是「崇高」的代名詞,因為「母愛」只是任何動物都具備的一種本能,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意識,因此,人在愛自己的孩子時頭腦一定要有清醒意識,要有原則地、理智地去愛。

但是,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卻不知道怎樣合理地去愛孩子,甚至造成了以下幾種不正確的教養態度。

1.溺愛型

這類家長很愛孩子,但這種愛缺乏理智和分寸,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無理的要求。

久而久之,父母的權威就喪失殆盡,教育便無從談起。

這種教養形態下的孩子自然是任性、自私和懶惰的。

在幼兒園中,他們是很難與同伴相處融洽的,對於老師的教育也是難以接受的。

2.放任型

這種類型的家庭無論孩子想做什麼一點也不關心,也不責備,讓子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任兒童自行發展,對孩子的家教幾乎為零,對子女的行為沒有明確的或沒有什麼要求,對他們的獎懲往往是隨心所欲的。

或者,這類父母本來就以自我為中心,業餘時間大多花在自身的娛樂或工作上。

3.專橫型

與以上兩種方式截然相反的是,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意見和願望不容易表達,正當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常常受到父母的斥責和禁止,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尊重,缺少參加社會交往的機會。

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溝通。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易形成畏懼、利己、缺乏安全感、對人不能寬容等特點。

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不多用語言去跟別人商量、交流,而多用的是一些粗暴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搶玩具、搶椅子等。

4.不一致型

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依父母當時的情況而異,有時非常嚴厲,有時非常溺愛;或是父母雙方或家庭成員之間一方非常嚴厲,另一方非常溺愛,對子女的態度不一致。

這一類型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識的,但方法多變、配合不好,以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種矛盾,對幼兒的成長形成許多不利的因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個孩子的教養好壞,從情商就能看出來

點擊上方「育兒網」即可訂閱獲得專業育嬰師定製備孕至6歲育兒知識「情商」這個詞被提得越來越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情商高低密切相關。而情商高低亦是一個人教養的好壞的體現。如果想要讓孩子成為一位高情商...

唯有愛與傾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導語:孩子期望我們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是有價值的。他們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尊重,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是被接納的,是有安全感的,是被深深的、無條件的愛著的。

「不聽話」的父母,親子關係最差

央視曾推出的一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片中都是一些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孩子」在《鏡子》里家長與孩子之間各種問題被毫無遮掩地展示出來其中交流的缺失、溝通的無效是片中幾個家庭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