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愛」,沒那麼玄也沒那麼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沒享受過無條件的愛,卻想讓自己的孩子享受無條件的愛。

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無條件的愛,它就會變成一幅鐐銬,讓父母和孩子兩敗俱傷。

其實,「無條件的愛」並沒有那麼玄,它是基於父母對孩子天然的愛;「無條件的愛」實施起來也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抓住10個重點,任何父母都可以實施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這裡有兩個重點:不以成敗論英雄;不用行為判好壞。

簡單的說,愛是如你所是,並非如我所願。

無論孩子是不是如父母的心愿在發展,無論孩子是否能贏得榮譽,是否具有父母所期盼的能力和天賦,是否聽話乖巧,父母都會毫無保留地愛孩子。

我心裡很愛你

只是表面上看不出來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區分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之間的分別。

無條件的愛

父母所表現出來的愛,並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或成績而有差別,孩子拿了第一或是倒數第一,孩子不管是靜如處子還是動如「瘋」兔,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變。

該親就親,該抱就抱,該深情凝望就讓孩子在目光里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

有條件的愛

父母的愛會因為孩子「淘氣」 「學習不努力」「不懂事」「不上進」這些原因而表現出差異。

孩子很乖,媽媽今天買冰淇淋獎勵你;孩子今天沒考好,周日就不要去遊樂場了;孩子哭鬧發脾氣,晚上沒有睡前故事和愛的麼麼了……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會因為其表現而發生改變,孩子因此覺得父母更愛他了,或者不愛他了。

不論是有條件的愛還是無條件的愛,父母對孩子「愛」的程度並沒有差別,區別不在愛,而在「愛」的表達方式。

沒有父母是不愛孩子的,其實,不論孩子做了什麼,我們在心裡都深深地愛著他們,從來不曾改變。

但一些以「愛」為名義的錯誤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對他的愛。

比如,「打是親罵是愛」;孩子淘氣,被父母關在房間裡,獨自反省;因為犯了錯或者考砸了,被強行取消孩子的某種福利……

當我們說「你再淘氣,我就走了」「再不聽話,把你扔出去」時,沒有父母會真的這樣做,只是希望孩子聽話而已。

但這種威脅會在孩子內心造成遺棄傷害。

很多父母希望用「打」這個教養方式讓孩子吸取教訓。

當成人「打」孩子時,不管出於什麼初衷,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恐懼和傷害。

試想一下,誰會在被打時感受到「這個正在傷害我的人很愛我」呢?

恆久不變,我們都很愛孩子。

而表現形式的差異,決定了我們能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無時無刻都在身邊。

無條件的愛,是玄而又玄的嗎?

無條件的愛沒有那麼玄,是因為它就是建立在父母天然的愛的基礎上,只是在表現上比「有條件的愛」「傳統的愛」更能讓孩子明顯地感受到父母的愛是堅定的,是無時無刻不在身邊的。

這能讓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向外探索的慾望。

來,我們用大家熟悉的李雷和韓梅梅來演示「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在操作上有什麼區別。

孩子刷完牙還有吃一塊糖,李雷怕孩子長蛀牙,拒絕了孩子的要求,結果孩子大哭大鬧。

李雷覺得再這樣下去會讓會讓孩子養成「用哭威脅大人」的習慣,就把孩子一個人關在了房間,讓其思過。

孩子怎麼哭鬧都沒有回應。

所以,孩子覺得「父母一定是不愛他了,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孤單無助的他。

」慢慢,孩子發現想要李雷對他好,就必須服從他的安排,否則就會失去父母的關注或者愛。

同樣的事情,實施「無條件愛」的韓梅梅抱著哭鬧的孩子,問孩子「是不是因為不能吃到糖,所以非常失望?」韓梅梅告訴孩子自己理解孩子的心情,但是為了牙齒真的不能吃糖,但是願意多講一個故事給孩子。

她把孩子抱回床上,照常哄睡,親吻孩子。

孩子知道,媽媽不同意睡前吃糖,要求她好好刷牙,但最重要的是媽媽永遠愛她。

一樣的動機,一樣的愛,無條件的愛會表現出父母對孩子的理解,並且不因為孩子的表現而改變她對孩子的態度,讓孩子時刻能感受到父母的溫暖與支持。

抓住10個重點

無條件的愛沒那麼難

理解了無條件的愛的實質後,一些父母可能會覺得「無條件的愛其實就是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如我意時,還是對孩子好好說話唄」。

嗯,是的、是的!但是這件事說著容易做起來難。

因為有時孩子總會有我們不認可的行為,但不是每個人看到這些還能保持冷靜的。

只要抓住以下這十個重點,任何父母都可以通過練習來無障礙地實施無條件的愛。

讓親子關係親密

如果孩子一見到父母就緊張、想逃離,什麼事都不想和家長說,那不管父母採用什麼教養方式,效果都會減半。

親密的親子關係能夠讓孩子對父母更為信任,更願意認真思考父母的意見。

親子關係的緊密紐帶可以說是教養的基礎,也為父母在教育時能做到四兩撥千斤的創造了可能性。

請用合適的態度向孩子講清楚道理,當孩子信賴我們時,就很有可能和我們合作。

閨蜜蝸牛媽媽說過:「我希望孩子喜歡我不是因為我是她媽媽,而是因為我這個人而喜歡我。

如果能和孩子做成一生的朋友,那真是親子關係最好的祝福了。

當我們把孩子當最好的朋友,就給予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也願意與他們共赴患難,我們為他的高興而喜悅,為他的得意而驕傲,當然也會他的傷心而難過。

感同身受,卻保持著雙方作為個體的獨立性;無話不說,卻不會過度干涉;幫助對方騰飛,卻不會因為成就大小而改變彼此的守護。

雙方深愛彼此不只是因為血脈親情,更是因為真的愛這個人。

無論你成為怎樣的你,我都愛著你。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只會更愛你。

真正信奉「人之初 性本善」

當孩子的行為不那麼可愛時,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在調皮搗蛋、在故意給大人惹麻煩。

當孩子的表現不如人意時,不要下意識給孩子貼上「不努力」、「笨」、「能力差」這些負面標籤。

要明白是我們給孩子的一些行為定義為「調皮掏蛋」,而他根本不想給誰帶來麻煩,或傷害誰。

甚至,有些行為對他而言是必須探索過程的。

比如把壘好的積木推倒,把桌上床上的東西全扔到地上,撕書等。

父母應清醒地認識到「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

有些做法在大人看來非常無聊、很荒唐,但是在孩子的眼裡很有邏輯、有意思。

所以,對孩子而言,沒有什麼行為是不應該的。

請家長們用「人之初性本善」的眼光去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

孩子性格內向,就不要求他一定要改造成外向,父母就去接納並尊重孩子的內向。

孩子天生好動,就不要強求他安靜地坐在那裡。

放棄要求孩子絕對聽話的期許。

人的需求看似很多,其實就那麼幾點:安全感、歸屬感、被愛、被尊重、有價值。

所以,當孩子的表面需求無法滿足時,請滿足他們的本質需求。

老大和老二搶唯一的蘋果並不是他有多想吃那個蘋果,而是他想知道父母是否還很愛他。

孩子各種搗亂,也許是想要大人多注意他,不要總盯著手機。

不良行為背後都隱含著正向的需求和動機,父母不妨多去感受孩子的需求和動機,而不因為行為而簡單地譴責孩子。

人之所以有情緒,是出於對自身的保護。

不是只有笑才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哭泣也是修復創傷的辦法。

這是上帝給人最智慧的修復能力。

所以,任何情緒的表達都不應該被打擾,被斥責。

當孩子在哭泣、發脾氣、表示恐懼時,請把他們帶到一個安全不被打擾的環境裡,耐心陪伴,不要給發泄設置時間限制。

同時,不要對孩子的情緒表達有任何的評價,成人可以覺得無心的事,對小孩子而言,卻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而且,每個人都有對同一事物有不同感知的權利,請尊重孩子產生各種情緒的權利。

學會傾聽

在和孩子溝通時,不要一開始就發表自己的評價和臆測,而是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行為,再一點點訊問孩子的想法和所經歷的事情。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並讓他感受到父母在理解他,和他是同一戰壕里的戰友。

被傾聽了的孩子會更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這裡教大家四句必勝法寶:

「嗯」

「是」

「這樣啊?」

「你是說……(用自己的話重複對方的話)?」

別小看這四句簡單的話,它可以讓對方感到自己在被認真傾聽,內心的感受被理解。

這會鼓勵他往下說下去,父母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找到孩子的正面動機、需求,再引導孩子調整有歧義的行為。

最重要的一點:當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就能發現,孩子的行為看似讓人不能理解,實際上有溫暖的原因或動機。

不求孩子「聽話」

不要再以「聽話」「乖」為評價孩子的標準,也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來發展。

注意一點:這裡要讓孩子自由的是他的思想和發展,而行為一定要規範。

比如:孩子可以選擇上不上興趣班、要不要學鋼琴,但是垃圾一定要扔到垃圾桶去,在公共場合一定要保持安靜。

當父母在一開始就放棄了對孩子的絕對控制,只是「我把我的意見說出來供你參考」。

這樣就避免了由於孩子不服從家長意願時,家長會失望、覺得自己的權威被挑戰了等等這樣的想法,也就避免了兩代人更多的衝突。

同時,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規避了父母的局限性給孩子發展帶來的束縛。

父母只給建議而不強迫,孩子就有可能仔細思考父母的建議,並根據他觀察到的現象做出自己的思考。

這樣孩子不僅可以有機會繼承父母寶貴的經驗,而且還有機會與時俱進,更順應時代發展。

用科學方法規範孩子的行為

摒棄傳統的說教、批評、嘮叨、打罵這些無用的教養方式,改用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行為更為社會化。

比如,要糾正孩子寫作業拖拉的習慣,就問問孩子願不願增長一個「自我管理」的本事,孩子都不會拒絕「長本事」這麼帶勁的事的。

這調動了孩子的自覺性也就避免了一次次無效嘮叨的疲累。

這要求家長也保持一定學習,覺得很累是嗎?想想處理一次孩子不聽話、跟你逆叛、你不停的嘮叨最後歇斯底里發作的精力就夠你學習一種科學教養法了,而且一招鮮吃遍天。

慢下來,歇口氣

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去反應。

孩子不是iPhone,你一動他就反應。

他需要時間去思考構想,需要時間去熟悉探索。

慢下來,多留些餘地給彼此,也給孩子練習獨立思考的機會。

只有關乎安全的規則是一定要堅持的,比如小朋友不能動電源。

其他規則偶爾打破一下會增加感情,比如躺在床上邊吃東西邊看電視。

歇口氣,偶爾打破一下家庭規則,讓兩代人增加個緩衝地帶,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緊密。

不重視結果,允許失敗

不論是學習還是其他技能,父母如果更看重孩子真誠付出而非結果,就會引導孩子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過程中。

結果,變成一種檢驗學習的手段,而不會給孩子帶來特別大的壓力。

這無疑會對學習興趣和知識技能掌握都產生更佳的影響。

當孩子經歷失敗時,父母千萬不可比孩子的反應還大,這會讓孩子對失敗產生恐懼,讓他認為失敗是件很糟糕的事,而加大心理壓力。

對於失敗,你越平淡,失敗的負面影響就越小。

當我們將失敗只看作是一件事情,而不帶任何情感色彩時,我們更容易調動資源冷靜應對,更有機會轉敗為贏。

請等待孩子的腳步

對於孩子還沒增長的能力,不要焦慮於孩子發展慢,也不要與他人比較。

每個孩子的發展不一樣,腳步也會有快有慢。

所以,家長可以把這樣的孩子視為「需要幫助的孩子」。

這時如果因為父母陷入焦慮而帶給兩代人過大的壓力,那麼事情不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甚至更糟。

有一位媽媽的經歷就很值得思考。

她孩子一歲時被確診腦癱。

剛拿到結果時,她自然非常悲傷。

情緒過後,她到處收集資料,找最合適的訓練工作室來幫助孩子。

她每天風雨無阻帶孩子到訓練室接受訓練,而且在陪孩子訓練的過程中,看著她就像和孩子在早教班活動一樣的輕鬆,在訓練間隙她對孩子是又抱又親、愛得不得了。

經過一年半的訓練,孩子不僅腦癱被治癒了,而且大腦發育還屬於超常。

如果孩子真的有「同感失調」、「閱讀障礙」「自閉」這樣的問題,那是一件需要被共同面對的事情 ,大家攜手面對就是最好的態度,互相溫暖互相幫襯,不論孩子還是父母都以最輕鬆、自然的態度只處理事情不帶負面情緒。

為人父母,更要反觀自己的童年

很多人當了父母后,管教孩子的方式竟然不謀而合地沿用了自己父母幾十年前對待自己的那一套。

直到有一天,在又是一頓歇斯底里地教訓孩子後,他突然發現,自己在不覺中扮演了當年自己父母對待自己的角色。

那些被父母大罵時的恐懼、被不分青紅皂白訓斥一頓後的委屈、拼盡全力受挫後的指責、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的不甘、想嘗試一下卻被父母壓制的心塞……仿佛還歷歷在目。

回想下自己當時的心情,或許,我們更能理解孩子,給他們更多的支持與寬容。

一些父母特別不能忍受孩子哭,安慰一會無效便開始責罵。

他們認為,負面情緒的表達是件不該發生的事,對孩子的哭就無法忍受。

我們現在的教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我們童年經歷的影響,那麼去覺察反思我們的童年經歷和我們實施教養方式的關聯就尤為重要了。

在孩子不如人意時保持愛的表達,父母深深地理解孩子,這能給孩子很大的支持,讓孩子有更大的動力、更廣闊的空間去發展。

父母天生愛孩子,當我們懷抱著新生命時,一心想著如何給他最好的。

為什麼隨著孩子的成長,一些孩子就與父母的情感越來越淡,在一起時也說不上一句話,甚至變成「話不投機半句多」的仇敵。

孩子會和我們一起走多久,並不知道,但用最溫暖的方式度過這段相聚的日子,恐怕是孩子最期待也是我們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


備註:本文配圖來自繪本Someday(《有一天》),作者Alison Mcghee。

本文作者

王潤心 英國社會科學碩士、心理諮詢師、作家,心理協會成員。

在喜馬拉雅上開通親子關係分享頻道《Better Mum,Better Future》,長期在家庭教育群里解答各種親子和父母個人成長問題。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通過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

敬 請 聯 系

微信 madge1110

QQ 63330426

MAIL [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說:除了說我無理取鬧,你還有什麼用

家長帶孩子都會遇到孩子哭鬧不止的情況,孩子的大吵大鬧有的時候會讓家長覺得就是無理取鬧,困惑不已。面對孩子大吵大鬧或者是不聽話的時候,很多家長自然反應不是打就是罵,你愛哭,就打到你不哭,你要是鬧,...

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關係(七)

在家庭教育中要善聽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明白孩子的真實意圖。而許多父母老是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評價,孩子的話就總是被打斷,使他根本無法完整地表達一件事。更何況,父母的評價總是站在一個成人的立場上,有些...

用錯誤的方式批評孩子,會摧毀他的自信心!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今天的表現,就是前6年你教養的結果。」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其實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教育批評他;如果你的孩子很懦弱,那其實是因為你幫助他們的速度太快了。不要...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正確管教,KO寶貝壞行為

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

孩子自己犯錯還鬧脾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會遇到這樣令人頭疼的情況:明明是孩子犯了錯誤,可你要是批評他,他不僅不聽,還鬧脾氣,更有甚者對父母拳打腳踢。有的父母脾氣上來了,只能揍孩子一頓,揍完也許又會覺得心疼、內疚,而且這不僅不能...

孩子越哄越哭,原因竟然這麼簡單

凱叔說kaishushuo在很多父母眼裡,哭是孩子膽小、軟弱的表現,甚至還有可能是孩子的要挾。然而,哭只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孩子認識和掌控自己的情緒需要一個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和體驗。如果...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