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已經證實,成功孩子的父母都有5個共同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個話題非常有意思,美國近20年來,做了不少大數據調查,希望可以找出一些規律,成功孩子的父母到底有什麼相似性。

有些共性非常明顯,比如父母和睦、親子關係良好等,這些我就不分享了。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大家可能會忽視的事情。

希望自己這份閱讀筆記也可以讓大家對自己正在進行的育兒重點進行一次梳理。

畢竟,走在對的跑道上,遠比跑多快重要的多。

1、從小教會孩子社交技能

美國賓州和杜克大學進行了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實驗,結果發現,4歲前顯現出更好的社交能力、更高的情商的孩子,今後的學歷和社會競爭力都會更高。

這個結論本身其實不新鮮,我們成人職場生活都印證了這個結論,但它讓我們反思的意義在於,社交技能和情商培養不是等孩子開始上學了才開始的,而是要從小進行啟蒙的。

社交能力分為基本互動、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衝突能力。

而學齡前的孩子教育中,我們常常會忽視解決衝突能力的培養。

孩子打人、被打、被搶玩具、不肯分享玩具等等,一旦出現這些衝突,我們第一反應都是幫忙救火,卻從來沒想過如何正確處理,教會孩子必備的能力。

2、讓孩子儘早參與做家務

很多家長的意識里,做家務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而不是必須的。

但有研究發現,越早開始參與做家務的孩子越有責任心。

「當我們開始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孩子就會認識到,只有自己完成生活中的任務,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真正地開始生活」。

這樣的一份認知是非常無價的,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唯獨就是忘記了如何生活。

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其實1歲之後,孩子會爬會走可以聽懂簡單指令後,就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做家務,從扔自己尿布,幫忙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桶等開始。

越早開始,孩子就越覺得這本該就是自己參與生活的一部分,而家長和孩子都越受益。

3、儘早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

現在每個家長都認識到從小對孩子進行讀繪本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家長都忽視了對孩子數學啟蒙。

美國西北大學曾對35000名小孩兒進行跟蹤研究,發現在學齡前,越早開始進行數學啟蒙的孩子,今後不僅理科成績更好g,閱讀能力也更好。

但這裡有個重點就是,數學啟蒙,絕對不是數到100,更加不是可以進行算數。

這裡更加強調的是數學邏輯思維模式的建立,比如學會比較、歸類、發現規律等。

4、教會孩子不怕挫折和失敗

這個道理大家似乎都懂,不過現在的科學研究已經更加實際地告訴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這裡有兩個層面的解讀。

首先,父母的心態

現在有這樣一個現象,孩子每個大大小小的考試,甚至只是某個演出活動等,很多父母比孩子都緊張。

這會對孩子心態的影響非常大,很多時候我們比孩子還要輸不起,那又怎能讓孩子對於挫折和失敗有正確的看法呢?

其次,在日常生活活動中,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也就是說,讓孩子可以明白,人是可以通過努力不斷進步提高的,困難的任務和挑戰其實就是在幫助我們成長。

5、父母,尤其是母親的焦慮水平要低

現在都在強調,早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今後發展的重要性。

但正因為強調過多,反而無形讓很多新手父母感到焦慮。

職場父母總是焦慮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全職媽媽總是擔心自己做的還不夠好。

美國家庭和婚姻雜誌做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研究發現,在孩子幼年時期陪伴的時間多少和今後孩子的成功沒有絕對正向聯繫。

相反,父母,尤其是母親,總陪伴過程中的焦慮和擔心,一定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對此作了詮釋,說這叫做「情緒傳染」,也就是說,父母樂觀積極的,孩子也會更加樂觀積極。

父母總是疲憊不堪、焦慮不安、易暴易怒,那孩子也會容易變成這樣,從而影響他們今後的發展。

因此,擁有平和心態的父母最重要,陪伴孩子,走心比走形更重要。

這五點是我當時讀完,印象最深刻的。

雖然大部分我都在做,但再次讓我明確,學術成績不該是我們育兒追求的目標,而是當我們做好「育兒」這件事後自然而然的產物。

培養獨立負責的社會人,打造邏輯清晰的思辨能力,父母先做好自己,這三點才是我們育兒目標的重中之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暑假,家長們一定要陪孩子的這些事~

暑假,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做的三件事孩子是父母的天使,而對於孩子們來說,有父母的地方 ,就是最溫馨的港灣。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希望父母能陪伴每時每刻,見證他們成長的步伐。牙牙學語的時候,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