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飲食,杜絕積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這句古言相信大家都知道,今天維爾森幼兒園保健醫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現在有些父母總擔心孩子吃得少,吃不飽,總想讓孩子多吃一點兒。

孩子吃多了,幾天下來就容易形成食積便秘。

因為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即大腸有病會影響到肺的功能。

研究表明,大腸的糞食燥結,能夠引起巨噬細胞死亡率增高,肺組織抵抗力下降,進而引起反覆的肺及呼吸道感染。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來上學沒幾天就發燒生病的緣故。

積食是小兒常見病證,多見於7歲內的嬰幼兒,主要是指小兒進食過量,損傷脾胃,使食物停滯於中焦脾胃,以不思飲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大便不調為主要症狀的病症。

若食積日久,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從而出現瘦弱、個子矮等。

在我們幼兒園,幼兒的飲食結構是三餐兩點,早餐時間為8:15,午餐時間11:30,晚餐時間16:30,並在上午和下午各加餐一次,幼兒年齡較小,胃腸功能尚未發育正常,少量多餐是為了減少幼兒的胃腸負擔,並保證營養的正常攝入。

每天早上保健醫生晨檢時也會發現很多孩子舌苔厚膩,口腔有異味,這大多是積食引起的。

比如有一位寶寶媽媽發現寶寶有口臭現象,結果第二天孩子就感冒了,就醫後醫生的診斷是風熱感冒,其實就是孩子積食遇到風寒引起的實熱型感冒,氣候變化只是幼兒發病的其中一項因素,積熱才是主要原因。

根據我們有經驗的保育老師對托小班幼兒的觀察發現:給幼兒適量的食物後生病帶藥的幾率較低,那麼如果任由幼兒自己大量進食,生病帶藥的幼兒就會增加,積食引起實火,若遇到季節變換忽冷忽熱的天氣,幼兒很自然就會感冒、咳嗽、流鼻涕。

若是幼兒積食嚴重,會反覆出現發燒現象,容易出現誤診,有一位朋友的孩子五歲了,發燒住院超過一個月(南陽某醫院)),輸液用藥、做腰穿卻一直找不到病因,醫生的診斷為發熱待查?最後醫生讓其轉到鄭州醫院就診,可奶奶心疼孫子,硬是瞞著媽媽把孫子帶回家用瀉藥治好了孩子的病,可見積食嚴重得不到對症治療,往往會延誤治療。

但是孩子回家後總喊餓,是不是在幼兒園沒有吃飽?

在幼兒園,孩子們吃的都是「大鍋飯」,且口味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清淡為主,且為了孩子的膳食均衡,食譜內可能會出現一些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比如胡蘿蔔,青菜等,而在家中,家長會以孩子的口味為主。

因此,在孩子習慣了家庭飯菜的口味後,往往在剛入園時會面對幼兒園的飯菜有時會有挑食、偏食、進食量不足的現象。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的不好,往往會在家裡為孩子準備很多的點心、零食。

孩子們就會有意識的在幼兒園裡少吃一點,回家吃自己喜歡的東西。

如果孩子回家還喊餓,可以適當在睡前2小時前,增加1次加餐。

加餐的食物要有營養,比如牛奶或酸奶,少許的堅果(花生、核桃等)麵包、水果等,避免給孩子一些太油膩的食物或那些含鹽含糖較多的零食。

對於幼兒放學回家後總喊「餓」,家長不必太著急,回家後可以適當給孩子再添加些食物,並和老師進行及時溝通,了解幼兒飲食波動的真正原因,從而採取正確的對策,讓孩子回到正常的飲食規律上。

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寶貝會逐漸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會越來越棒哦!

六大信號,可以提前發現幼兒積食先兆

很多有積食問題的幼兒和同齡幼兒相比,往往較瘦弱且個子矮。

偶爾食積後果不會這麼嚴重,但是也會導致寶寶一系列身體不適:

1、會出現食欲不振、厭食的症狀,有時甚至會噁心、嘔吐;

2、肚子脹熱、胃部不適、口臭、尤其打嗝時會有酸腐的氣味;

3、所謂「食不好、睡不安」,積食還會導致幼兒睡眠不安,睡覺時不停翻身、磨牙,甚至不明原因的哭鬧;

4、手腳心熱,甚至引起發燒;

5、大便乾燥酸臭、放屁頻繁且氣味臭;

6、舌苔白且厚、或者略微黃膩。

1、炒山楂——消肉食食積

寶寶因為吃肉太多,出現食欲不振,打嗝嘔吐等食積症狀時,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後研成細末,用溫開水送服,每日兩次,每次15克。

2、焦三仙——消麵食食積

寶寶因為吃麵食過多,出現厭食、肚子脹、肚子疼等症狀時,可用炒神曲30克、炒山楂10克、麥芽10克,水煎服,一天一次,分1~3次服完。

3、山藥米粥——健脾消食

當寶寶因為脾胃虛弱,出現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等問題時,可以用山藥米粥調補脾胃,滋陰養液。

做法:取干山藥片50~100克,小黃米50~100克,陳皮10g。

洗凈大米、陳皮,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加水適量熬成粥給寶寶喝。

積食症狀深度攔截的四種小藥

1、小兒化食丸——針對「貪食受涼」引起的積食

寶寶因為貪食受涼,出現腹脹、噁心嘔吐、煩躁口渴、舌苔黃厚、大便乾燥的症狀時,可選擇小兒化食丸服用。

2、保和丸——寶寶食積化熱時服用

中醫里有飲食燒的說法,又被稱為食積化熱,就是指因為食積而引起的發燒。

這種發燒通常溫度不會高於38℃,且通常伴有口苦口臭、大便乾結的症狀。

3、大山楂丸——各種食積均適用

如果媽媽難於判斷寶寶的食積到底由什麼原因引起,分辨不清具體的食積類型時,吃點大山楂丸總不是錯的選擇。

最主要的是,大山楂丸的味道酸酸甜甜,絕對免你餵藥之苦。

4、平胃散——消瓜果食積

夏日吃瓜果過多可致瓜果食積,症見納呆、腹脹、無食慾、苔白略膩等,可用平胃散。

葉天士曰:稚年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濕著於脾胃,令人泄瀉,其寒濕積聚,未能遽化熱氣,必用辛溫香竄之氣,古方中消瓜果之積,以丁香、肉桂或用麝香…其平胃散、胃苓湯亦可用。

飯後散步有益脾胃

天氣不是太冷的話,吃完晚飯,最好帶著幼兒散步半小時到一小時。

每天適當活動,可以促進氣血流通,中醫認為,氣血流通就是補。

多活動本身就具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反覆生病都是食積惹的禍

小兒因飲食不能自我節制,往往由於飲食、餵養不當、內傷乳食、停積胃腸、脾運失司所引起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症。就是中醫所說的食積。如果孩子吃得過多,或者過於高營養,超過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最大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