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的育兒實踐經驗,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更合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桐陽媽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尊重孩子的感受,養育孩子為什麼沒有統一標準。

因為孩子有個體差異,如果用統一的標準養育孩子,那就不是孩子,那是機器人。

如果你不想把孩子養成機器人的樣子,需要了解一下尊重孩子有哪些好處。

1.讓孩子覺得自己足夠好,這是自信的基礎。

孩子脫離媽媽子宮來到世界上,是全能自戀的。

通過媽媽的臉,來確定自己足夠好。

媽媽對孩子無條件的愛,給孩子笑臉,及時回應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存在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

這是一個人自信的基礎。

相反,如果媽媽經常不能夠及時回應孩子,表現焦慮煩躁,或者對孩子發脾氣,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好,自己不值得愛。

我講個真實故事,9月我們群里做21天情緒管理。

9月1是行動第一天,而我發出這個行動宣傳在8月10日,後期在群里說過多次行動是9月1日。

而在9月1日那天早上還有幾個媽媽問我,行動什麼時候開始。

後來我在群里說,到現在還有人給我發私信,問我行動什麼時候開始,大家要看問題,明白別人說什麼。

從我本意來說,我只是陳述一個事實,大家每天在群里都會看群信息,應該知道行動,我沒有傷害任何人的意思。

說完這句話,我給大家分享別的內容,分享完我沒再看手機。

等晚上,我看群里的內容,因為我這句話,一位媽媽感受特別受傷。

她一下子感覺自己很愚蠢,自己怎麼那麼笨呢,別人都知道時間,自己不知道。

然後她也沒心思工作,後來不小心又把自己的手割破,流了血。

我借這個案例給大家分析了一下,為什麼這麼一件小事會引起內在這麼大的反應。

這些都來自於童年的影響,孩子在小的時候,做了一件事,引起父母的評價,這孩子怎麼這麼笨呢,做什麼都不會。

當孩子內化成,自己是個笨孩子,遇到一點事情總會和自己連結,總會認為自己不夠好,自我否定很嚴重。

如果孩子遇到問題,父母能夠鼓勵孩子,不去否定孩子。

那孩子不會認為自己不夠好,就會就事論事,只是沒看群動態,沒記住時間,不會認為自己愚蠢,不夠好,去影響工作,還受到傷害。

2.讓孩子感受到愛,內心深處有依賴。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並不取決於父母為孩子做出了多少努力,做出多大犧牲,而是讓孩子相信自己在父母心中很重要,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內心深處有依賴。

比如,一些媽媽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喜歡看手機,或許在看書,或許在處理工作上的事,或許在玩,但是在孩子心理就是他沒有手機重要,他不被重視。

孩子就會找各種方式引起媽媽的注意,作業不好好寫,坐在那兒不動,玩具扔的到處都是。

如果,媽媽能夠放下手機,看見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會感受到媽媽的愛,出現的一些行為也會自我教育。

3.平時尊重孩子,孩子更合作。

上周給大女兒開家長會,幼兒園讓來兩個家長,一個家長把孩子接走,一個留下開家長會。

孩子爸爸上班遠,趕不回來。

我和老師商量,我說讓兩個孩子在幼兒園戶外玩,我進去開家長會。

二女兒和戶外的老師不熟,我和老師說帶孩子進去吧,我讓孩子不出聲。

我和二女兒商量,陽陽想跟媽媽一起開會,還是想和姐姐在外邊玩?陽陽選擇和媽媽一起進去。

我告訴孩子,你跟媽媽進去,老師講話,你不要出聲,要坐到小凳子上。

結果,孩子坐到板凳上,堅持了40分鐘。

等開玩會,我非常的感動,對於一個2歲4個月的孩子,在30個家長中間,能夠安靜的坐40分鐘,這是多麼的不容易。

那刻,我留下了眼淚,一是被孩子的行為感動。

二是因為我學了六年心理學和兒童教育,才生大女兒,倆娃一出生開始實踐教育。

我不相信孩子是白紙,相信大人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平等的對待孩子,而不是用大人的無能而耽誤孩子的自然生長。

尊重倆娃的感受,倆娃都很合作,大女兒年底滿6歲,六年的學習研究,六年的親自實踐,這是激動的淚水,自我感動的淚水。

4.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讓孩子更加健康發展。

每個孩子無理取鬧的背後,都有一些合理的原因,讓父母接納這種行為,雖然很難。

但是從孩子角度去理解,孩子可能並不知道這種行為能夠產生什麼後果。

一次,我媽和姐姐都來我們家,大女兒和姥姥高興的玩,後來玩的開心,用手打了一下姥姥。

我姐姐見狀,說你怎麼能慣孩子這種行為呢,怎麼可以打長輩,不尊重姥姥呢。

我姐姐雖然沒再多說什麼話,但是她臉上寫完了生氣。

我把大女兒叫到跟前。

我說你和姥姥玩的很開心,你怎麼打姥姥手了。

孩子說,我和姥姥玩,我沒打姥姥。

我姐姐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但是孩子的世界認為就是玩。

如果我訓斥孩子,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怎麼還打姥姥。

不但不能夠幫助孩子,反而讓孩子內在思想很混亂,轉移到對抗上。

我告訴孩子,你和姥姥玩,但是姥姥已經感受到手很疼,你已經碰觸姥姥的身體,姥姥非常不高興,大姨也很不高興。

你希望姥姥不高興,難過嗎?孩子說,不希望。

再也沒攻擊過姥姥,孩子的攻擊性化解。

教育的根本不是讓孩子認錯,而是讓孩子回歸人性的善良。

育兒方法沒有對錯,也沒有統一模式,只是需要我們思考,怎樣的養育,讓孩子身心更加健康。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為孩子付出多少,而是尊重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桐陽媽:微信公眾號:tongyangma2016。

有兩個可愛的女兒。

2005開始研究心理學和親子教育,擅長育兒,婚姻問題,婆媳矛盾,若需要諮詢,請加微信號:tongyang2010201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