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主見的「乖孩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的培養決定了孩子能否成為他自己,擁有乖小孩按部就班的人生,還是怪小孩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生。

家長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養出孩子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

為什麼有的孩子沒主見,總看別人的臉色做事?

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顛三倒四、繞來繞去,或者不敢說話,不會和人溝通?

為什麼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逃,只會向父母求助?

……

這是因為這些孩子不會照顧自己,欠缺人生必備的一些能力。

現在的乖孩子越來越多,隨處可見。

乖孩子總能得到家長的表揚,可當乖孩子長大後,他們很可能不會照顧自己,把生活弄得一團糟。

有個乖乖女長到 28 歲,一直單身。

一個男孩約她看電影,她的反應是立即掏出手機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要不要和這個男孩一起看電影呢?」媽媽還在電話那頭表揚她:「女兒,你真乖!」等女孩掛斷電話,男孩早已經被嚇跑了。

連看不看電影這種小事都無法自己決定,誰還會和她談戀愛呢?有的孩子因為一直聽話,事事聽從家長安排,所以不會獨立思考,自理能力也很差。

可是家長不管這些,看見「出國熱」就把孩子送出去留學。

父母不在身邊,沒人幫自己拿主意,孩子只能找個有主意的人談戀愛,繼續聽戀人的話。

這種愛情是很盲目的,往往以分手告終。

媽媽群里不知誰在半夜熱談中拋出一個問題:乖孩子……真的好嗎?這讓我想起小時候。

我從小就招人喜歡,不給人添麻煩。

家裡人忙的時候,我會自覺地窩在沙發上看書、看電視。

只有當家裡人閒下來,我才會跟他們聊天、嬉戲。

為此,鄰居常表揚我說:「寶貝好乖。

但小小的我並不是發自內心想成為一個乖孩子,只是,「乖」是那個年代大人對小孩最高的表揚。

我早已知道,如果我不亂跑,不給大人添麻煩,就是乖。

我如果乖呢,讓大人高興,他們會更疼愛我……

上小學,我的成績很優秀,獲得的獎狀很多,周圍人誇我又乖又聰明:爸媽經常出差,還那麼有自制力,學得那麼好,不簡單!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很羨慕那些有家長陪伴寫作業的孩子。

上了初中,我也很乖,乖乖看書,不談情,不晚回家……別人對我的第一印象——文靜。

但乖了那麼多年,在高中畢業那天,我忽然覺得很悲哀——青春期這麼朝氣蓬勃,我卻沉穩得可怕:宿舍里那些刺激的話題,我插不進嘴;別人激情四射在台上舞動,我呆呆站在台下看……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褪去了那個活潑的外殼,漸漸露出淡漠、麻木的本質。

建立自我意識很重要

乖小孩問題的根源是沒有自我意識

對孩子來說,建立自我意識非常重要。

擁有自我的孩子會自信、自尊、自愛,因為他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我」是獨立的,「我」要為自己負責,「我」要活得更好。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什麼?我正在做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這些都是自我意識。

沒有「自我」的孩子會活在鏡子中,活在別人的反應里,這個鏡子可以是家長、老師、同學、朋友……他會活得非常辛苦,因為必須看別人的反應,他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完全由別人主宰他的感受。

別人對他說一句好話,他可以開心一整天;別人說一句不好的話,他會哭上好幾天。

沒有自我的人,不懂得拒絕別人,因為不知道「我」和別人的界限到底在哪裡;沒有自我的人,沒有改變和提升自我的動力,只會埋怨別人、怨恨社會;沒有自我的人,更不會經營自己的人生。

近些年,社會上爆發過許多惡性案件,撞人後刺死傷者的藥家鑫、對妻子家暴的李陽、殺死自己父母妻兒的李磊……他們都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人,所以不能夠為自己負責,也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

沒有自我的孩子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

那麼,沒有自我的乖小孩是怎麼被「培養」出來的呢?

這些孩子的家長,往往把乖不乖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要求孩子做聽話的乖孩子,拿孩子與其他乖孩子比較,要求孩子聽話、不許頂嘴,必須服從命令和安排。

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我,習慣性地依賴父母,不會獨立思考。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用否定、批評、指責,甚至犯罪感、羞愧感來引導孩子,導致孩子不想要「我」。

我在香港地區長大,我發現在香港、廣東這邊,家長一看見孩子哭就會說:「不要哭啦,等一下警察來抓小孩!」「不要哭啦,拐子會把你拐走!」「不要哭啊,女孩子都會笑你!」這些話會讓孩子產生糟糕的感覺,從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

矛盾的是,父母覺得孩子亂七八糟的情緒很煩,不准孩子哭、發脾氣,可又不肯告訴孩子,怎麼把自己心中的那份難過、憤怒消除掉。

於是,孩子知道「哭和發脾氣」是不對的,但不知道為什麼「不對」,自己應該怎麼做。

這種情況發生幾次後,孩子就會想:「為什麼這種『不對』的東西總是出現呢?為什麼我一旦哭泣或發脾氣,父母就總是罵我、打我?到底是怎麼搞的呀,是不是我不正常?」再過一段時間,孩子就不會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了。

父母點頭就是對,搖頭就是錯,而且還會小心翼翼地看家長的臉色,根據家長的反應做事。

從那一刻起,孩子的「自我」和「感覺」便分家了——那些「感覺」總害我挨罵挨打,我不要它們了!可是,真正的「我」恰恰存在於感覺之中。

當一個人和感覺分家時,就是和「我」分家了。

也因此,「與感覺在一起」是孩子照顧自己必備的能力。

幫孩子建立自我意識

只有當家長用心去感受孩子時,孩子才會意識到「我」的存在

我舉個例子,小明因為和老師頂嘴,被老師趕回了家,躲在房間裡一直哭。

媽媽知道後,對小明說:「哎呀,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身為學生,怎麼可以和老師頂嘴呢?」媽媽說的道理沒有錯,可小明的感受是什麼呢?一定是很反感的——這件事我已經做了,現在你說這個還有什麼用?媽媽可以試試先接受他的情緒:「小明,我看見你心裡很難受,要不要先和媽媽聊聊呢?」這樣小明就會感覺舒服很多, 因為媽媽不在乎「我」的對錯,而是在意「我」內心的那份感受。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家長可以多引導孩子用「我」做開頭說話,譬如「我要吃飯」「我很高興」……「我」說得多了,孩子就會意識到「我」的存在,然後愛護這個「我」。

孩子是乖點還是淘氣點好?這是「哪種人更易成功」的一種變題。

在我看來,乖孩子有兩種:

一種是沒主見的乖,長輩讓他做什麼他做什麼;

另一種是有主見的乖,他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

我大可列舉出很多乖而且成功的人士。

不久前剛離世的楊絳先生,她的身上就有著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也有著學者超凡脫俗的精神光華,可謂是「乖而不愚」。

所謂「乖而不愚」的孩子,即一個不盲目聽話的孩子。

孩子不但不盲目聽我們的話,而且對所有值得他懷疑的問題,都能有自己的思考,並且可以無所畏懼地說出來。

但這個「無所畏懼」,依賴於我們給予孩子怎樣的成長環境。

假如他面對的是一個嚴厲的環境,他肯定不敢說;但是,假如我們讓孩子在寬鬆的氛圍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他就會願意表達、願意展現自我。

所以,那些當過「乖小孩」的父母,不用因為社會上「乖小孩容易沒有出息」「小孩越乖,長大後越痛苦」的無心之言而自艾自怨或憂心忡忡,因為,"乖"和"會思考"其實並不矛盾!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時候越乖,長大後越痛苦?

① 「乖」,不是個褒義詞媽媽群里不知誰在半夜熱談中拋出一個問題:乖孩子……真的好嗎?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從小就招人喜歡,不給人添麻煩。家裡人忙的時候,我會自覺地窩在沙發上看書、看電視。只有當家裡...

養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可能是你最大的失敗

有人說,孩子大體分兩種,乖孩子和淘孩子,如果拿水果做比喻,乖孩子更像蘋果,淘孩子更像草莓。草莓出了問題,大都在表面,容易及時發現,蘋果出了問題,很多都在裡面,外表卻依然光鮮。 所以,乖孩子一旦受...

請別再妖魔「乖孩子」了!

文| Jo媽最近很流行一種育兒觀點:不要再培養乖孩子了,乖、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更讓人操心,他們沒有創造性,只會聽父母的,內心其實很壓抑。而「不聽話」的孩子有糖吃,他們不循規蹈矩、有創造性,以後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