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惡到底有多可怕 看看熊孩子身上體現出的人性善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也許我們天性中都有善良,不過是有些人未被激發。

熊孩子可恨可憐,熊父母可鄙。

讓孩子不成為「人」,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

而無人性者,是禽獸也。

熊孩子的熊故事,各種流傳刷爆網絡,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近來看到一個極端的例子,「小孩不懂事,毀你容怎麼了?」

文章講了個故事,一個女生在過年期間去火鍋店時遇到了一件事:

一個熊孩子跟著家長去吃火鍋,在他們的側後方坐著兩個女孩,看起來像是很久不見的閨蜜,兩個人聊的非常開心。

不一會兒,熊孩子坐不住了,趁著大人們在舉杯喝酒的時候開始在火鍋店裡到處跑,熊孩子把服務員剛給客人倒好的茶水故意給撞翻,大吼大叫著,還不時趁亂去踢其他人的桌腳。

被人呵斥了也不聽,就在人群里跑來跑去,笑呵呵的,開起來玩的很開心。

很快,他就瞄上了坐在他們餐桌側後方的那兩個女孩。

那時,兩個女孩正在看著手機開心地笑,熊孩子看見了,就跑到兩個人的桌子底下,想要去偷另一個女孩放在桌子上的手機。

女孩兒發現了,並收回了手機。

熊孩子很委屈很不開心,就跑去跟媽媽告狀,指著那兩個女孩說媽媽她們不給我玩手機。

本該利用此機會好好教育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動的媽媽,卻一臉寵溺地對熊孩子說:哎呀,你就跟姐姐好好說,讓她借你玩一會兒。

於是小孩又跑過去,試圖再次拿手機。

女孩仍然不給,熊孩子乾脆站在椅子上,往女孩的火鍋里吐了幾口口水。

兩個女孩看到此情景自然被嚇到,把熊孩子趕跑,並告訴了他的父母,結果很驚訝地,小孩的父母甩下一句:小孩子嘛,不懂事啦,讓一讓不就好了。

後來老闆給這兩個女孩換了湯鍋,期間熊孩子就躲在大人的背後,洋洋得意地打量著兩個女孩。

後來,一個女孩起身去上了廁所。

就在這時,熊孩子飛快地上到離開女孩的椅子上,端起滾燙的湯鍋,照著坐著的女孩子劈頭蓋臉地澆了下去。

所有人都驚呆了,被澆的女孩疼的大叫,後來有人打聽這個女孩的狀況,火鍋店老闆說半邊臉嚴重燙傷,一張臉蛋算是毀了。

看完以後,不知道你們是什麼感覺,說實話,我真想把那熊孩子和他家長一起摁在滾燙的火鍋湯底里,讓他們也好好嘗嘗被燙的滋味。

現在真的覺得,人之初性本惡這句話不無道理。

……

此事無法真實求證。

但看評論時,發現有很多說人之初性本惡者,獲得了極高的點讚。

更有許多人列舉現代種種道德問題,來論證人性之源。

一片叫好。

看著令人無法不心痛。

人性之善惡,自古爭論不絕。

可遺憾的是,我們所能觀測到的行為,都有後天的環境教育影響,很難以此單純論證人性之初。

一個成人犯罪,我們不會將之與人性聯繫太緊,因為還有太多因素的影響——壓力、慾望、陰影、嫉妒、懶惰……真正以殺戮為樂的而犯罪者畢竟是極少數。

可孩子呢。

孩子的很多行為,也許只有兩種原因——生氣和好玩。

很多人由此認定,孩子單純,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憑好惡,就作出如此之惡事,因此——人性本惡。

我所引之文中還有此話:

在所有熊孩子的「光輝事跡」里,幾乎有一點是雷同的,就是他們對於小動物的態度,那些剛剛上學還沒來得及被老師告訴什麼事情才是趣事時,會不約而同地選擇一個題材,虐待動物。

有個孩子說,跟媽媽在周末的時候去了姥姥所在的村子,在那裡他玩的很開心,他和他的小夥伴拿著打氣筒朝一隻羊羔的肚子裡灌氣,看著羊羔的肚子越來越鼓,大家的笑聲越來越大……

還有個孩子說,在小區里的花園玩耍,一隻小貓跑過來想要抓我,我看到了,急中生智地拿起旁邊的石頭砸了它的腦袋,小貓的血很噁心,我抓起它把它扔在了小區的水池裡.

回家告訴媽媽,媽媽說:「我家寶寶真棒,誰讓那隻貓抓我們寶寶呢,活該。

……

所有有惻隱之心者,都會感到心痛吧。

似乎孩子的「玩樂」就近在目前,動物的苦痛,伴隨著孩子的笑聲。

讓人在那樣的瞬間,對人性感到絕望。

可事實真是如此?這種結論,實在失之輕率。

同樣,我也不會認為人性善如聖母,所有惡都是後天的影響。

讓我們從孟子的「惻隱之心」開始說起。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

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

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奇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

無論這社會有多少的惡,我仍然相信,太多人本心是善良的。

只不過,被那太強大的「惡」嚇怕了。

至於見孺子落井,拍手而笑者,又有幾人?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孟子認為,那是人的天性。

無此者,非人也。

那麼,那些熊孩子呢?他們又可有惻隱之心?

事實是,不一定。

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從科學的角度證實,幼小的孩子,確實不具備同理心——同理者,即推已及人,換位思考。

他們不知道別人,別的生命和自己一樣也有情感,也會感到疼痛與痛苦,高興與喜悅。

在他們的心裡,世界只有一個「我」——所有的其他東西都是為我服務。

他們是極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這「惡」並非來自真實的邪惡,而是無知。

就像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抬頭看月亮,以為是月亮跟著我在走一樣。

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認為,人的認知成長階段有四個,從出生至十五歲,其中2~7歲,為前運算階段,思維有「自我中心性」,僅從自我的角度去表征世界,很難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

年齡的階段限定只是平均水平,依教育、環境的不同,發展速度也有所不同。

越過了此階段,孩子認知世界水平由量到質得到了提升,才開始慢慢接受這個世界的真實。

不幸的是,有人可能一輩子都保留著這個由於生理髮展的不完善導致的暫時性認知錯誤。

而我們所說的熊孩子,教育若始終沒有到位,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騎絕塵。

什麼是人?

很多哲學家包括馬克思都認為,人不僅是生物性的,更是社會性的。

若失去了社會性,此物根本不能算是人。

無非一衣冠之動物爾。

人身上永遠保存著動物性,無可抹殺,可我們不僅是一隻直立行走的猩猩,還是有著智慧與理性的人類。

我們不是萬物與自然的主宰,但卻是萬物之靈。

西方傳統文化最是推崇「理性」。

以我的理解,此理性與我們所說與感性對應的理性不同,更多的偏向與「智慧」、「思維」等與單純慾望支配的肉體相對的事物。

哲學裡說,人天生有「理念」存在,外物的壓力,如教育等只是將它激發出來,而非是灌輸進去。

所以,任何一個完善的人,都有權力與能力成為一個更加「有人性的人」。

他們以至高的品性與理念為一生的追求,而那些只滿足於追求物質享樂與肉體慾望的人,是可憫的。

孟子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

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高美好的品德。

也許我們天性中都有善良,不過是有些人未被激發。

熊孩子可恨可憐,熊父母可鄙。

讓孩子不成為「人」,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

而無人性者,是禽獸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之初,性本惡嗎?

關注「小馬育兒指南」 | 讓孩子幸福、有意義的快樂!跟朋友吃飯的時候聊到一個問題,說的是「人性中的惡到底有多可怕」。生活即江湖,陰暗幽深,勾心鬥角,總有陽光所照射不到的地方。一個朋友跟我們分享了...

人之初性本惡?熊孩子的惡到底有多可怕?

性善論和性惡論,是哲學家們自古以來就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中國古代一直推崇的是以孟子主張為代表的性善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相反,荀子卻主張性惡論。在西方,他們是一直主張性惡論的。但無論是哪一種說法...

毀你容怎麼了?小孩子不懂事!

01最近刷知乎,經常被推薦一個話題: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難?下面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個個都在千贊以上,有些答案看完確實大快人心!可見大家對熊孩子的厭煩是大勢所趨,見之如同見「瘟神」,必躲。但千千萬...

怎樣改掉孩子的壞脾氣?

1生活中有不少的小孩暴躁、易怒、脾氣大,令家長們很是苦惱。其實如果你家的孩子還處於青春期結束前,那麼家長朋友們也不必太過擔心了。因為孩子在度過青春期前都是存在易衝動,自制力有限等問題,不過此時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