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4歲的兒童,這些方面的發展不可忽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執拗——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

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

理解不是特別難,但變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變通得好,才能成功解決問題,才有隨之而來的快樂。

壘高——喜歡把物體壘高,讓後推倒,再重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

壘高是兒童發現空間的最基本的發現形式,就好像兒童從發現一維空間,然後發現二維空間,再發現三維空間……但這種數學心智在兒童期就是藉助壘高這些活動得以成長的。


色彩——開始對色彩產生感覺和認識,並開始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顏色。

3~4歲是兒童對色彩的敏感期,兒童喜歡認識色彩,兒童對色彩的認識更多地體現在生活中,他選擇玩具的顏色,選擇衣服的顏色,等等。

語言——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複模仿他人說話。

兒童對詞語的使用和解釋來自成人,來自同伴,來自生活,尤其來自父母和教師,當父母和教師的語言簡明準確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都不錯。

詛咒——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詛咒的話。

成人很怕兒童使用詛咒詞彙,一聽到就反應強烈,視詛咒為洪水猛獸,兒童感受到了這些詞語的力量,反而特別關注和喜歡使用這類詞。

但是,幾個月後,這種語言就悄無聲息地過去了。

追求完美——從審美發展到了對事物完美的追求。

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錯。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當然也是人的天性,孩子在這個階段,要求廁所要乾淨,物品要完整。

這個時期大人容易心煩,但如果理解孩子細膩、追求完美的心,把這些要求當做關乎成長、品質形成的機會,就會找到適當的方式幫助孩子。

剪、塗、貼——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

從2歲開始,孩子最常見的活動就是塗和剪。

剪,從剛開始手的使用,到手的功能逐漸完善,最後變成了一種藝術的創造。

藏、占有欲——開始強烈地感覺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自我形成的早期,一定是從占有可觸摸的物開始的。

這是區分「我的」的自然方式。

如何感覺「我」,當然是從「我的東西」開始感覺,然後一步步建構從具體的「我的」,到意識的「我的」,到一個完全無形的自我……所以,占有的目的是獲得占有物背後的含義,不是占有占有物本身。

邏輯思維——不斷追問「為什麼」,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麼」也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種表現,在一個個「為什麼」面前,父母、教師一定要做正確、簡潔的解答。

答不出來,如實告訴孩子,並尋找獲得正確答案的途徑,如查百科全書等,這樣就給了孩子一個更多選擇的途徑和出口,對孩子的未來有幫助。

繪畫——兒童與生俱來的表達自我的語言方式。

繪畫品質與生俱來,每位兒童都是藝術家,他們用繪畫的方式展現著與眾不同的生命感覺,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伴隨著他們成長的畫筆不僅帶給孩子們喜悅,也不斷地為家長傳遞著一個信息:關注孩子的藝術天性。

延續秩序——從具體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理秩序。

給兒童提供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保證兒童得到均等發展的機會,收到平等的對待,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兒童就容易發現生活的法則和宇宙的秘密,在行為中形成自律。

人際關係——一對一的交換食物和玩具。

到了5歲左右,兒童開始喜歡和他人分享物品,這是一種成長的規律,在此之前,兒童的物品應歸他自己所有,不能強迫他放棄自己的東西,也要告訴其他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選擇。

——本文根據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