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不溺愛:爸爸媽媽如何把握愛孩子的尺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是否遇到過被寵壞的孩子?你的觀感如何?作為爸爸媽媽,你對自家孩子是「寵愛」還是「溺愛」?你知道被溺愛的孩子可能在適應學校環境上遭遇嚴重困難嗎?在你家裡,大人們對愛孩子的尺度是否有足夠的默契?這篇文章,真心爸媽就分享一些我們對於把握好愛孩子的尺度、寵愛而不溺愛的觀點和方法。

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德勒在他的名著《兒童人格教育》中多次談到被溺愛的孩子在適應學校環境上會發生嚴重問題:被溺愛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成為中心、受到過分照顧和關注,而在學校,他無法得到同樣多的關注,於是或者過分爭搶好勝而內心脆弱,或者用惡劣表現吸引老師和同學的關注。

這兩樣,都對孩子在學校甚至走入社會後的發展都非常不利。

真心爸媽是出名的寵愛孩子們的,但一直以來也特別留意尺度,不把寵愛變成「過分寵愛」——溺愛。

這麼做,之前只是本能地覺得,溺愛對孩子不好,倒還沒有把一些孩子在學校的不佳表現和家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溺愛關聯起來。

阿德勒的觀點,帶來了新的啟發,也加強了我們把握寵愛尺度的信心。

大人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尺度,讓孩子既感受到爸爸媽媽足夠的寵愛,又不會因大人您寵愛無度而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下面是我們的理解。



1、不過分滿足需求。



我們一直主張對孩子的需求要迅速滿足,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充分的尊重和愛意,但同時也會留意,滿足孩子需求時,不會「要一給二」,比如孩子想要生日禮物,爸爸媽媽就挖空心思去給孩子買昂貴的禮物,以給孩子「大大的驚喜」。

我們的辦法是,儘量確切地和孩子溝通清楚他的需求,然後超出一點點來滿足他,比如孩子小時候過生日特別喜歡要變形金剛,我們就會問他想要什麼樣的,然後在之前和孩子約定過的過生日「預算」內,儘量和孩子一起挑選到他們最滿意的,可以用足預算、稍稍超出一點預算,但不可以超出很多。

這樣,孩子和大人之間,就會慢慢地就滿足需求的程度達成默契。



2、不滿足過分的需求。



有些被寵壞的孩子會習慣於對爸爸媽媽提出過分的需求,比如某樣東西一次吃好幾份、某樣東西只能他一個人吃,別人都不許動等等。

真心家的兩個孩子,都沒有提出過類似的要求,因為知道即使提出,爸爸媽媽也會明確地回答:「不可以。

真心爸媽認為,孩子的過分需求一旦被滿足,他就容易認為,這樣的需求是合理的,是應該被滿足的,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變得需索無度,而且這種需索甚至會延續到成年之後,那些為自己買車、買房、各種消費而榨乾年老父母每一份錢的子女,他們應該就是這麼被「滿足」——「慣」出來的。

而且過分的需求被滿足一次,父母愛的尺度就會「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3、讓孩子學會等待

當孩子鬧著說「我要如何如何,我現在就要!」時,你會怎麼做?一些爸爸媽媽可能無論手頭在做什麼,馬上放下一切去「遵旨」了。

我們沒遇到過這樣的事,但在平時,會特別留意讓孩子學會等待。

大人手頭有事,而孩子提出某個要求時,我們會告訴他們:「稍等等,爸爸/媽媽這會兒正忙,等一下再來幫你。

」孩子習慣了等待,就不會一有需求就火急火燎,一刻都等不得了。



4、讓孩子了解和體恤大人的困難

我們會儘量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有困難時,也會跟孩子講清楚,如今天沒時間、某某東西一時還找不到,或者目前的條件沒有辦法做到等等,讓孩子明白不是他想怎麼樣,大人就一定能實現他的願望。

比如現在外面正大風大雨,而孩子要大人出去給他辦某事,你會答應嗎?如果孩子缺的是明天上學要用的東西,我們會去,除此之外,我們都會告訴孩子:「現在風雨太大,開車出門不安全,要等雨停了再去。



4、幫助,但不伺候

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會及時幫忙,但不會事無巨細地伺候孩子。

比如孩子們早晨出門用「鞋拔子」穿鞋,到現在我們還會蹲下來,幫他們拉一下「鞋舌頭」,以方便他們快快穿好,快快出門,因為早晨那點時間實在經不起解開鞋帶、慢條斯理地穿上個幾分鐘。

但我們不會在頭天晚上就幫他們把第二天的衣服準備到床頭,幾乎是孩子們上小學以來,他們就是每天自己到衣櫃里找衣服來穿了。



5、你能做的,我不代勞

還有一個原則,就是孩子能做的,我們不會代勞。

不幫孩子背書包、不幫孩子收拾書包、不幫孩子記作業,只要他那個年齡能做、會做、該做的,我們都不會上手自己去做。

我們甚至還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討論孩子的書包該由誰來背的問題。

真心爸媽覺得,如果孩子習慣了自己能做的事,爸爸媽媽也積極主動地代勞,他很可能成為懶惰的、事事都等著別人替自己完成的人。



6、尊重爸媽和其他長輩

一些孩子從小打爸爸、打媽媽,而且得到大人極其不當的鼓勵,那麼他很可能到十來歲時就成為對爸爸媽媽甚至祖輩亂開玩笑、出言不遜,甚至胡亂動手的孩子,到學校也很可能成為對老師極不尊重的學生。

這些在我們家都不允許。

孩子一兩歲時,要抬手打人,我們會捉住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不可以。

」孩子偶爾對爸爸媽媽用很不耐煩的語氣說話,我們也會告訴他:「你這種語氣很不好,對大人不可以這麼說話。

」孩子知道這些「規矩」,很小的時候起就不會和大人撕纏、拉扯、大吼大叫了。



7、玩兒可以,「作」不行

家裡家外混作混鬧的孩子,大多是溺愛的結果。

很多孩子在家裡作慣了,會誤以為到外面,也可以同樣作,小時候會讓旁邊的人很困擾,長大了,甚至可能自己作出禍事來。

孩子小時候,都會喜歡打打鬧鬧,我們會告訴孩子:玩就好好玩兒,不可以破壞。

所以真心家倆孩子除了小時候會把爸爸媽媽衣櫃褲架上的保護套抽下來當繩子玩、把自個的床當成蹦床,踩壞了三根彈力床板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可能被稱為「熊孩子」的舉動。



8、培養分享精神

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真心爸爸和孩子分享零食,有了兩個孩子之後,能分享的東西,我們都告訴孩子要兄弟二人分享。

現在兩個孩子不但互相不爭搶,還會想著爸媽,再愛吃的東西,只要爸爸媽媽不表示「我們不吃了,你們自己吃」,都會留些給爸爸媽媽。

我們理解,在兩個或多個孩子的家庭中,分享精神可以幫助孩子避免兄弟姐妹之間的爭鬥,而且也會延伸到他們對「爸爸媽媽是咱們兩/幾個人的爸爸媽媽」的理解;對獨生子女來說,就更加重要,因為他們天生地獨享了爸爸媽媽的關注,上學後比非獨生子女更難適應「我不是唯一中心」的學校環境。

其實育兒生活中,還有很多細節,和爸爸媽媽愛孩子的尺度相關,真心爸媽就先列舉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這幾個。

總之,我們認為,「寵愛」是必要的,爸爸媽媽要讓孩子在有充足愛意的環境中長大,幫他們成長為有足夠的愛的能力的人,這樣他們未來的生活會更加幸福。

但「溺愛」是無益的,孩子不可能一生呆在爸爸媽媽的羽翼下,別人也不會無原則無尺度地溺愛您的孩子,父母愛子無度,不但不能讓孩子的未來更美好,反而會為他適應家庭之外的環境,帶來很多困難。




PS. (1)本文作者「真心爸媽」是一對父母,兩個男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十三歲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討論、提問,但請不要叫我們「小編」。

謝謝。

(2)文中圖片是作者北大師弟潘險峰所繪,經許可使用。

(3)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和使用本文和文中圖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順乎孩子心理與溺愛的區別

喜歡我博文的讀者大都認可我的家庭教育理念理念,覺得我順乎孩子心理的教育方法會讓孩子快樂、幸福。但是也心存疑惑,順著孩子的心理來,注重更多滿足孩子的要求,這和溺愛縱容有什麼區別呢?是否也會造成孩子...

這些溺愛孩子的行為,招招毀了孩子!家長注意

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艱苦經歷的影響,將自己的一切希望繫於孩子身上,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產生了「絕不能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的心理,儘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對孩子的溺愛可以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孩子,我該如何愛你?愛孩子你愛對了嗎?

我相信沒有一個爸媽是不愛自己孩子的,往往從受精卵開始父母就開始對這個孩子寄予了自己的期待給予了自己的愛。而愛,不是嘴巴說說,更不是解決孩子的溫飽冷暖問題就是愛。到底該怎樣愛孩子?你愛對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