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解析孩子入園焦慮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是P.E.T.?

父母效能訓練(P.E.T.)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於40多年前創立,是美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父母訓練教程,向父母傳授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並循序漸進地提出建議,以解決家庭衝突,讓每個人在衝突中都贏。

運用《父母效能訓練手冊:讓你和孩子更貼心》不受時間限制的P.E.T.教程,將會讓你即刻產生效果:減少戰爭,少發脾氣、不說謊話、不再使用懲罰。

不管你家孩子是剛會走路而尋求獨立的幼兒,還是開始反叛的青少年,您在使用《父母效能訓練手冊:讓你和孩子更貼心》的時候都可以發現:P.E.T.確實是一套富有同情心、卓有成效的辦法,以幫助您養育一個充滿責任心的孩子,塑造一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大致了解了何為P.E.T.後,我想向各位寶貝剛上小班的媽媽們表示慰問。

從幼兒園開學到現在的時間裡,媽媽們正在承受著許多東西。

接下來我想對寶寶們還沒有入園的媽媽們表示我的敬意,你們能夠這樣未雨綢繆的為寶寶做學習,為接下來馬上要面對的一個生活里的重大改變而從自身出發做準備,你們的學習精神太值得敬佩了!

小班寶寶的媽媽們現在可能面臨每天孩子不願去幼兒園的困擾,孩子會大哭而且還會反覆詢問我們,央求明天能不能不去幼兒園。

父母首先可能無法答應孩子的要求,可又不知道能做點什麼,那麼內疚和無助會折磨著我們,讓我們能給孩子的支持的能量也所剩無幾了,似乎我們無論怎麼做都沒有辦法緩解寶寶的是適園期情緒。

接下來我們就用這麼書裡面的技巧來看看在這個時期我們能為孩子做點什麼?


首先父母效能訓練的第一個概念就是「行為四角形」。

父母效能訓練的作者戈登博士將孩子的行為劃分為兩部分。

孩子的行為你認為沒有問題可以接受,我們把它拋到這個行為四角形的上半部分;另外一部分孩子的行為你可能很難接受,我們就把它扔到這個行為四角形的下半部分。

這個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中間能有一條分界線,就叫做父母的接納線。

有一些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接受度較高,另外一些父母他們的接受程度比較低,孩子的多數行為都不能接受。

把父母這樣分列出來並不是為了比較,更不是為了貼標籤兒的給他們排一個好壞。

這樣列舉出來的目的在於告訴我們,父母都會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觀點,不管是接受度高還是低的父母都是存在的。

那麼需要媽媽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對於剛入園期間孩子的哭鬧,是你可接受的行為,還是不可接受行為?

有的媽媽表示能接受,有的媽媽認為不太接受。

那麼下面我們第二個問題就來了:孩子因為不適應而向媽媽提出我明天不去幼兒園了,這又是屬於你的可接受行為還是不可接受行為?

有些媽媽表示能接受,所以這是因為中間的接納線會根據不同的父母上下浮動,根據相同父母在不同心情的情況下,也會上下浮動。

並且接納線的浮動還會受不同的環境影響。

比如孩子在早上時間很緊張的時候哭鬧說不去幼兒園,那可能我們就很難去淡定的接受,而孩子能在晚上睡覺前因明天要去幼兒園而哭鬧,那我們就充裕的時間就可以減少去安撫傾聽他,去照顧他的情緒。

以上我們理清了行為四角形,那麼下面我們來了解通過行為四角形引申出來的至關重要的一點——問題歸屬,請看下錶:

問題歸屬原則是P.E.T.的一個核心理念。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誰在問題區。

什麼叫在問題區?

這就是指誰遇到了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和幫助。

比如剛才的例子,孩子聽說自己要去幼兒園而哭鬧,這是誰在問題區?這顯而易見是孩子在問題區,因為這是孩子感到不舒服了,是孩子生活中經歷的問題,是獨立於我們的生活之外的。

這代表著什麼?這就代表孩子在問題區的情況下,都是我們家長可接受的行為之內。

但是通常家長就會覺得我也在問題區呀!孩子一哭我心裡就難受看著孩子可憐。

那這樣一來其實是把孩子的事情、情緒,屬於他自己的私人的情緒給接管過來了,沒有留給孩子自己。

那或者說孩子都這麼長時間還總是哭,我特別煩躁生氣,我的孩子不滿意我總是埋怨他,那這樣就是我們不但沒有幫助到孩子反而把我們自己的問題拿出來擺在孩子面前了。

那麼我們在孩子受到困擾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該如何幫助孩子?

這個幫助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首先把自己先脫離出來。

不把自己也絞盡孩子的情緒里跟孩子一起難受,甚至有的家長可能比孩子更難受。

那麼只要我們不被攪動的時候我才可能擁有這個心理力量,去幫助孩子來解決他的問題。

我們所說我們自己脫離出來,從問題區里脫離出來並不是說就冷冰冰的不管孩子,你跟我無關你哭就哭吧我隨便讓你哭,不是這個態度,而是說把自己從這個困擾的情緒里脫離出來,站在孩子的情緒外面去幫助他,給他力量照顧她的情緒。

另外一種情況是剛才第二個問題,孩子因為不適應而跟媽媽提出「我明天不去幼兒園了」,這個時候那是誰在問題區?這個要根據你的接納線來看。

有的媽媽認為沒問題,他不去我能接受。

那對於另外一些父母來說孩子不上幼兒園是不可接受的行為,那為什麼不可接受?一種原因可能是家裡沒有人幫助照看孩子,媽媽就沒有辦法去上班,他對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造成了對我上班的這個需求的衝突。

另外一種情況是父母認為孩子到了年齡就是要離開家庭去幼兒園,進入家之外的一個集體為進入社會做準備,但是對父母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

這樣的就是屬於一個價值觀的衝突。

所以在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在問題區了,就需要先釐清是什麼衝突,再借用一些技巧。

請看上面的圖表,是父母在問題區的時候他和孩子產生了衝突,那衝突的一種是需求衝突,即對媽媽有明確的影響;另外一種是價值觀衝突,對媽媽並沒有明確的影響,只是我的價值觀認為你應該上幼兒園。

這兩種衝突需要區分開。

在與這個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在問題區了。

這就需要借用一些技巧來幫助我們自己。

如果我認為,我在問題就是孩子的責任,這是孩子導致我這樣的,這是孩子一定要改變的行為。

那我就是在用我的角度考慮問題,滿足我自己的需求。

這個責任推到孩子身上,我並沒有尊重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立於我之外的個體的存在。

那麼現在我們看到問題歸屬原則將問題交回到擁有人的手裡,為家長和孩子之間劃清界限,那孩子哭鬧是孩子的問題區,是我們可以接受的行為,那孩子不去幼兒園,如果對我產生影響是我們不可接受的行為我在問題區。

我們如何做才能既幫助了孩子又沒有全權包攬屬於他自己遇到的難題?這時候就出現的P.E.T.中的積極傾聽技巧

然而當孩子做出一些我們不接受的行為,這些行為干擾到我們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需要用第二個技巧——面質性我信息。

首先我們來看如何幫助孩子脫離問題區——積極傾聽。


孩子在問題區的時候能首先要注意我是不是能夠安然的接受孩子的哭鬧?如果接受不了孩子的哭鬧是沒有辦法幫助孩子的。

所以需要這個成年人先調整心態,來接納孩子的情緒。

那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接納?

那我們可以做的是:關注的身體姿態、注視的目光、平靜的心情和全然的關注,耐心的陪伴。

結合一些被動傾聽的詞語「哦嗯,我知道了,我聽到了。

」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是在陪著他的,他的情緒是被允許的。

那當然我們還是希望能說些話來幫助孩子,那什麼樣的語言是真正有效的幫助?

我們想做到有效,首先要停止無效,在我們通常的表達方式中,有一些不接受性語言,比如孩子哭了不喜歡幼兒園我們會怎麼說?

「幼兒園人多好玩呀有很多玩具和小夥伴」——這是講道理;

「那小朋友怎麼能不去幼兒園?」——這是說教;

「那你去看看幼兒園裡你最喜歡的書是哪本兒好不好啊?」——這個是建議;

「還有什麼不要哭啦明天我們去遊樂場玩吧!」——這是轉移注意力。


我們可以看一看這些絆腳石中有哪些是我們經常會扔出去的?為什麼我總用這樣的絆腳石?一般在幼兒園這個事件里除了剛才的轉移注意力、說服、建議之外,我們最常用的是什麼?是安慰,注意安慰也是絆腳石!比如說「寶寶不要傷心啦幼兒園也很好呀!媽媽很快就來接你的」。

那我們經常會認為這個安慰就是溫暖的有幫助的,可是實際上對於處在問題區的孩子來說,安慰也是對他情緒的不認可,希望情緒趕快消失的一種手段。

其實我們這麼著急安慰孩子,我們真正安慰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還沒有把孩子情緒能獨立於我們之外,以在這樣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

這個時候許多家長就會對自己不滿意了,覺得我什麼時候才能強大起來呀?似乎強大的人看到孩子哭就不心疼,雲淡風輕,而我們是和孩子有連接的,我們心疼孩子這才是一個真實父母的表現,這個時候所需要做的並不是內疚和自責。

我只需要覺察到哪一部分是孩子的情緒,哪一部分是我自己的?這就很好了。

接下來就終於到了最重要的積極傾聽技巧了。

積極傾聽的回應技巧,有一個基本的公式就是去反饋孩子表達的事實,以及孩子在這件事實中間的感受,即事實加上感受。


在反饋中,我們作為傾聽者,不需要表達屬於我的信息。

僅僅去把孩子表達的信息的含義以自己的理解反饋回去,不要多也不要少,比如孩子說不想去幼兒園媽媽就回應「哦,你不想去幼兒園」,如果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媽媽」,媽媽就回應「哦,在上幼兒園的時候你很想媽媽」。

有的家長說傾聽了那可是孩子還是不想去,那我們要明白傾聽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而不是幫助我們。

那我們在傾聽的時候心裡需要是沒有期待的真正接納。

如果希望傾聽過後孩子就變成想去了,或者希望晴天過後孩子明天開始就再也不哭了,其實這些都是期待,並不是真正的接納。

當我們在用事實加感受的這個公式來傾聽孩子的時候,孩子開始可能會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我們說「噢,你不想去幼兒園」,然後孩子一聽,媽媽理解我,他就繼續會說「去幼兒園我害怕」,那我們就再傾聽——「噢,去幼兒園讓你害怕」這都是孩子表述的事實以及他在事實里的感受。

那麼在我們傾聽以後,孩子又說了,「嗯,我不想和媽媽分開,幼兒園裡沒有媽媽」,這時我們發現這是三個不一樣的東西,是三件不一樣的事實,是一層一層深入的這個通過傾聽孩子的層層感受。

我們最終聽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害怕和媽媽分開,被稱為剝洋蔥核。


那積極傾聽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幫助孩子說出內心深層次的感受,能全然地向我們敞開,有時候剝洋蔥核里就有一些實質性的內容。

比如孩子最後說了幼兒園裡有個小朋友推我,那我們就知道了,原來是這個原因。

那麼在這個特殊時期,每個孩子的洋蔥核可能都差不多。

不過我們就算是知道孩子的洋蔥核也不能在孩子沒有說的時候我們就先與他說出來。

說不說是孩子自己來決定。

運用積極傾聽的技巧能夠幫助孩子。

在輕鬆中釋放自己的情緒降低情緒溫度。

那這個時候另外一個作用,馬上就顯現出來了。

當孩子漸漸平靜下來的時候。

他的內在就騰出空間來了,他之前是被情緒填塞的滿滿的。

當他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傾訴釋放,慢慢他心裡就鬆快了是吧!那這個時候,他就會產生自己的智慧都出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

那孩子在此時的表現是什麼?是沉默,他不說話了。

有的時候我們就特別忍受不了孩子的沉默,她怎麼又不說話了?是不是自己又胡思亂想?別過一會兒越想越傷心!別是自己心裡默默的難受啊!那往往就沉不住氣了,總是想說點什麼。

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說的話,往往就會起作用,確實是我一轉移注意力孩子就干別的去了,或者你建議孩子就聽了,一逗一哄孩子就笑了,覺得這麼管用是不是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趕快抓緊時間做這些事情把這個孩子從情緒裡面帶出來?不是的,千萬不要做這件事情,因為此時的沉默。

正是孩子的智慧起作用的時刻,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空間和時間留給孩子自己。

這短時間的沉默被微微辣老師成為「黃金沉默「就是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時刻

孩子重要的心理成長了,不管他是三歲還是五歲,他都會得出屬於自己的方案。

所以這個權利我們一定不要剝奪。

這是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你一定要留給孩子自己來解決,這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時機。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沉默過後都有方案,那至少,孩子暫時她把情緒先放下了,可能他沉默完了以後它就玩兒別的去了,或者是就睡覺了,那至少他今天晚上能睡個好覺了,我們明天再說明天的。

有的媽媽就想,今天他什麼都沒說明天他再哭怎麼辦?那我們現在只能為現在服務,無法為將來做準備,如果說現在做的事是為了將來,那我的當下就一定會被忽略掉了。

孩子能是活在當下的,他現在好了就是好了,他不會去想明天的。

就像剛才提到在適園的這個特殊時期,是一個最常見的情況。

這可能是我們每個媽媽都焦慮的,不管我怎麼聽聽怎麼去接納我孩子還是天天哭呀!都哭了好幾個月了,有的孩子都哭了兩年了,天天早上送園都哭。

這種情況首先是要考察這個幼兒園是不是真的有問題呀?那是不是媽媽不認可不信任?如果真的是幼兒園的問題,那媽媽就要考慮換園。

如果不是幼兒園的問題,或者說你沒有辦法去換園,那就只有多傾聽、多接納和多和老師交流,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適應的節奏。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傾聽自己。

比如說記日記,這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傾聽。

那我們在孩子送園之後可以都記錄下來,記錄下今天孩子怎麼樣了呀?今天的過程是什麼樣子的?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傾聽和整理。

那還可以請別人來傾聽自己,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焦慮對相同經歷的人去傾訴,幫助自己騰空你在的空間,好產生自己的智慧,那麼到了面對孩子的時候。

我們就可以先放下自己的感受來照顧孩子。

那麼另一個特別重要的部分是其實孩子是在等待一個答案——她需要知道我是不是一定要去幼兒園?媽媽到底能不能夠允許我不去?那我們的也確實是應該給孩子一個答案的,如何給?

這樣我們就來到了另一部分,「我信息」的部分。


前面提到了孩子不去幼兒園是我們不能接受的,通常的表達可能會怎麼說?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什麼?「不行啊必須去啊」這是在直接送出一個建議,而且還很強硬的,甚至就是我經常在幼兒園的路上聽到,有媽媽就說「怎麼回事我不是說過了你必須去嗎?你怎麼還這樣啊怎麼還老哭啊?「那這是在直接送出一個拒絕和否定的信息,那這兩種新信息都是無效的溝通方式,我們都需要去避免。

也許孩子會一直害怕覺得媽媽這麼厲害那我不得不去了。

但是能在這樣的溝通模式下孩子對幼兒園一定也是充滿了牴觸的。

我們的親子關係也肯定會受到影響。

那我們就可以看到,剛才在這個無效溝通的時候,每一句話都是用「你」開頭的,「你又來這一套了你」,「你別再說這句話了」,「你不能老想著不去」,這就叫「你句式」。

首先那我們要弄清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孩子出現了我們不能接受的行為,是我們自己遇到了一個問題,我們需要請孩子一起配合來幫助我自己,所以不能用「你句式」來交流,而要用「我」來開頭——我信息,向孩子表達我能自己的需求。

我信息,包括三個部分,一、就是對不可接受行為的一個描述,你不去幼兒園;二是父母的感受,讓我很什麼?


我們可以試著發一個「我信息」。

首先這個行為就是孩子不去,我看到你不想去幼兒園,那麼我們的感受是什麼?讓我很為難是吧,或者是說讓我很著急。

那麼第三個就是這個行為對父母有什麼影響?就是我沒有辦法去上班,或者是我我找不到人來照顧你,所以說我信息的構成了包括三個部分。

行為加感受加影響,這樣的我信息就能明確的告訴。

孩子,父母需要什麼?孩子提的要求他做的事情。

是怎樣影響到了父母。

就這樣的表達中,我們在正視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是一個真實的人,並沒有無原則的縱容。

那麼也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為什麼?你是一個我很尊重的人。

是一個我信任的人,所以我願意這樣認真和正式的向你去表達我自己。

那麼許多父母都說,我不敢再對孩子說,他必須得去幼兒園,這話我說不出來,因為我們可能在告訴孩子,你需要去幼兒園的時候。

孩子的情緒他就必然會上來了,這時候怎麼辦?傾聽。

這是孩子進入問題區了,我信息的後面的一定要跟上一個積極傾聽。

對孩子聽到的反應表示我們的接納和理解,那麼我們傾聽之後。

這個孩子的情緒溫度就可能就降下來了,他可能還是會去提要求,這個時候呀我們就在去發我信息。

然後孩子如果又有情緒了嗎?我們再去傾聽。

這種傾聽和我信息的交替使用叫做換擋,這是屬於比較難的溝通技巧。

我們可以試試,不用做的太複雜,只要發出我信息之後記得傾聽孩子的情緒就可以了。

給一個例子:比如說孩子說那我明天能不去幼兒園嗎?我們說恐怕不能。

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哭了,那我們就趕緊接上一個傾聽,「你不想去幼兒園,你聽到你媽媽讓你去幼兒園你就傷心了」這個孩子就會說,「媽媽,就是啊我這麼傷心,你別讓我去幼兒園了」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說?你說「對不起,明天我還是需要你去幼兒園。

」我們就說那對不起明天媽媽要上班,沒有辦法在家帶你。

這時候孩子可能就又不太高興。

可能會哭也可能會生氣,你怎麼這樣覺得你為自己上班你就讓我上幼兒園啊你這個時候怎麼辦?

傾聽。

事實加感受,然後我信息都是行為加感受加對我的影響就這樣。

慢慢的換擋,就像開手動車一樣,孩子有情緒了我們就傾聽。

孩子提出了要求,我們就發我信息


我信息,其實不僅僅只有像剛才那樣的面質性我信息。

還有一些雙方都不在問題區時候的應用。

比如說周末,我們可以給孩子發一些表白信我信息表達對孩子的情感,「今天媽媽一天都可以陪著你我好高興啊!」或者說接孩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表達自己的孩子的思念「哇媽媽一天不見你了我好想你呀!」還有,在平時一定要在無問題去啊孩子和媽媽都高興的時候。

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說「今天媽媽見到你們幼兒園的那個小朋友啦?哎呀我覺得他好可愛啊!我覺得他和你玩的特別好」,媽媽還可以表達什麼樣的觀點?「我認為小朋友是要去幼兒園大全媽媽每天要上班一樣。

還有另外一種我信息就是肯定性信息。

比如孩子做了一件讓父母特別接受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向孩子表達。

比如說「你今天早上能起床洗漱特別快,節省了我準備的時間。

這樣我上班就不用那麼緊張了,特別的感謝你」,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孩子的情緒並不是用在這裡,比如有的媽媽對孩子發我信息的時候。

說「你今天沒哭表現特別好」,這樣是不合適的,因為孩子的情緒不管哭和不哭都是我們需要接受的,我們不能分別對待。

還有一種我信息就是預防性我信息時父母在某件有可能會發生衝突的事情之前,預先在足夠的時間段告訴孩子,以預防衝突發生。

除了溝通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來預防衝突,其實這是我們平時討論最多的部分,比如那如何給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

讓他更加適應幼兒園的時間表。

比如能帶上什麼樣的玩具能幫助孩子更快樂地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儘快的和同學們發展起感情。

還有如何去跟老師溝通,告訴老師自己孩子的一些習慣。

請老師理解或者幫忙照顧一下等等,這一部分那似乎和溝通沒有關係。

但是這首先,是在避免更多的衝突,以孩子的角度。

來準備我們的生活去降低孩子適園的難度。

其實父母效能訓練裡面的內容實在是非常的豐富,我在這真的只能闡述一間隻言片語,我還是傾向於大家每天去練習,來進行這個實時的傾聽和我信息。

希望就是在之後的兩天裡能夠有兩到三天的追蹤。

我不知道就是我的分享能夠給大家是否真正有幫助,所以我希望,明天我們與孩子的溝通的能有一個理論上的依據,然後如果遇到問題的話那可以隨時來問我。

特別感謝幸福力能量站。

問答環節:

Q 1:請問在眾多的育兒理念中,你認為P.E.T.最大的魅力是什麼?在實踐P.E.T.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又是什麼?

A 1.P.E.T.的最大的魅力就是允許父母將自己還原成一個真實的人,而不僅僅是我們父母的角色而已,我們很多時候都喜歡給自己披上父母的外衣。

不能犯錯誤,但實際上了這些都是適得其反的。

對我們的親子關係並不會有幫助,因為那個不是真實的我們,孩子那只能看到我們表演出來的一個角色而已。

那個也不是孩子想要的,所以P.E.T.真正的最大的魅力,首先就是讓父母做真實的自己。

2. P.E.T.第二個的魅力那是讓孩子做真實的孩子。

因為以前我們總是把對孩子各種投射孩子哭了我也傷心。

孩子生氣了我們會有各種猜測。

那麼積極傾聽的能夠讓不讓孩子不要受我們的影響。

讓他全然的沉浸在他自己的情緒,而且它還能夠有機會。

自己去處理自己的情緒,自己為自己。

遇到的問題找到屬於三歲五歲屬於小小身體里的解決方案。

這個也就是讓孩子成為真正的孩子,讓她真正成為一個獨立於我們之外的人,去成長成為他自己。

這是P.E.T.第二個最有魅力最吸引我的地方。

困難之處:那麼在實踐P.E.T.的過程中的最困難的當然就是放下自己!因為我們在自己的區殼裡,我們每天在受到自己情緒的攪動。

我們有很多很多放不下的觀點和信念.在這些東西的阻礙中的我們可能就看不到真實的孩子。

所以,在實施P.E.T.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一個自我修行的過程。

我們慢慢慢慢的修煉自己,看自己能不能首先把自己的內在清空?摘掉我們看孩子的有色眼鏡能不能去看到一個真實的孩子?能不能不把孩子當成鏡子每天只是看見自己?我們能不能看到孩子獨立於我們之外的那一部分,能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又一個我們。

Q2老師,我想問下我家寶寶在學校被小朋友欺負了不敢告訴老師怎麼辦?我應該怎麼引導他?

A2:首先,欺負這個詞是一個標籤兒。

如果我們認定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的話,那我們肯定是很難放下這件事情。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還原一下事實看一看,如果用攝像機去拍一下那個場景的話。

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就是到底發生了什麼?首先第一步,我們先不要去認定是我的寶寶被別人欺負了。

因為欺負是帶有很強烈的感情色彩的一個詞。

我們可以試著去看一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後,再來說如何去幫助寶寶。

這裡那你用一個詞是「引導」。

其實,孩子需不需要家長引導的,它有它內在的人生哲學,他有他自己的價值觀。

那麼什麼叫孩子自己的價值觀或者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哲學?你們孩子他其實是有智慧的。

它都是有它成長需要的自己走的那一步,他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去認識她的生活。

比如你說,寶寶不敢去告訴老師。

那這裡面的也許我們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就不一樣,可能我們認為,寶寶如果告訴老師那以後就可能就會得到幫助免於受欺負。

但是對於寶寶來說,首先那個小夥伴不一定是在欺負她。

其次,如果那個小夥伴兒對他做出的一些不公平的舉動能夠讓她去繼續順利的和大家在一起玩能夠讓他交到一個朋友。

那麼他是不在意這個不公平。

第二,寶寶不敢告訴老師。

也許他不是不敢而是他選擇不去告訴老師。

因為和老師說話,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寶寶來講,也許在他的眼裡這個老師是很高大的。

這個老師到底是否能夠幫助我?我對老師說話我需要去做些什麼?如果老師不幫助我怎麼辦?如果老師說那個孩子那個孩子以後就不和我做朋友了怎麼辦?孩子心理會有很多很多我們大人不知道的那些小小的邏輯,然後很可愛的那種念頭。

這個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不可以用成年人的邏輯去推論。

所以說我們首先一定要把自己從孩子的世界裡面撤出來,我們把自己拿出來,認清楚哪一部分是我自己的,然後再去分辨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其實有的時候就是無為勝有為,此時無聲勝有聲,所以我們的允許孩子去過他自己的生活。

這就是對他最好的幫助。

Q3:老師,如果孩子回來告訴我們他在幼兒園怕某個小朋友,並且為此害怕上幼兒園,我們應該怎麼做?

A3:孩子主動說的,主動來找我們求助了,那麼我們就可以傾聽,你怕某個小朋友,你不想上幼兒園的因為你害怕它。

這個就是把孩子述說的事實和感受都反饋給他,然後看孩子怎麼說?那他無論說什麼?我們都給他反饋事實和感受,我們就是在傾聽孩子的時候,永遠要記住這個公式事實加感受可能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難。

但是我想請這位媽媽你可不可以在下次孩子向你傾訴的時候?你去試一試,用這個積極傾聽的公式把孩子給反饋回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無條件接納孩子,你做到了嗎?

導讀:我們通常說對孩子要無條件接納,我們在生活中也在盡力去做,但是有時我們也會有疑惑,無條件接納是接受孩子的一切嗎?可是有時孩子的很多行為的確挺難接納的,那我們何去何從呢?在網上看到這篇文章挺不...

是溺愛孩子還是無條件養育,你分得清嗎?

說到對孩子要無條件接納,很多人都會有疑問,難道就不管孩子讓他為所欲為嗎?當然要管,怎麼來管!無條件接納與溺愛的疆界到底在哪裡呢!有一個爸爸問我:「你們總說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接納,那孩子殺人放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