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贏得孩子合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桐陽媽
一位媽媽諮詢的問題:
小孩怎麼說都不聽,最後非得拿衣架,才會馬上聽,怎麼辦?還有,不管做什麼事,基本上每天都得提醒重複的話,比如,每天刷牙,都得提醒一句不要在陽台刷,只要不提醒,他鐵定就在陽台刷,總之,是我們提的任何建議他是堅決不接受,都要被氣瘋了。
怎麼辦?還有,任何時候,只要我一坐在沙發上,他馬上會粘過來,在身上滾來滾去,拉都拉不開,都6歲了,說了很多次也沒用。
桐陽媽回覆:
這位媽媽說了很多次都不管用,為什麼還要說,不想想其它辦法呢,所以,你的行為和孩子是不是一樣的?
拿衣架是不是要打孩子?孩子害怕挨打才聽話。
父母提的任何建議孩子都不接受,考慮過原因嗎?孩子為什麼不接受你的建議呢?
孩子的問題也體現出父母的內在問題。
舉個簡單例子,就像我們大人喜歡玩手機,有人在旁邊一遍遍的提醒你,玩手機對眼睛不好,不要玩手機,怎麼就知道玩。
你心理什麼感受?能控制自己不玩嗎?
解決孩子問題,需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覺察反省親子關係是否良好。
父母的話,孩子不聽,顯然話沒說到孩子心理去。
用強制聽話,只能讓孩子反感,逆反。
6歲的孩子總是粘著媽媽,有可能孩子缺乏安全感。
通過到陽台上刷牙,或者通過其它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
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忽略他,沒有任何連結。
就像夫妻兩個人發生衝突,你怎麼挑起事端,對方就是不搭理,沒反應。
這讓人會處於絕望中。
孩子做一些行為,雖然會引起父母的生氣,甚至父母的責罵,但是至少和孩子是連結的,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孤獨和絕望。
改善親子關係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只有關係好了,孩子才可能會接受你的建議。
2、接納孩子。
從提問來看,媽媽對孩子的行為不接納,以對錯標準要求孩子。
會引起孩子的對抗,恰恰轉移了事情本身。
所以每次都的提醒,每次都在情緒對抗上,形成循環。
有些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或者父母高高在上的樣子,已經阻礙了孩子打開心門。
遇到心煩、憤怒的時候,通常都是忍著不說,這些情緒不會因為忍著就消失了。
他們一直在內心深處壓抑著,尤其一些孩子沒有同伴玩耍,更加感受不到快樂。
如果父母有個接納的心態,情緒平和,孩子內心的委屈得到釋放,孩子也會情緒平和,沒有情緒,孩子才可能注意自己的行為。
孩子在不斷犯錯不斷體驗中成長。
孩子犯錯後,父母能夠以一個接納包容的心態,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進行自我教育,自我修正。
3、養育孩子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贏得孩子合作。
無論我們認為多麼愛孩子,為了孩子好。
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看見孩子本身的存在。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孩子感受到是父母不理解,父母不喜歡,父母的挑剔。
所以養育孩子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需要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和自由、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孩子要在陽台上刷牙,尊重孩子,傾聽一下孩子為什麼要在陽台上刷牙。
用不責怪,不抱怨,不評價,傾聽出背後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模擬一下對話:
媽媽:寶貝今天又在陽台上刷牙了。
孩子:恩。
媽媽:在陽台上刷牙你有什麼感受?
孩子:燈光比較明亮。
媽媽:是啊,燈光亮是刷起來比較乾淨。
孩子:恩。
媽媽:陽台上刷牙和廁所刷牙有什麼不同嗎?
孩子:在陽台上刷牙媽媽就能關心我。
(背後有原因逐漸表達,只是舉例,真實情況可能其它。
)
媽媽:是媽媽平時不夠關心寶貝。
對不去,媽媽忽略了你的感受。
你需要媽媽怎麼做?
這樣順著孩子一步步傾聽,就能打開孩子心門,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我模擬的場景可能不是真實的場景。
可能還有很多表達的內容。
6歲的男孩總是這樣粘媽媽,有些缺愛和安全感。
要通過表面的事件,聽出深層的表達信息,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4、就事論事,多尋求方法。
比如,每天刷牙的時間到了給孩子一個選擇權。
你是在陽台上刷牙還是在廁所刷牙。
這樣孩子感受到尊重自由。
在陽台上刷牙,你會撒水嗎,撒了刷牙水你記得要擦乾淨。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有一次在廁所刷牙,鼓勵表揚孩子,這周有一次主動去廁所刷牙,沒讓媽媽提醒。
媽媽為你的進步感到高興。
或者,刷牙後,鼓勵孩子刷的很乾凈。
這些都是給孩子傳遞愛的方式,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逐漸的孩子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能夠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可能懷疑這樣做真的有效果嗎?想想我們在單位,領導交代一份工作,對我們呼來喝去的,命令快點完成,我們願意干。
還是領導能夠理解不容易,心平氣和的說話,我們幹的更加順心呢。
比如,我們先允許孩子在陽台刷牙,然後讓孩子出解決方案,下次在什麼地方刷牙,如果做不到,該怎麼辦?把問題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出方案。
孩子天生是積極向上的,有自尊自愛的,相信孩子對自己的承諾超過大人。
無論親子關係,還是接納,還是傾聽,還是方法,這一切的順利進行,需要情緒平和,心靜才能出智慧。
管理情緒,不發火才是一切關係的基礎。
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天天沉浸在和孩子對抗中,到處尋求方法,不如行動一次,體驗一下父母的改變,帶給孩子愛的流動,讓孩子真實的感受到父母滿滿地愛,才是良好關係的基礎。
桐陽媽簡介:有兩個可愛的女兒。
致力於簡單育兒,看見婚姻問題。
2005開始研究心理學和親子教育,擅長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若需要加入免費學習群,請加微信號:tongyang20102014。
文章均屬於桐陽媽原創,歡迎轉載。
微信公眾號:tongyangma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