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孩子影院吵鬧遭掌摑背後的教育缺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年初二這天,本是合家歡的日子。

但淄博的穆女士和她的九歲兒子卻並不開心,原來他們在影院看電影時遭到了陌生人的掌摑。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筆者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了解。

根據對影院工作人員的採訪,了解到原來是穆女士的兒子在影院過於吵鬧,在旁人再三提醒無效後,才憤而打人。

事後,穆女士表示一定要為孩子討回公道,希望打人者自己站出來承認錯誤。

同時穆女士覺得,孩子並沒有很大聲的說話,而且周圍也有其他孩子說話了,這樣被打非常過分。

事件報導之後,網友紛紛熱議。

有人認為打人者不對,畢竟只是個孩子,掌摑太過分了;也有人覺得,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沒有公共道德和社會責任,就應該被管教。

其實,這一事件從側面反映了國內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

在大多數普通家庭中,家中的家務活基本上全部由父母包干,根本不讓孩子動手做任何事,孩子在生活中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幾乎都由父母來承擔。

導致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做家務,不會替父母分擔著想,自私自利,毫無承擔意識,自然也缺乏責任意識。

穆女士事後推卸責任和九歲兒子公共場合吵鬧的行為,都是一種極度缺乏責任意識的表現。

也許還有不少家長抱著和穆女士同樣的想法:孩子還小,犯點錯應該被包容。

但是,家長朋友們你們要知道,三歲看老這一俗語不是無根之木,這是人類文明積澱下來的結果。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很大程度都取決於孩子幼時所接受的教育,如果在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刻不注意管教培育,那麼以後就更難扭轉孩子的性格。

一個缺乏責任意識的孩子,對待家庭冷漠,對家人不關心,甚至自私自利,影響家庭和睦。

一個缺乏責任意識的孩子,認識不到作為一個學生應該承擔的義務,總是想方設法地去偷懶,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遇事只會推脫、逃避。

一個缺乏責任意識的孩子,不懂得儘自己的社會責任,只會一味的索取依賴,根本無法在這個責任義務分明的社會生存。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樣從小培育孩子的責任意識呢?咔拉寶寶的隱藏在生活中的教育這一理念,相信可以給家長們帶來極大的啟發。

1.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論做的好不好,家長只要讓孩子在做的過程學會去承擔就足夠了;只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孩子才會意識到哪些才是他應該做的,是他的責任,而不是依賴別人。

2.家長要干預但不過多要求孩子的學習,定期布置給孩子相應的生活任務,提高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覺得能在家裡、學校里、社會中有自己的作為和貢獻,增強孩子的自信自尊意識,正確的引導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3.另外,父母要樹立好的榜樣,在孩子面前說到做到,這是對孩子的榜樣,也是父母對自己負責任的體現。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同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體現,孩子幼時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形成以及未來的成長道路都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望廣大家長朋友們,不要掉以輕心,牢牢把握住隱藏在生活中的教育,用生活教育孩子,讓孩子能真正的成「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熊孩子」遇到了「另一個長大的熊孩子」

最近「大學生踹4歲女童」的事件被送上熱搜一四歲的熊孩子在餐廳里追跑尖叫,一個暴躁的女大學生就踹了一腳,然後孩子媽媽和踹人者就撕打起來。大家的意見無非兩種,一種說,該打!沒家教的孩子就得被社會教育...

家長注意!管住孩子,別讓他成為「熊孩子」!

這些孩子往往做出一些極壞的舉動,卻又讓我們哭笑不得,因為我們覺得畢竟是孩子,可這樣的意識卻成了熊孩子父母的擋箭牌「畢竟是孩子,你幹嘛和孩子計較。」熊孩子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惡劣行為,

父母不會教孩子,記住做到這4點讓你的孩子受益

說起教育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老師,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才是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在家庭里,孩子受到家長的生活習慣以及各種生活的方式,會在無形的薰陶之中和家長做著相似的事情,因此,家長的行為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