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知道嗎?你百用不厭的這些教育方法,其實深深地傷害了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我們口袋育兒(微信:koudaiyuer)正文開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國慶長假期間見到的幾個場景:

故事A

我陪一寶在玩沙子,突然聽到一陣刺耳的哭聲。

順著聲音看過去,一個小女孩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哭得鼻涕眼淚一大把,媽媽揪著她耳朵:「回不回?你到底回不回?」,小女孩從地上爬起跑開:「我就不回,我就要玩沙子」,媽媽撿起一根樹枝,「啪」地一聲抽在腿上:「叫你不聽話,叫你不聽話」,一把拽起小女孩,往家裡去了。

故事B

遊樂場裡,男孩咬了女孩一口,男孩的爸爸衝過來,一巴掌拍在男孩屁股上:「說過多少次了!不許咬人」,男孩嚇得哇哇大哭,爸爸繼續訓斥:「還咬不咬?打得不疼記不住是吧?」看到圍觀的人太多,爸爸一臉尷尬:「教過很多次了,總是不長記性,不打不行啊」。

繼而又對著孩子吼道:「不許哭!做錯了事還好意思哭!」

我看得心驚膽戰脊背發涼,這哪裡是教育孩子?分明是羞辱!

1 |被暴力餵養的孩子很可憐!

暴力的行為往往伴隨著惡毒的話語,打擊的是孩子最脆弱的自尊。

遭受打罵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認可,不被接納,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缺乏安全感,極度不安、焦慮,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將迎接下一次暴擊。

打罵時即使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但內心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如何修正,為了避免遭受打罵,他只會把犯錯的行為變得更為隱蔽,打罵收穫的是「不誠實的孩子」,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青春期就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管束。

被暴力餵養的孩子,自尊感低下,不是變得自卑懦弱,就是暴力衝動。

而更可怕的是,打罵中長大的孩子,極有可能習得這種溝通方式,因為他不知道正確的溝通範本。

所以,她/他長大後對伴侶、對孩子很有可能沿襲這種暴力模式。

如果我們去研究打罵孩子的父母他們小時候和父母的相處情況,會有很有趣的發現。

我家熊孩子一寶在玩噴泉,褲子鞋子都濕透了,我笑嘻嘻地告訴他:「噴泉是不可以玩的哦,你看那邊的管理員叔叔馬上要過來了」,一寶看了一眼穿制服的管理員,停止了玩水。

暴力教不好孩子,溫柔而堅定的父母,通過充滿尊重、傾聽、呵護、信任的【非暴力溝通】,更有可能收穫一個懂事的孩子。

2 |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明確規則

最重要的不是事後告訴孩子哪裡不對,而是事前告訴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讓孩子知道每件事情的界限在哪裡,如果違反規定會有怎樣的後果。

對事情有預判,規避掉可能出現的不當行為,後續寶寶一旦違反規定或者舉止不當,媽媽們的制止就不是居高臨下的指責,而是對相互達成規定的遵守。

核心是【事前明確界限】,而不是【事後馬後炮甚至指責】

每個孩子都喜歡塗鴉,媽媽們在開始塗鴉前就要和孩子溝通好規則,比如只能在畫板上進行,或者只能在某一面特定的牆上進行,同時制定好違反這些規定會承受的後果(比如停止畫畫、靜坐一分鐘等),而所有的規則和後果是可以和寶寶商量的。

我家客廳有一面塗鴉牆,但其它地方是不可以塗鴉的

有的寶媽可能要問,如果是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怎麼和他商量規則呢?用後果告訴他。

玩沙的時候孩子吃沙,寶媽不用生氣去呵斥或者指責,而是每次一吃沙就抱走寶寶,同時告訴寶寶「沙子不可以吃」,幾次下來寶寶就會知道一吃沙子就不能玩,他就不會再吃沙。

3歲內孩子習得規則的最好方式是【承受後果】,不好的行為一定有不愉悅的後果,但後果不是懲罰,比如【不好好吃飯就取消出去玩或者挨打】是懲罰,但【不吃飯會餓肚子】是後果,後果是某件行為直接導致的客觀結果,不摻雜處理人的情緒狀況,處理後果時不生氣不呵斥不說教。

懲罰很難改正錯誤行為,因為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但承受後果的同時,父母的關心和呵護一點都沒變少,小時候能學會承受後果的孩子,長大後更會客觀權衡利弊,能更理智地做出決定。

3|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溫柔而堅定地守護規則

這是最難的一點。

對規則的守護最容易讓新手父母們情緒失控。

因為孩子會用哭鬧、撒潑耍賴不斷挑戰父母的底線,如果你第一次底線失守,那麼恭喜你,在孩子眼裡,你是個沒底線的人,他會不斷地觸犯底線,你們的所有規定都將失去約束力。

比如和孩子商量好,一次只能看3集《PEPPA PIG》,第一次結束後,寶寶可能會不樂意,會哭會鬧,爸爸媽媽千萬不要生氣,畢竟要我們停止刷手機都是一件極度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孩子!

這時,不管孩子如何吵鬧,溫柔地抱著寶寶,告訴他:」我們商量好的,一次只能看3集, 我知道你還很想看,但請你說話算話 。

「不需要說教,守護好你們的規定就好,可能第一次鬧得很兇,第二次第三次會慢慢減輕哭鬧,最後會接受你們的約定。

我家寶寶34個月時超級愛打人,當時我們制定的規則就是如果打人,停止遊戲一分鐘。

每次抱他走出遊樂場,就嚎啕大哭,但我都是溫柔而堅定的告訴他:「親愛的,我們說好的,打人了就要出來坐一分鐘」,四次下來,就治好了他打人的習慣。

我們去爬山,景點入口處游泳池,一寶非要玩水,和爸爸商量玩20分鐘就停止,時間到了後極度不情願,我和先生抱他上岸後嚎啕大哭,擁抱著安撫了不到1分鐘,就乖乖上岸跟我們去爬山了。

第一次守護規則是最難的,但只要有了第一次,孩子就會知道規則的重要,後面的任何規定都好執行。

久而久之,一個懂得遵守規則的習慣就養成了。

不得不吐槽的是,中國式的家庭里,尤其是老人帶孩子的家庭,很難有規則的概念,因為老人最見不得孩子哭鬧,一哭什麼要求都滿足,久而久之一點威信都沒有。

而與之對應的是,捨不得孩子哭,又捨得打罵孩子,真是矛盾啊。

4|溫柔的核心,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行為有好壞,情緒無優劣。

溫柔的媽媽,無論什麼時候,都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她們看得見寶寶的傷心、難過、委屈、沮喪、生氣、憤怒,容忍寶寶的哭泣,允許她/他釋放情緒。

不管孩子行為多麼不妥,不管寶寶哭得多凶,都不會呵斥、指責或者漠視孩子,她們教孩子遵守規則的時候,不管孩子多麼無理取鬧不肯接受,都會抱著她/他,輕輕地告訴她/他:「我知道寶寶很傷心,但是規則必須要遵守。

」她們既會溫柔地安撫孩子,也會對說好的規則捍衛到底。

如果一旦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她們會安靜地走開冷靜後再回來處理。

離開的同時會告訴孩子:「媽媽需要冷靜下,等會再和你說話」,讓孩子知道她的離開並不是不要他/不愛他了。

最重要的,無論什麼時候她們都不會說:「媽媽不要你了」。

一寶在「鞦韆」一般的橋上跳來跳去,爸爸指著「禁止搖晃」的告示牌告訴他,這種行為是禁止的,一寶非常生氣,各種撒潑打滾,爸爸在溫柔地安撫他。

做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媽媽吧,寵愛但不溺愛,嚴格但不專制,既有威信又讓孩子信任。

你的孩子,會在愛中學會遵守規則,成長為懂事的孩子。

一個接受了足夠愛的滋養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好地愛別人,一個會愛人的人,才能活出幸福的樣子。

作者推薦: 處女座也不得不愛:可保持恆定溫度的多功能時尚媽咪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再生氣,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也不能打

1、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也因此,打罵對孩子來說不但起不到警示作用,還有可能由於下手過重對孩子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影響。但孩子6歲以後,就...

孩子愛打人的3大應對方法 父母都應該看一下

終於開學了,許多爸爸媽媽都在默默歡呼:終於可以把孩子送回學校(鬆口氣)了。可鬆口氣的念頭還沒從腦子裡過完,就又開始擔心起來。學校集體生活,人人都是家裡的寶貝,擔心自己孩子會不會受欺負的同時,也難...

一言不合就打人?家有「熊孩子」怎麼辦可好?

訂閱「超級育兒師」,貼身育兒管家編者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聽話的「天使」寶寶變得暴力起來——一言不合就打起人來,這可怎麼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期的「小問題大麻煩」曾和爸爸媽媽們聊過,如...

育兒終於不靠揍了,溝通還在靠吼?

昨天有位媽媽問我:我看了無數的育兒書,學了好多的育兒方法,可是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打罵孩子,後悔內疚自責,發誓改過自新,下一次忍無可忍又出手。打,自責,立誓,再打,再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