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時,除了大吼大叫的打罵,還能做點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注微信「大白媽媽訂閱號」(ID:dbmmdyh),更多精彩文章搶鮮看,更有福利享不停。

而線上問診功能,也能讓你第一時間找到高端私立醫生、三甲醫院醫院,諮詢任何關於養育的問題。

昨天有位媽媽問我:」我看了無數的育兒書,學了好多的育兒方法,可是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

自己過後也很後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天因為寶寶把書撕壞了,又双叒叕打了一氣......「

打罵孩子,後悔內疚自責,發誓改過自新,下一次忍無可忍又出手。

打,自責,立誓,再打,再內疚......真是個死循環!打罵孩子似乎成了戒不掉的毒癮,明知道不好,還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今天,很多國家已經把打孩子甚至斥責孩子界定為違法,甚至一些國家父母對孩子的語言和肢體暴力都可以被舉報而有牢獄之災,可是我們中國家庭還在討論要不要打孩子。

作為三個孩子的媽(老媽子的既視感=.=)家裡每天都會上演「黃河大合唱」一般的哭聲大戲。

最初一段日子,3個2歲以內的寶寶讓人抓狂崩潰甚至懷疑人生。

大寶正處於第一叛逆期,獨立戰爭加二胎混戰也是讓我哭笑不得。

有時候也會想,簡單粗暴,媽媽即王法,是不是一頓爆揍真的會讓媽媽們輕鬆?所幸,我目前尚未動過打孩子的念頭,偶爾崩潰到極限也只是把孩子們隔離開或者大聲說話讓混亂中的娃娃們聽到我的吶喊。

目前來看,三個孩子還算一派姐弟和諧有愛的樣子,也算對得起老媽子天天絞盡腦汁宮心計來和這幫小屁孩鬥智鬥勇了。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里,一直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那就是,孩子屬於父母的私有財產。

所以父母可以居高臨下,以權威的強勢身份出現,隨意的去管教和支配孩子,說一不二。

好一些的家長會說「我是為你好」,另外一些家長則說「你得聽我的」。

中國式家庭教育,溝通基本靠吼,育兒基本靠揍。

這種中國特色,其實無視了其實孩子也與成人一樣,是一個獨立平等的個體的事實。

把孩子作為一個"人"來尊重,而不是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孩子真的不乖嗎?

P.E.T.親子溝通戈登模式的創建者托馬斯﹒戈登博士說,"不乖"是父母的語言,與父母看待子女的傳統方式密切相關。

當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期待相違背時,父母就會說孩子不乖。

每次總會聽到這樣的抱怨

我家孩子倔脾氣

我家孩子特別叛逆

我家孩子愛唱反調

我家孩子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鬧

總之,我家孩子特別不聽話

一點兒都不乖!

乖孩子有兩種,一種是壓抑自己真實想法,為了取悅和迎合家長表現出來的順從、聽話。

另一種是因為從小得到了足夠的愛和滿足,不需要通過叛逆和對抗來實現自己的意志。

這兩種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1、不乖,是在表達一種需求

生物的生存本能都是趨利避害的。

孩子和成人一樣,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們也會努力不斷地做一些事情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都掛在臉上,嬰兒期的哭鬧是最顯著的餓了、睏了、拉了尿了這些基本生理需求。

比如,孩子喜歡翻箱倒櫃,"搞破壞",並不是故意想挑戰家長,而是他覺得好玩,體驗新鮮事物滿足了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想像一下劉姥姥進大觀園尚且覺得新鮮,我們第一次出門旅行那種興奮勁兒和孩子第一次"折騰"的好奇心不是異曲同工嗎?

2、對待孩子和成人的雙重標準

同樣的行為,放在大人身上我們會一笑而過,在孩子身上就會被貼上"不乖""不聽話"的標籤。

  • 如果大人挑食,我們會做他愛吃的;

    如果孩子挑食,我們則會威逼利誘,努力未果就是一頓說教…

  • 如果大人不喜歡穿這件衣服,我們會換一件;

    如果孩子挑挑揀揀,我們就會強迫他接納,努力未果又是一場批評…

  • 如果大人和我們想法不一,我們只是呵呵一笑,並不在意;

    如果孩子和我們意見相左,我們會不由自主的開啟聖人模式進行說教批評…

我們從不會說這個大人"不乖",卻會說孩子"不聽話"。

因為我們總覺得孩子是個"小人兒",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但尚未成熟的人。

3、孩子的行為,都是一種表達

孩子所有行為都是合理的,沒有那麼多的行為偏差。

孩子的言行都是在真實的表達自己的需求,當語言能力不足夠表達清楚自己的時候,哭泣、抗拒、叛逆就會成為一種延伸的表達。

如果採用這一種觀點,孩子一整天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即便你的孩子在尖叫、在打滾、在暴力,甚至他對你說"我不愛你"、"我恨你",你也要先思考他想表達的是哪種需求?他需要我在哪些方面引導他?

小寶寶語言能力不夠成熟,所以使用哭鬧和抗拒來交流的頻率會更頻繁。

即便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雙重壓力下也會展現去叛逆等非語言溝通形式。

比如和父母唱反調、網癮、早戀、打架甚至離家出走。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主觀的覺得這些是行為偏差,而忘記這些是一種表達,是孩子在向父母呼喚理解和引導。

4、和孩子建立連接

我們需要"聽到"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建立連接,而不是阻止孩子的表達,更不是逼迫孩子順從乖巧。

我們習慣於把自我凌駕在孩子之上,因為我們是"權威",我們也需要孩子的順從和聽話來滿足我們被尊重的需求,所以會習慣性的把孩子的行為偏差認為是需要立刻"修正"的"問題"。

急於Fix it。

更多的陪伴,足夠的接納才能了解孩子的"語言"。

孩子哭鬧的萬能對策就是來一個大大的擁抱,即便什麼都不說只是陪伴他也能感受到父母穩定的愛和無條件的支持。

尤其小寶寶,當需求得不到滿足、表達沒有被回應、能力不夠實現自己的想法……甚至很多不明原因的迷之哭點都會引發各種"不服管教"。

如果急於阻止孩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越來越難過甚至抗拒,即便暫時順從,也會在別的時候發作。

「寶寶你難過嗎?」「寶寶媽媽陪著你」「寶寶你需要媽媽幫你做些什麼...」這樣的表達,才能讓孩子不糾結在拒絕和限制之中,真實的向父母袒露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只有無條件的接納和理解,才能給孩子足夠的支持。

打孩子真的有效嗎?

很多家長講到打孩子的經歷,無非是亂扔東西、不好好完成作業、說謊話、挑食… 仔細想想,這些事情真的必須通過打孩子來得到"修正"嘛?

打孩子之所以被很多家長覺得有效,是因為這是將疼痛與某些行為建立了連接。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被打,之後他就會將寫作業和疼痛建立條件反射。

或許對一些孩子來講是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將每個人的求知慾好奇心與痛苦建立連接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更多的案例中,孩子的負面行為反而愈演愈烈。

"越打越皮"的惡性循環就像一個魔咒。

生物都是趨利避害的,這是我們的本能,如果孩子不喜歡寫作業,是對課程沒興趣?是對老師有情緒?是功課太難?還是有別的原因?如果我們永遠只關注現象而不探究孩子行為的原因盲目去打孩子,只會讓這種消極的條件反射被強化。

當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行為所產生的自然後果後,吸取這方面的經驗,以後不再犯,就是自然懲罰。

人為懲罰是指,父母明確地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並對他進行嚴厲懲罰。

自然懲罰,是我們學習經驗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儘管我們嘴上告訴孩子和別人好好溝通,但我們的行為就在告訴孩子溝通問題的終極方案就是一頓暴揍。

經常在身邊看到的例子,一個小朋友推了一下另一個小朋友,家長瞬間把他"請"到一邊,一頓暴揍,嘴裡通常不忘說"讓你打小朋友"!這樣的畫面讓我們不由得覺得言傳身教是多麼可怕的力量。

如果家長打了孩子,通常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預期與孩子的表現不一致,如果我們因此而體罰孩子讓他妥協從而達到一致,就是在告訴孩子"當你和別人有分歧的時候可以用暴力來解決"。

因為家長向孩子示範了暴力是如何讓自己妥協的,所以孩子自然的習得了打人是可以的,尤其是打自己愛的人是值得被理解和容忍的。

或者孩子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一個習慣別人暴力和虐待的人。

有很多長期家暴受害者,往往有一個暴力的父親,她們已經被打到千瘡百孔還是選擇原諒和接納、甚至縱容和默許自己伴侶的暴力行為。

我們今天打了孩子,明天孩子也會將暴力的雙手伸向身邊的人,甚至愛人和孩子,抑或是習慣了被別人打罵。

施暴者和受暴者,都是棍棒教育之下的產物。

孩子不該是父母情緒的奴隸

我們打孩子的時刻,往往都是我們自己情緒崩潰的時候。

或許我們白天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如意,或許我們剛剛和愛人吵了一架,再或許我們一夜無眠因為很多事情而憂心… 孩子的某些行為瞬間成了壓倒我們理智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我們失控的導火線。

有一位全職媽媽曾經分享,因為和婆婆有矛盾比較煩心,孩子剛好哭鬧著要吃零食,她便忍不住打了孩子,事後她也承認她將婆媳之間的負面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非常懊悔拿孩子撒氣。

孩子是多麼容易成為家長情緒的奴隸。

這種情緒綁架對於孩子來說只會破壞他對父母或者撫養人的信任感與依賴感,因為父母的不穩定的情緒狀態也暗示給孩子他得到的愛是不穩定的。

請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情緒的奴隸,也不要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

打孩子,起到的效果只能是讓孩子恐懼權威。

而家庭是講愛的地方。

如果用愛去溝通,他會努力尊重和理解父母,如果用恐懼去壓迫,他只會屈從於暴力和權威。

以後也容易被外界的標準所左右。

我們希望孩子尊重我們,而不是畏懼。

我們希望孩子自尊自愛,而不是將自己的世界觀建立在第三方的價值體系中。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行為方式和性格養成的根基,父母是樹根,孩子是果實。

樹根有問題,如何結出豐碩的果實?從一個嗷嗷待哺天真無邪的小嬰兒,到長大成人,孩子就是原生家庭的縮影,這些偏差顯然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息息相關,打孩子其實也是顯示了我們對自己的不滿。

因為孩子身上出現的偏差,恰恰是我們的缺點,或者是因為我們養育不當導致的結果。

童年時代的悲慘經歷很可能成為孩子一生的陰影,自閉、焦慮、自卑,甚至很多長期家暴環境下成長孩子日後可能會發展出嚴重的攻擊性行為或是反社會人格。

很多人之所以經常陷入自卑和自我否定就是因為家長的暴力行為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值得愛的。

因為從來沒有被人溫柔相待,所以不曾學會如何溫柔待人。

不打不罵,如何和熊孩子溝通?

NO.1 解讀「嬰語」,傾聽孩子的表達

每一個媽媽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察孩子的需求。

無論我們的情緒如何煩躁,無論孩子的行為多麼誇張,無論我們心裡有多少責備和抱怨,都用平和去拂去焦慮。

要知道寶寶的叛逆,既是成長的表現,也是渴求引導和幫助的呼喚。

及時捕捉孩子發出的信號,比如是否是生理上的不適,渴了餓了睏了?是否是因為遭到媽媽拒絕非常沮喪?會不會沒有拿到自己喜歡的零食很著急?當我們看到孩子真實需求的那一瞬間,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NO.2 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需要幫助寶寶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允許孩子的依賴和自我,耐心陪伴引導。

同時利用規律的作息、穩定的環境和明確的規則來幫助孩子。

當孩子自己適應好了,或者探索累了,自然會不那麼反抗。

父母更像是一個4S店,需要保養加油休息,隨時我們都在原地歡迎你。

NO.3 擁抱孩子的情緒,充分共情

面對孩子不定時爆發的情緒宣洩,父母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比如哭鬧、打人、咬人、打滾、撞頭等等,更應該關注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感受。

究竟寶寶為什麼會如此難過或者憤怒?

是什麼引發了孩子這樣的感受?

是事情不順利引發的挫折感?

還是父母沒有及時回應引起的焦慮感?

是需求被拒絕的對抗?

還是能力與預期不一致產生的煩躁?

安靜的陪伴孩子,輕撫後背、擁抱孩子、親吻孩子都是表達父母接納他的感受的很好的方式。

如果只是一味地阻止孩子和責罵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拒絕,他會覺得自己這樣感受是錯誤的。

當她被看到、被聽到、被允許的那一刻,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回落,破壞性的對抗性的行為也會慢慢停止。

有些媽媽說,當她們開始擁抱孩子,一開始孩子是掙扎的拒絕的,慢慢的即便媽媽什麼都不說,孩子便慢慢停止了哭泣。

(再次敲黑板:擁抱,擁抱,擁抱!)

NO.4 放下自己的控制和對抗

孩子的情緒也會引發父母的強烈對抗和情緒綁架。

因為我們感受到被脅迫被控制,「孩子與我作對」、「孩子居然反抗我」這樣的心態其實就是媽媽們感受到了被控制。

反過來讓我們急於去壓迫控制局面,以顯示自己的權威。

比如,孩子過一會兒情緒好了,他需要安撫和擁抱,而我們不肯安撫還美名其曰堅持原則,其實是變相在懲罰孩子。

我們反而成為了一個叛逆期的孩子。

NO.5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 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比如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耍,孩子被推了一下,很傷心。

這個時候媽媽可有說「寶寶,我看到XX推了你,你很不舒服,對嗎?」客觀的描述問題,會幫助孩子去面對和理解事情的發生。

之後再去安撫孩子,他感受到的是媽媽認同我現在的情緒狀態。

提示:

遇到寶寶忘記我們約定規則的時候,可以提醒寶寶,「每天吃一個糖,今天的吃過了哦,明天我們再來一個」。

孩子有時候也會幫助我們維護這個規則。

  • 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比起嘮叨,簡單明確的和孩子說「吃飯咯」「數10下我們就出門啦」,在這一點上和激勵老公做家務一個道理,語言明確,指令清晰,這樣孩子才能更明白我們的意思。

  • 說出你的感受:

很有效的方式,比如「寶寶,媽媽看到你的玩具撒了一地,我喜歡乾乾靜靜的地板。

你能幫媽媽一起把它們送回家嗎?」

  • 寫便條:

可以在門上貼「隨手關門」,或者在繪本架旁貼上「請放回原處」,很多寶寶即便看不懂也會要求家長將便條上的內容講給他們聽。

這樣也可以很好的和孩子表達我們的期待和要求。

還有一些媽媽製作「情緒溫度計」的圖表,告訴孩子「媽媽生氣到這裡了哦」孩子也會很開心的理解媽媽的情緒狀態。

有的家長會說,遇到孩子做的事情真的很出格,難道也接納和理解嗎?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其實,我們可以去限制孩子的不合理、不安全、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比如看到兄弟相爭,弟弟搶了哥哥玩具,哥哥打了弟弟,我們可以和哥哥說「我看得出來你很生弟弟的氣,用嘴巴告訴他你怎麼做,而不是用拳頭。

無論何時,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都應該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其實,沒有不乖的孩子,也沒有那麼多的行為偏差,只有沒被傾聽的需求,只有沒被回應的呼喚。

當你放下對孩子的"權威",當你放棄對孩子的"修正",當你不再認為孩子是"問題",當你不再站在完美主義的制高點去要求和說教…你會發現你收穫的是一份更親密的親子關係和一個更可愛的孩子。

更何況,教育的歸宿本來就不是為了培養順從和乖巧,讓我們的孩子心有所往、幸福生長!

碎碎念:打孩子,就是在昭示我們的無能。

我們無法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用暴力讓孩子畏懼,似乎是在維護我們的地位,卻也說明了我們內心的無助。

靠肢體上的優勢來讓孩子妥協,這樣的征服是不是真的能帶來成就感?

我們總說"爸爸媽媽會無條件的愛你"但是我們的雙手卻在不停的拒絕和否定孩子。

對孩子的愛是需要建立在理解、接納、認同的基礎上。

不管是語言還是行為上的暴力都是在將孩子推向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地方。

或許我們努力一生都無法成為孩子理想中的父母,但是至少,我們在愛好好他們的路上永不止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育兒早就不靠揍了,溝通還在靠吼?

我看了無數的育兒書,學了好多的育兒方法,可是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自己過後也很後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天因為寶寶把書撕壞了,明天因為寶寶把牆壁畫髒了,又双叒叕打了一氣.........

孩子越哄越哭,原因竟然這麼簡單

凱叔說kaishushuo在很多父母眼裡,哭是孩子膽小、軟弱的表現,甚至還有可能是孩子的要挾。然而,哭只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孩子認識和掌控自己的情緒需要一個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和體驗。如果...

你和孩子還在溝通基本靠吼,成敗只能靠打嗎?

同同媽媽又洋洋得意的告訴我:「我那個小霸王今天又弄砸了,我居然沒打沒吼他就把他搞定了哦✌️」端地想起了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自己過後也很後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天因為寶寶把書撕壞...

育兒終於不靠揍了,溝通還在靠吼?

昨天有位媽媽前來諮詢,問我們:「我看了無數育兒書,學了好多育兒方法,可是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自己過後也很後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天因為孩子把書撕壞了,我又打了他....我要怎麼...

育兒終於不靠揍了,溝通還在靠吼?

昨天有位媽媽問我:我看了無數的育兒書,學了好多的育兒方法,可是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打罵孩子,後悔內疚自責,發誓改過自新,下一次忍無可忍又出手。打,自責,立誓,再打,再內疚.........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孩子哭鬧不聽話?四步教你搞定寶寶的小情緒

情緒,既是人的主觀感受,也是客觀生理反應,它具有目的性,是表現某些行為的傾向。哪怕是很小的寶寶,也是情緒的個體,他們會根據不同狀況,表現出高興、憤怒、恐懼、痛苦等情緒。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

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忽視了這一步

有一句老話說: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很多家長也常常感嘆,平時看著是可愛的小天使,一發起脾氣來就變成了小惡魔,大喊大叫、哭鬧、撒潑打滾,管都管不住。其實,孩子發脾氣並非全是壞事,比起害怕...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不打不罵,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那?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里,一直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孩子屬於父母的私有財產,所以父母可以居高臨下,說一不二。從而隨意支配和管教孩子。中國式家庭教育,溝通基本靠吼,育兒基本靠揍。

孩子性格的成長,是一個大難題

我本人也是跟孩子打交道的,我工作的幾年裡,接觸各種各樣的孩子(幾個月到13歲),有些孩子確實從幾個月開始,我是看著長大的,他門的每一次變化都歷歷在目。從剛出生是爸爸媽媽們的寶,2.3歲時讓父母生...

孩子總哭鬧?有「一半」都是你的錯!

前幾天,有個家長,在壹壹的交流群里抱怨,說孩子總是愛哭,怎麼勸也沒用。該怎麼辦?聊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來有一次送大兒子去幼兒園。進門的時候,一個爸爸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個爸爸懷裡抱著弟弟,要去送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