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打越不聽話怎麼辦?」「你最好先別打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做父母的怨孩子不爭氣,殊不知孩子「爭氣」的念頭從小就被打掉了。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辛上邪(加拿大)

一個文學博士眼中的加拿大與中國

全文3405字,讀完大約4分鐘

讀者問,「孩子越打越不聽話,應該怎麼辦?」我說:「請你最好先別打孩子。

」 她回覆說,「不打就慣著他嗎?」我說,打孩子和縱容嬌慣孩子是兩極,中間有很多方式可以選擇,不是二選一。

她問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我說:「打孩子傷孩子自尊。

巴掌落下去,

打掉的是孩子的自尊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對待被打這幾件事,不外乎兩種反應:被動挨打或者反抗。

挨打對人的負面影響很大,除了肢體的疼痛,心情是羞憤、害怕、恐懼、憎惡。

關於這一點,任何一位成年人應該都不難理解。

當有人打你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敢於還手的孩子不多,能跑開的就算不錯了,更多的反抗方式是在其他地方「報復」,或者就是消極抵抗。

一個親戚的小孩偷家裡的錢,父母越打,孩子偷錢的款額越升級,而且動機在改變。

剛開始是因為要買畫片,後來要買的東西種類增多,簡直成了為了偷錢而偷錢,最厲害的一次是投了家裡三千多元,請全班男生去大吃一頓。

更奇葩的是,家裡居然不知道,是學校打了電話通知,父母才發現錢少了。

學校也很負責,了解情況後,請了心理輔導老師和孩子談話。

談了幾次後,孩子才逐漸承認,第一次是無心,沒意識到那是偷錢,只是想去買畫片,父母沒在家,他就想自己找錢。

孩子對款額沒有太大的概念,看到家裡一疊百元鈔票,隨手抽了一張。

因為父母花錢很隨意,他也沒覺得是個大事兒,晚上也沒和父母說。

睡覺脫衣服時,兜里的零錢掉出來,父母發現了。

趕上父母剛吵完架,不聽他解釋,就對他一頓打。

孩子從來沒受過這麼大的委屈,越想越生氣,過幾天又拿了第二次錢,跟著又挨了打。

由此惡性循環。

這個孩子為什麼會以偷錢來對抗父母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不懂得「偷竊」是恥辱,只是覺得父母不喜歡、所以他要做。

向善心是人的本能,是天性。

但前提是要懂得什麼是善。

當父母為了孩子「偷錢」不分青紅皂白去打孩子時,孩子並不一定能意識到偷竊之惡、之恥。

心理輔導老師和孩子談話後,孩子才意識到他的行為的不良,對未來發展不利。

單純的消極抵抗、讓局面惡化只是短期的影響,長期的壞影響是孩子的自尊心變弱。

家長打孩子時,一定會伴隨著謾罵。

怒時口不擇言,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聽到了,不僅身體會痛,心也會痛。

被打罵慣了的孩子的心理往往是「我就是這樣笨」、「我被打是活該」、「反正我怎樣做,都會挨打挨罵」,他們會喪失努力的動力。

這樣的現象在孩子中非常普遍。

所謂「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雖然有些過度,但也很能說明問題。

最讓家長不願意見到的是,當孩子習慣了被罵、被打後,他們對於其他人的辱罵、責打也會被動接受。

哪個家長希望看到孩子被其他人欺負、逆來順受呢?當孩子長大後,面對不公平、屈辱不懂得抗爭時,當他們在逆境時不願意努力時,做父母的怨孩子不爭氣,殊不知孩子「爭氣」的念頭從小就被打掉了。

那些打孩子的理由根本不成立

為什麼會打孩子?通常情況下是孩子不聽話、做了不讓做的事情;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生氣了;孩子淘氣,做了危險的事情;孩子撒賴不止,怎麼哄都哄不住;家長情緒不好,藉故拿孩子撒氣。

仔細辨識,這些情形下都不應該打孩子。

未成年人之所以被定義為未成年人,是因為他們身體沒有發育完善,包括大腦的發育不完全。

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沒有發育成熟,而這部分主要掌控人對後果的考慮。

孩子們有時候會表現的「犯傻」、「缺根筋」,做事情不考慮後果,那不是他們故意頂撞,而是他們本來的狀態。

孩子做危險的事情是他們對危險缺乏認識,不是真的想「不要命「。

認知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比如危險意識的培養,小小孩不懂火的危險,家長要多解釋,而且要有機會就提醒,因為孩子很容易忘記。

認為孩子行為舉止不端而打孩子的,別忘了很多觀念、習慣都是長期形成的。

好習慣需要長期培養,壞毛病也不可能一天改正。

成年人也一樣。

立地成佛的事情可能有,但很罕見。

家長不能嚴以待娃、寬以律己,對自己的毛病不理不睬,卻希望孩子成聖人。

須知,言傳身教很重要。

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遺傳、或者看著家長學來的。

在責罰孩子前,家長最好反思一下自己。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小孩的好奇心都很重,難免要去嘗試。

對他們的嘗試,家長要因勢利導,而不是斷然制止。

被嚇唬長大的孩子,前途可想而知。

被打怕了孩子,怎麼能敢於嘗試新事物?

至於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打孩子、或是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孩子,實在不值得分析。

唯一想勸誡的是,這樣的家長需要深刻反省。

養孩子也是門「功課」,基本的理念要具備。

不足的應該自己去補課。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看著家長臉色做事是聽話,其實那是在馴服孩子,不是在教育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看大人的臉色,長大了就會看一切人的臉色。

他們做選擇、做事情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而是要看旁人的臉色,是不是一種悲哀?

對於孩子撒賴不止、非要動手才聽話的,家長更應該反思平時的教養。

如果平時對孩子非吼即打,缺乏正常、和緩、理性的溝通,孩子也很難有理性的行為。

移民後,我觀察很多本地人,他們在教育孩子時一般都是禮貌而立場堅定。

對孩子嚴肅認真地講道理、沒有侮辱性語言,更不會動手,但堅決不會同意孩子的無理要求、或是孩子無理取鬧時提的要求。

家長作為成年人,在能力、智力方面更成熟,應該對孩子起到保護、引導,而不是憑藉體力強大簡單粗暴地去打孩子。

不打孩子不是要縱容孩子

像那位讀者問我的一樣,有些家長對教育孩子這件事看得太簡單,要麼打要麼寵,或者是要麼聽之任之要麼我說了算。

我有個朋友特別自豪地說,兒子從小到大都是孩子自己說了算,上到高中了,他們都沒管過。

他們家沒有一本書,理由是他們忙沒空看書,孩子也不愛讀書,沒有提過買書的要求。

孩子從小沒讀過書,怎麼可能愛讀呢?孩子的讀書大多數是從小培養的,家長要拿著書給孩子讀故事、慢慢過渡到孩子自己讀故事,這樣才一點點培養出讀書的興趣。

全憑孩子自己天然萌發讀書興趣、提出來讓家長買書的,大概一百個裡面只能有一個吧。

在孩子不識字時,父母主動給讀書,就是一種培養和引導。

缺乏引導的孩子也不是一定長不好,但肯定比較費勁。

因為父母作為過來人,遇過挫折、吃過苦頭,獲得了經驗,如果能告訴孩子,至少能讓他們知道哪裡可能有坑,不一定完全遵守父母的教誨,可是不會對一些「常識」一無所知。

我複習雅思上培訓時,教口語的老師是英國人。

有一次在課堂上,他特別鄭重地寫了一句話「重要的事情先做」(First thing is first)。

他問大家怎麼理解,我回答了;他問我怎麼獲得的這個經驗,我說從小父母就教過啊。

他說:「你看,你們的父母都知道教給你們這個道理,而我的父母從來沒和我說過。

」他大學畢業後上過班、做過生意,可是都不順利,人生也經營得一塌糊塗,總是抓不住重點的事情,往往由於小事耽誤了大事。

後來他去上時間管理的培訓課,導師聽過他的講述後,給了他這個建議。

他說:「你真幸運!你從小就免費獲得、並且早有收益的經驗,我花了2000英鎊才學會!」

家長對孩子的引導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當孩子哭鬧要買東西時,家長如果為了安撫孩子而買了東西,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哭鬧=買東西的想法,再買東西還要哭鬧。

加拿大這邊家長通常會採用冷處理的方法,讓孩子冷靜。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勸說無效時,他們會把孩子帶離人多的地方,或者幾分鐘不理睬。

在學校或者家裡,對無理、不聽勸告的孩子,家長和老師會採取「出局」(time out)的方法,讓孩子回到自己屋裡或者離開教室一段時間。

總之,都是先禮後兵,勸導無效時,採用「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冷靜一下。

家長也要認識到,孩子是弱小的,需要家長的支持和愛。

從未成年人的發育情況來說,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還是比較差的。

我的小孩小的時候哭起來就停不下來,有時候他會哭著說:「我不想哭了,但我就是停不下來」。

幼兒園的老師教給我,孩子哭的時候,抱著他,撫摸他的後背,幫助他平復情緒。

這一招比較靈。

他上小學以後,尤其是高年級,自我意識越來越強。

最初讓他堅持學習一個小時,他做不到。

特別難受時,他會說:「再和我說一下堅持學習的意義吧」。

一段時間後,一次學一個小時就不是個太大的難題了。

家長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龍應台所說的「孩子,你慢慢來」,值得很多家長學習。

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

孩子只有從小在家庭、學校獲得了應有的尊重,才能真正重視自己。

自尊的人才會自愛、自強。

希望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陽光、水分、養料,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還要加以時日。

羅馬不是一天建起來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育兒分享: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缺乏獨立意識,既會影響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也不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獨立性差,父母該怎麼辦?3-6歲的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任務是養成主動性和獨立性。父母應該好好利用這一時期,...

孩子成長的這幾件事,真的不能只靠老師!

不知不覺新學期已經開始快一個月了,很多家長如釋重負,把孩子「交給」了學校,自己總算鬆了口氣了,但是提醒各位家長,千萬別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因為在下面這11件事情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

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

雖然放開了二胎,但最近兩年的事,所以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和父母的父母關愛有加,卻往往忽視了對小孩堅強意志的培養,導致小孩越來越嬌慣,受點丁點挫折與失敗就苦惱,甚至放棄。其實小孩面對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