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體不屬於我」,是否該讓孩子擁抱別人引發國外網友大討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久之前,《爸爸去哪兒》第四季中的董力與阿拉蕾的「父女搭檔」曾一度引發熱議:未成年少女與成年男子之間相處應有明確界限。

近期,Facebook用戶「A Mighty Girl」在主頁上發布了節選自CNN製片人Katia Hetter《孩子的身體不屬於我》(I don』t own my child's body)一文的片段,也引發了國外網友的討論熱潮。

我五歲了,我的身體屬於我自己。

不要強迫我去親吻或擁抱你。

我正在學習什麼叫做「同意」。

如果有你的支持,我的餘生將會安全。

讓孩子去擁抱或者親吻長輩或父母的朋友看起來對孩子無害,但這實際上會給孩子形成錯誤的暗示,讓他們錯以為這類肢體接觸都是正確的,並可能在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傷害。

Katia Hetter認為: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submit to unwanted affection is actually teaching them that their bodies do not belong to them, and that forcing them to touch people they don』t want to could actually leave them vulnerable to sexual abusers.

讓孩子去接受他們不想要的肢體接觸實際上是在暗示他們:自己的身體不屬於自己;而強迫他們接觸自己不想接觸的人,會使他們更易遭受性侵。

Katia Hetter用一句簡單的話語給女兒上了重要的一課:

I would like you to hug Grandma, but I won't make you do it.

「我當然希望你去擁抱外婆,但我不會強迫你。

她四歲的女兒便開始了「擁抱與親吻大罷工」(a hugging and kissing strike)。

除了可能擁抱一下父母之外,對於其他親人她再不做出這樣的舉動了。

Hetter認為,

It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to teach her daughter that it's OK to say no to an adult who lays a hand on her - even aseemingly friendly hand.

這是教育女兒的一個好機會:對於一個將手——即使是貌似友善的手——放在自己身上的成年人,孩子是可以拒絕的。

正如她解釋的那樣:

I figure her body is actually hers, not mine. It doesn't belong to her parents, preschool teacher, dance teacher or soccer coach. While she must treat people with respect, she doesn't have to offer physical affection to please them. And the earlier she learns ownership of herself and responsibility for her body, the better for her.

我想,我女兒的身體終究是她自己的,不是我的。

她的身體不屬於父母、幼兒教師、舞蹈老師或足球教練。

當然,她應該尊重別人,但她不需用親昵行為來取悅他們。

她越早知道這一點並對自己負責,對她越好。

Hetter的決定得到了很多育兒專家的支持。

芝加哥「家庭工作」組織的Ursula Wagner認為,

Forcing physical contact like hugs "sends a message that there are certain situations when it's not up to them what they do with their bodies."

強迫孩子進行如擁抱之類的肢體接觸,實際上給孩子釋放出了一種信號:在某些特定場景下,他們的身體並不被自己掌控。

這種暗示隨著孩子長大會產生複雜的效應。

爭取青少年權益的組織Kidpower Teenpower Fullpower International的聯合創始人Irene Vanderzand認為,

Forcing children to submit to unwanted affection in order not to offend a relative or hurt a friend's feelings, we teach them that their bodies do not really belong to them because they have to push aside their own feelings about what feels right to them... this can lead to children getting sexually abused, teen girls submitting to sexual behaviour so 'he'll like me' and kids enduring bullying because everyone is 'having fun'.

為了不讓長輩生氣或傷害朋友的感情而強迫孩子接受他們抗拒的肢體接觸,這似乎在告訴他們——自己身體不屬於自己,因為在那些情況下,他們只能捨棄自己內心正確的感覺……這可能會是孩子遭受性侵、使未成年少女接受性行為,而僅僅是為了讓「男孩喜歡我」;或讓孩子以為大家只是為了取樂而蒙受欺凌。

Hetter也指出,讓孩子拒絕擁抱並不是讓他們不禮貌:

「She has to be polite when greeting people,whether she knows them or not. When family and friends greet us, I give her the option of 'a hug or a high-five.' Since she's been watching adults greet each other with a hand shake, she sometimes offers that option.」

「無論她認不認識別人,與人打招呼的時候都應該禮貌。

當與家人或朋友見面時,我會讓她選擇是想擁抱還是擊個掌。

因為她見過成年人以握手的方式來打招呼,所以她有時也想這麼做。

Hetter向她的家庭成員解釋「為什麼我們讓她自己決定她想與誰有肢體接觸」。

而且,正如Hetter觀察到的那樣,讓孩子自己決定與誰發生肢體接觸自有其益處:

"When my child cuddled up to my mother on the sofa recently, happily talking to her about stories and socks and toes and other things, my mother's face lit up. She knew it was real."

「最近,當我的孩子依偎著我的母親,坐在上發上和她聊著故事、襪子、手指以及其他稀鬆平常的話題時,我母親的神情很愉悅。

她知道,孩子是真的愛她。

這引發了諸多家長對孩子教育方式的討論:當孩子面對成年人對自己的親密舉動時,什麼情況下該同意或拒絕,以及如何讓孩子分辨這些情況。

不少人對Katia的觀點表示贊同:

我朋友讓他們的孩子與我擁抱和吻別。

那個孩子和我並不熟悉,看起來也不情願。

我對朋友說,不要緊,我不需要擁抱和吻別,但他們卻一直強迫孩子。

那個孩子看起來很不安,我對此感到抱歉。

因此我蹲下來告訴他:我也不喜歡和陌生人擁抱,不然讓我們擊個掌作為道別怎麼樣。

於是他面帶微笑,愉快地與我擊了掌。

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很喜歡與孩子擁抱,但我五歲的女兒並不喜歡。

一開始,當他暗示她去給他一個擁抱時,她看著我,而我並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種情況。

我便當著朋友的面告訴她,如果你願意,你可以給他一個擁抱;但你的身體你做主,如果你不願意給出一個擁抱,你就去告訴他「不,謝謝」,沒關係的。

她便看向他,說了「不,謝謝」。

「擁抱、握手或擊掌」是我和兒子之間的交流方式。

你當然要照顧別人的感受,但你也應當讓自己覺得舒服。

當然,也有人對此表示反對。

我不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

如果孩子不願意做某事,那自然不用強迫他們去做。

在大多數歐洲的文化里,擁抱和親吻家人與朋友是禮貌和溫暖的表示,這是在教育孩子向他們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情感。

當然,你應該讓自己的孩子對一些特定行為和人有警惕性。

此外,孩子比成人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與不安,所以當他們對某人感到不舒服時,家長應該傾聽其中的緣由。

應該教會你的孩子做一個溫暖、和善和自信的人,並再將這些品質傳遞給他們的後代。

這是我的觀點。

我不知道這樣是否妥當。

這難道不是在教孩子變得自私麼?「只在你喜歡的時候來表達你的感情?」我想讓我的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不會對他過分苛求,即使他覺得有別的方式來表達,但他的祖母卻可能也需要一個擁抱。

我不想培養一個與人疏遠的自私自利的孩子。

說個「你好」、擊個掌、握個手或擁抱一下,為孩子們提供了四種可控的選擇。

只說「你好」,就沒有其他肢體接觸的選擇了。

孩子同樣應該學會禮貌待人!

但是,諸如《素媛》、《熔爐》這些電影里揭示的社會陰暗面卻真實地存在著。

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表示,在針對中小學生的性侵害中,隱案比例搞到1:7,即一起性侵兒童新聞的曝光,意味著7起案件已經發生。

雙語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認為,教會孩子辨別成年人的「惡意」、學會自我保護,與教會他們懂禮、友善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你覺得呢?

編輯:左卓

實習編輯:付礫樂

中國日報網雙語新聞

(ID:chinadaily_mobile)

為您的英語保鮮

長按可關注本微信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