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成長旅程,不可或缺的一樣培養技巧:獨立性!太!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平時一些自然而又簡單的動作,如:摟抱、輕拍、對視和對話,都會刺激孩子的成長。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與手指相連的神經所占的面積較大,平時如果經常刺激這部分神經細胞,人腦會日益發達,達到心靈手巧。
孩子長到周歲之後,對手的訓練應向更高層次發展,如教其自己穿衣服,系紐扣、鞋及使用湯匙等。
再大一些,則教他們使用筷子。
嬰兒用筷子對促進大腦發育很有益處。
另外,可給寶寶準備一些動手、動腦的益智類玩具。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因為獨立性強的孩子常常都是做事有明確的目的,能主動地做事,而且是有目的性去行動的,進取心以及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所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助於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能為孩子長大以後更好的適應社會。
那麼,做家長的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有越來越大的主觀能動性,他不再被動地聽任成人擺布,他對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來越大的選擇性。
尤其是兩歲之後的孩子,就開始鬧獨立,經常說「讓我自己來——」不讓喂,吃飯要自己吃,但又不會正確用勺,撒得滿臉滿身;當成人幫他把被子疊起來時,他偏要「自己來疊」,只好重新打開,讓他自己來,當成人把他從椅子上抱下來的時候,他會說「我自己下」!然後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來。
有時候,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過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媽媽告訴他:「要輕輕的,別吵醒了別人。
」他卻故意大聲叫媽媽,連叫幾聲,隨即為自己的惡作劇得意地大笑。
這些都是孩子在第一個轉折期出現的新問題,是「鬧獨立」的具體表現。
鬧獨立常常使成人很煩,吃飯時他自己吃得又慢又髒,有時還故意氣人,容易引起成人「發火」,處理不當就會出現發展中的「危機」。
所以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關鍵是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技巧
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
既然說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還處於獨立性的萌芽階段,不能約束過多。
如果父母管得過嚴、過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們卻說耽誤時間,或者找其他的原因,偏偏不讓孩子干,會使孩子剛剛出現的獨立性萌芽,就被扼殺了,很多父母把孩子要自己做事的願望看作是不聽話或淘氣,加以斥責,這更是不對的。
要珍惜孩子的獨立性,鼓勵孩子「自己來……」,否則,過了這個關鍵期,孩子就會失去獨立活動的積極性,養成事事依賴成人、懶于思考和動手的不良習慣,也會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
長期受壓制、限制也會使孩子情緒不安、暴躁,易對小朋友產生攻擊性行為。
培養孩子的獨立不等於「不管」
顯然,不管不可取的,應教育孩子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觀念和行為規範,並且再讓他們逐漸學會約束自己。
如果讓孩子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會使孩子執拗任性,獨斷專行,不能和別人和睦友好相處。
這些不良的人格特徵將使孩子很難適應將來的工作,將來的社會。
孩子的心理發展可以說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所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一步一步來,千萬不能操之過急。
否則的話,處理不當,就會出現孩子的「獨立性」危機,導致孩子的脾氣暴躁,情緒不安,執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等這樣的不良人格。
幾歲與小孩分床睡好呢?難道真的是越早越好?
我們都知道分床睡,可以早早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沒有早早的與孩子分床睡,僅僅是因為擔心孩子還小,半夜醒來會害怕,沒有安全感。所以經常在要不要與寶寶分床睡,幾歲分床睡合適的問題上糾結。
寶寶和媽媽分床睡,越早越好嗎?
讓寶寶一個人睡,這問題看似很小,但確實讓不少新手父母傷透腦筋。贊成早早讓寶寶和父母分床睡的說這樣可以給他們自己的空間,鍛鍊他們的獨立性,培養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那麼讓寶寶一個人睡,是否真的越早越好呢?
教你正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優秀的品質從這些小事做起,很有道理
爸爸媽媽們都非常清楚「獨立」是人從幼年到成年重要的品質,是自主與自信的基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為獨立性強的孩子常常都是做事有明確的目的,能主動地做事,而且是有目的性去行動的...
廢柴的「媽寶」真的更貼心嗎?
在成人的世界,「媽寶」並不是一個好名詞,當生活需要老媽無微不至的照顧,久而久之,思維也變得不再獨立。但作為一個媽媽,卻對寶寶的依賴卻感覺微妙,既希望他獨立自主,又不可自拔的愛上了這種被依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