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個壞習慣,滿足TA比吼娃管用一萬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反映,孩子自從入園後,遇到的大都是爭搶以及攻擊這些事兒。

甚至在孩子的書包里,常常發現不屬於他的「新物品」……

昊昊媽:

周末我幫兒子收拾玩具,意外發現多了12色蠟筆,於是問兒子。

兒子天真坦率地說:「這都是我從幼兒園拿的。

我趕忙追問:「經過老師允許了嗎?」

兒子搖搖腦袋:「沒有,老師不知道。

聽到這話,我瞬間火冒三丈:「你這孩子,小小年紀怎麼開始偷東西了!」

兒子委屈地問我:「媽媽為什麼生氣?什麼叫偷東西?」

恍然大悟,原來在孩子的意識里,根本沒有「偷」的概念。

遇到孩子的這種「拿來主義」,寶爸寶媽要採取什麼措施呢?

大約從孩子2歲開始就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了。

所謂物權概念就是物體的歸屬權,它是我的?你的?還是共享的?

典型表現:

  1. 語言方面——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2. 動作方面——牢牢捍衛自己喜歡的東西,伴隨攻擊行為。

  1. 情緒方面——易衝動且不能自制,完全一副「小霸王」模樣。

這個時候,孩子「我」的意識逐漸清晰,他們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並逐漸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

這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隨著孩子分享意識的發展,這種獨占現象會有所減緩。

此時,家長的引導就顯得極其重要。

場景1:絕不能吃虧

遊戲活動時,孩子們排隊有序地去拿喜歡的玩具,這時一個男孩子衝到前面,推開小夥伴,將一大筐玩具拿到手中,獨自玩耍。

老師發現制止後,他直接將玩具扔到地上,亂踩一氣。

場景2:偷偷摸摸地玩

一天,6歲的童童鬼鬼祟祟地在屋子裡玩玩具。

後來才發現那個玩具是他從別的小朋友家裡」拿」的,而且他知道「鬼鬼祟祟」背著家長玩!

我們知道,5歲以下的孩子,無非是邊界感不清,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

但6歲的孩子,顯然已經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恰當或錯誤,所以才會用「鬼鬼祟祟」的方式處理「偷拿」的玩具。

這種迴避行為恰恰體現了孩子道德意識初建時的模糊感及不確定性。

家長該怎麼辦?物權敏感期內的寶寶

1.保持冷靜

當孩子出現「偷東西」的情況時,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冷靜,再思考如何處理。

2.側面引導,避免正面和孩子「較真」

  • 對於寶寶自己的物品,不要強迫他和小朋友分享,應提前徵得寶寶同意再讓他自願和小朋友分享;

    比如別的孩子與寶寶分享玩具時,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

    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如此反覆幾次之後,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後還是會回來的,而且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就慢慢願意分享了。

  • 當寶寶對其他小朋友的物品產生歸屬意識時,一定注意不要讓寶寶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應引導其用自己喜歡的物品和對方交換;

  • 當寶寶對公共物品產生歸屬意識時,引導寶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大家排隊輪著玩。

    比如孩子們在遊樂場玩耍,如果寶寶正在玩,別的小朋友要來玩,家長可以先和寶寶說:「我們已經玩很久了,下來讓其他小朋友玩吧,我們去玩別的。

    如果勸解不成,再和那個小朋友說:「你先去玩別的好不好?等一下你過來我們就讓給你。

    如果是其他小朋友正在玩,寶寶也要去玩,可以先跟寶寶說:「這個玩具是遊樂場的,現在有別的小朋友在玩,而且你看那個小朋友玩得多開心呀,我們是不是不應該打擾人家?」

    如果勸解不成,孩子哭鬧,媽媽需要抱住孩子,用平靜的語氣告訴他媽媽明白他的要求,待平靜一些後再帶著寶寶去跟小朋友說。

比如可以採用輪流玩合作玩石頭剪刀布等遊戲形式進行解決。

這裡面有尊重小朋友的態度,同時也有公共場合公共玩具輪流玩的理念傳達。

5歲以上的孩子

基本原則是,五歲以後的孩子要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但家長千萬不要有過度強烈的反應,比如用審問犯人的方式對待孩子。

1.合理滿足孩子基本物質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從何而來?因為沒有,所以才「拿」,這就是孩子最簡單的邏輯。

每當孩子鬧著要買某樣東西時,先不要一口否決,而是要耐心地詢問購買理由,如果出於正當需要,一定要「慷慨解囊」。

如果是不必要的購買需要,也要耐心說明,讓孩子明白不買的原因,而不是粗暴地忽略、漠視或訓斥。

2.適度限制孩子的物質慾望

當孩子有了玩具A,又看到小朋友有玩具B,執意要買新玩具時,家長可以先問問孩子買完之後想怎麼玩,能不能妥善地將新玩具處理好。

這些小難題能夠適當地控制孩子的慾望,同時也讓孩子懂得愛惜自己已有的物品。

3.明確告訴孩子「偷竊」行為是可恥的

引導孩子思考「自己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帶著孩子找出方式,然後帶著孩子去還給對方,並且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2大行為做不得

  • 不要去搶孩子的東西

許多大人都喜歡通過搶奪孩子的東西去逗弄孩子,結果往往讓孩子哇哇大哭。

對於這樣的人,如果不能制止,就請遠離。

可能你不以為意的東西在孩子眼裡就是整個世界,所以也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 不接受孩子的分享

當寶寶願意分享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接受,而不要說「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寶寶的分享,給寶寶帶來失望,慢慢的寶寶就不願意分享了。

身為家長,我們需要耐心引導。

在物權意識萌芽的敏感期,保護好孩子暫時的「占有欲」,同時也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

哪怕家庭成員之間的物品,想動也是要經過主人同意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別做大方的強盜家長

「我們家寶寶怎麼不愛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媽媽會著急地問。擔心家裡沒教好,寶寶以後變得自私自利。所以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寶貝小花收到了一盒新蠟筆,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處。鄰居家妹妹想一起...

正確的方法,幫2~3歲寶寶度過物權意識敏感期

當孩子滿2歲後,很多父母會發現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玩兒時,表現得很不友好。公用的玩具他要搶著玩兒,自己的玩具更是要獨自玩兒,哪怕一個人玩兒不過來,或者本身就是可以多人一起玩兒的玩具,寶寶也不願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