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小孩遇到什麼都要「買買買」!家長該如何科學的應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歡迎來到小經驗大智慧,我們繼續為大家講解關於嬰幼兒的教育問題,如何科學的培養孩子健康長大,必然是每個作父母的共用追求與奮鬥的目標。

關注我們,隨時了解更多更科學的育兒心德與教育。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一個話題就是,小孩子遇到什麼新奇古怪的東西,都撒嬌說「媽媽,我要買這個」「媽媽,我要吃那些」,「爸爸,給我買某某玩具」「我們班上的小朋友都有這個,我也想買。

」......這種情況,是不是特別的熟悉呢,也許我們自己小的時候,也曾遇到過,父母也是因為當時經濟的條件問題,狠狠的拒絕了你,在你心裡也許也會留下這樣的一句話「爸爸媽媽,一點都不疼我」。

那麼,當我們遇到小孩子要買買買的時候,我們到底是買呢,還是拒絕?那種方法或者還有什麼教育方法,更科學?

我們在這之前,做了一個200人的問卷調差,問卷調查的核心是「當孩子提出了購物要求時,你是怎麼做?」,那麼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問卷調查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吧:

有63.8%的家長表示,「會和小孩子協商,如果要求合理,就買。

不合理就拒絕」;

有24.9%的家長則表示「如果商品不是太貴,自己能負擔,也能給孩子帶來快樂的體驗的話,通常就會直接買了」;

還有11.3%的家長則明確的表示「在計劃之外的所有消費,統統是拒絕的。

要讓小孩子從小就開始養成節儉的習慣」。

我們從200人的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在面對孩子的消費要求的時候,更多的父母都能更好的聆聽孩子的意見,並且尊重其選擇。

這是家庭教育的進步的標誌。

但,孩子到底消費多少,才可以稱得上合理呢?你是否也存在困惑以及煩惱呢?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的情況是這樣子的:

她的女兒,經常性的會提出一些聽起來比較合理的小小的要求。

有一次,她女兒看到一個漂亮的拉花玩具,3塊錢。

她女兒就說「媽媽,喔從來沒玩過這個玩具,就買一次」。

我那個朋友看一下,也不貴,也就不忍心拒絕,也就買了,當然結果你懂的,拉花玩具沒多少分鐘,就壞掉了,也就被她女兒丟到了一邊。

然後又過了一段時間,她女兒也是用相同的理由要買另外的一個玩具,也是不貴,後面也是買了。

結果又不多囉嗦了,相信許許多多的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

後來,一次聊天的時候,我的朋友也跟我表露,如果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都不知道是應該拒絕呢,還是應該滿足。

我朋友在嘆息說,小孩子確實得到了樂趣,但也應該從小學會節儉呀!

對於這樣的情況,在這裡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孩子的一些教育心德

對於孩子,尤其是3-10歲的小孩子來說,一個快樂的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節儉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美德,不要因為孩子想要的商品價格低,或者家庭富裕了,就寵得小孩要什麼父母就給買什麼。

從客觀上來說,孩子對事物有慾望,有好奇,是一種好事更加不算過錯,作為家長,在這個環節的教育就要體現出來了,你要教育孩子區分什麼是想要的東西,什麼是必要的東西

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孩子想買一個很便宜的玩具,而且表現出非常喜歡的樣子,它在當時確實是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的,確實是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的,那麼,這個玩具,對於孩子而言,就屬於是必要

作為父母,也就沒必要一概而論的拒絕,可以馬上給孩子買。

而,如果孩子想要的是無異於身體健康的零食或者比較昂貴的商品的時候,父母可以詢問一下孩子,想要買這些物品的原因,了解孩子是否真正的需要它們。

如果說,這些商品可以用家裡或者用一些其他什麼來替代的話,對於孩子而言,這個就屬於想要的東西,也就是非必要的東西了。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堅決對孩子說「不」了,即使經濟條件允許也不能遷就孩子。

當然,被拒絕的孩子,心裏面一定是非常的傷心的,這個時候,你要適當的給孩子解析一下,為什麼。

也可以跟孩子適當的傳達一個「現實情況」: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願望都如童話世界那麼美好,不一定所有的願望都可以實現,想要得到什麼其實也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與汗水,這是等價交換的。

讓孩子慢慢學會對自己的願望進行調整和等待。

當然,這裡有些小技巧,比如,父母有時候對小孩進行「延緩滿足」的訓練,包括延遲願望的滿足時間,減低一些滿足的層次和程度,以及數量,也可以增加一些附屬的積極的滿足條件等等。

這樣子後,孩子在得到禮物上的滿足也就會更加的去珍惜了。

記住一點:禮物給多了,等於沒有禮物!

一個姓周的朋友,他跟我說,他的女兒總是被廣告欺騙了而哭,情況是這樣的:

周先生的女兒經常在看到電視上展示的玩具或者食物,都會經常的提出她的購買要求,前不久,給她買了一瓶洗頭水,理由是她在電視廣告上看到:用這種洗頭水洗完頭髮,只要把梳子放在頭上,頭髮就會很順暢的飄起來。

買回家之後,女兒哭喊著要馬上洗頭,當她洗完頭之後,梳子放上去,頭髮理所當然的不會飄嘛,所以就開始哇哇大哭了。

我們都知道,消費可以分為:理性消費以及感性消費,而小孩子的大多數消費習慣都屬於感性消費。

他們會想當然的以為,「其他小朋友有的,我也要有」「別的小朋友談論的話題,我也絕對不能落伍」。

孩子的消費觀點非錯感性,也非常的目標明確,就是一個字「玩」,根本不會跟你考慮什麼叫做「值得」,而,什麼叫做「不值得」。

而廣告屬於商業策劃,它總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把消費者吸引進去。

廣告正式非錯好的利用這一點。

孩子當然是非常容易收到誘惑的,但是,在孩子消費的過程當中,家長作為其中的一個參與者甚至是最終的決策者,應該幫助孩子借鑑廣告,讓廣告成為孩子面向與認識社會的一個小窗口,讓小孩子知道如何利用廣告提供的信息決定某種東西是否屬於自己的必要品,也給孩子建立一個對商品的鑑別能力的開局點,什麼品牌的,什麼功能的,在那裡能購買得到等,另外,也可以幫助孩子,把廣告看成是一種藝術來進行欣賞,豐富孩子的閱歷跟生活。

父母教會孩子識別廣告,不僅能為家庭節省更多不必要的支出,同時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孩子對廣告的反省能力。

在這方面,作為家長,你可以通過:教給孩子一些必備的科學知識,製作一些科學小製作,做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物理實驗,來培養孩子的科學分析的頭腦。

好了,今天的話題到此結束了,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幼兒教育等知識,請關注我們

我們會每天定時更新更多關於孩子教育問題方法,希望與你共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出現攀比心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媽媽,我同學今天說他家有八套房,海南還有一套,誰聽他的話就可以去他們海南的家玩,我們家為什麼不在海南買房子啊。」近日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同學之間互相攀比,這是小孩子之間最常見的現象了。很多...

孩子六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孩子3歲前,哭鬧反映出他身體上的痛苦,可是到了3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比如,想要買玩具,家長不給買,就哭。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軟了,之前的規矩原則都只能拋到腦後,乖...

孩子總是「偷」東西怎麼辦?

最近,總是發生小朋友亂拿別人東西的事情。有很多的人向崽崽反應,有的小朋友會拿同學的文具,有的小朋友會拿老師的「獎品」,還有小朋友會在商店裡偷偷拿父母不給他買的零食。我們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道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