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想對2017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邊界感,從被尊重開始respect

在中國家庭,界限難以建立,因為對於普遍是嬰兒心理發展水平的成年人來說,整個文化沒有界限意識。

一位朋友發消息來訴苦,他的孩子現在快三歲了,不懂得與人分享,甚至覺得孩子還有點強迫症的感覺。

與人分享,本該是建立在內心自願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的分享才是真情實意的,不是迫於外界的壓力,我討好他人的需求。

那麼如何,能夠讓孩子,願意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去享受分享的樂趣呢?

第一,你需要尊重你的孩子。

尊重孩子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擁有權和處置權。

可以建議,但不要干涉。

第二,當孩子面臨被分享的問題時,明確的告訴他、支持他。

這是你的東西,你可以選擇分享,也可以選擇不分享,這是你的權利,沒有對錯。

第三,當你的孩子,想要分享你的東西的時候,(比如孩子想要玩你的手機的時候。

)當你不願意的時候,你也可以明確的告訴他,這個物品有其它的用途,並不適合和你分享,但是爸爸媽媽很愛你,願意和你分享其他的東西。

孩子怕被拒絕,是因為孩子總會認為,拒絕了就是不愛了。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只有得到了認可,才算是得到了愛,所以當你拒絕孩子的時候,請記得告訴他,你很愛他!

在生活中,慢慢培養孩子的邊界感,當孩子能夠建立自己邊界感的時候,也就能尊重他人的邊界,當孩子能夠區分對事情和對人的態度時候,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可以輕鬆的做到,被別人拒絕的時候,也可以坦然的接受。

和別人去分享的時候,也可以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如果...你還是不懂怎麼辦

自我邊界的構建,需要和自私區分開來。

所謂的自私,是損人利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這才是自私。

孩子不願分享他的玩具,並沒有損害到別人的利益,甚至可以理解為,他只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假若朋友帶著孩子來你家做客,孩子之間因為玩具起了爭執,如何可以既維護自己孩子的邊界感,又不會在親戚朋友間尷尬呢?

第一,我們可以對著朋友的孩子說,「這是我們家小朋友的東西,即使是我們要拿,也要徵得他的同意,只有他允許了才能夠,你可以去徵求他的意見。

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孩子們就會知道,一個成年人對於物品所有權的態度。

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他能夠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意和支持,他能夠確定自己擁有的東西,即使是分享出去,玩具依然是他的,而且是要他同意之後才可以的,而不是被別的孩子掠奪的。

當你的孩子因此而願意分享他自己的東西時,說明他在父母那裡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和確定,他這時候的分享是他的自願的,是真心的分享,而他的內心的邊界,也因為您的態度變得更明確。

第二,當孩子仍然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也沒關係。

給予他時間,並繼續尊重他。

同時也可以對著孩子及朋友的孩子說:

「這是我們家小朋友的東西,如果要玩的話,還是需要徵得他的同意。

但是,現在他不願意分享,我們需要尊重他。

不過我這裡,有另外一個有趣的東西,這是屬於我的東西,我很願意和你分享,你看看你想要嗎?」

這樣做,不僅尊重了自己孩子的邊界,也告訴了孩子,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邊界,尊重每個人對自己物品的處置權。

同時,也可以化解成年人之間的尷尬,因為,讓對方知道了你對孩子的教育和尊重,而且也會顧及對方孩子的心情。

當然,前提是你得事先準備好一個屬於你的,又能夠吸引孩子的物品。

每個人都有權處理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這是尊重自己,同時也是尊重別人的態度。

作為父母,我們不是去做是非判斷,也不是教孩子所謂正確的生活方式。

而是要教會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邊界,並在這兩者之間實現平衡,獲得自己想要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