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尿床不是我的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個寶寶的成長都經歷過兩個階段,無聲表達和用語言表達。
當寶寶還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的時候,對寶寶的動作和表情觀察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寶寶平時都是媽媽帶,有一次媽媽不在家,寶寶跟爸爸睡,結果第二天早上發現寶寶尿床了,媽媽平時已經教會寶寶要下去尿尿,這麼自己離開一天,寶寶就尿床了,後來才知道,原來晚上的時候寶寶下床好幾次去尿尿,結果爸爸不知道,怕寶寶凍著,每次寶寶下床就給抱回來了。
寶爸與寶寶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寶寶尿床了。
家長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可多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時機。
首先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興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與他們分享;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傷害時,要主動愛撫、關心;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了令家長不滿意的行為時,家長很容易情緒失控而發怒,經常出現過激的言行,事後又後悔自己的不理智給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傷害。
更有甚者把工作中的壓力與家庭矛盾的不快,通過「教育」孩子得以宣洩。
第二:內容。
家長要以孩子要溝通的內容為中心。
和孩子談談學校的奇聞軼事,儘量使孩子在學習之餘處於休閒的狀態,使他們的身心儘可能地放鬆。
切忌反覆講訴功課等學習方面之事。
另外,在與孩子交流觀點時,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表明自己的觀點。
不要專注於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
當孩子被尊重時,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這能夠很好地拉近心理距離。
家長所要表達的態度、觀點,孩子也才能思考、接受。
第三:技巧。
首先學會傾聽,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信息的相互交流,家長的「暢所欲言」,實際上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常見的錯誤——說教。
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也希望自己的話被好好地傾聽。
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儘可能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貫注聽孩子講訴。
孩子就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勵,會很願意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這非常有利於家長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其次,恰當運用一點非言語交流技術。
溝通除了通過言語,還可以藉助動作、表情和姿態等非言語形式。
較早的情緒可以由此緩解和平息。
人在情緒、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還有耳語,耳語比正常的音量表達更加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
因為僅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了。
會哭會鬧,才是健康小孩?
小新疊積木疊到最後一個的時候全倒了,他生氣地倒在地上大哭大叫!媽媽跑了過來數落了一番,小新擦擦眼淚跟媽媽說:「為什么妹妹一哭,你就笑笑地抱起來哄她?為什麼我哭你就罵我?」
孩子飛踹媽媽,脾氣大的娃到底應該怎麼管?
近日,一則「男孩飛踹媽媽五腳,只因不讓玩手機」的新聞刷爆朋友圈,眾多家長紛紛而至,「這樣的孩子怎麼要」、「肯定從小沒管好」、「就是欠揍」等評論開始占領各大新聞的頂部。總之,說來說去家長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