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日說」《0-6歲A+育兒法》告訴您親子交流的「三大誤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是親子交流?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的一個雙向互動信息傳遞過程。

這裡的關鍵詞是「雙向」,「雙向」出的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單向;二是阻塞;三是持續阻塞。

下面我們逐一進行分析:

誤區一:親子之間「單向溝通」

親子之間又不是地下組織,何必單線聯繫。

「單向溝通」的主要問題在於父母不會或者不願意「傾聽」孩子說話。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說的話太「孩子」,好聽點叫「天真」,不好聽點叫「胡扯」。

總之認為孩子的話沒有價值,也就置之不理,孩子則接收不到父母的「正面反饋」。

您知道怎麼做會有什麼結果嗎?結果一:孩子可能會變得「自私」、「孤僻」,不願意與人分享;結果二:孩子缺乏「思考」和「口語能力」,想想自己練習英語口語的場景;結果三:孩子情緒壓力大,可謂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啊。


誤區二:親子之間「少講道理」

父母大多是講道理的人,只是感覺面對孩子有點「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

說清說不清在於父母說不說,孩子懂不懂事在於你不斷努力。

講道理是為了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自主意識氛圍。

孩子在出生之後就有自主意識;兩三歲左右,自己的「有主意」意識變得強烈,這就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

「不聽話」是河道之淤,用負面情緒指責或命令反而越發「不聽話」,多講道理才是疏導之法。


誤區三:親子之間「不找原因」

有時候與孩子交流不暢,甚至無法理解,變產生了一些無名火。

比如孩子摔東西,不問青紅皂白,就上去說兩句或者「動手」。

困惑或者無解讓家長頭疼,如上面繪圖的媽媽一樣。

在孩子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的時候,哭鬧時孩子引起父母注意的主要手段,有情緒的時候,很可能摔東西。

在孩子能用語言表達的時候,可能親子交流不暢,排解壓力的手段可能就會摔東西。

因此,通過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癥結。

原著提出:傾聽——提問——觀察——思考——理解,供父母們參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聽話?錯的可能不是孩子,是你!

路路媽最近特別發愁兒子不聽話:△ 不好好吃飯,大人批評一兩句,兒子直接把碗筷往地上扔;△ 馬上到去幼兒園的時間了,非要在家玩積木,怎麼說都不走;△ 說了很多遍不要在公共場所大呼小叫,可孩子好幾次...

媽媽,尿床不是我的錯!

每個寶寶的成長都經歷過兩個階段,無聲表達和用語言表達。當寶寶還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的時候,對寶寶的動作和表情觀察就顯得尤為重要。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寶寶平時都是媽媽帶,有一次媽媽不在家,...

育兒丨愛,從好好說話開始...

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提到過一個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詩作《大人》:《大人》不管誰來了看到我「又長大了」「上幾年級了」「就要上三年級」「這麼快啊上次還是一年級呢我記得」說著就來摸我的頭

小朋友愛打人?家長只需看兩點就可以了!

好朋友說他家的4歲寶寶現在很愛打人,問我怎麼辦?小朋友為什麼要打人,做父母的你有觀察他是在什麼情況下打人嗎?是主動打人,還是被動打人?你了解他的需求嗎?在育兒過程中,家長一定要細心,切不可簡單粗...

你打過孩子嗎?

父母們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都知道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有時氣不打一處來時,常常會忍不住打了不聽話的、無理取鬧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常的行為,甚至有些父母還會拿出那句老話說:「打是...

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現在,許多父母覺得不知道應該怎樣和孩子講道理,父母說得天花亂墜,孩子卻這耳朵進,那耳朵出,一不留神還可能被孩子反駁得不知該說什麼才好,為什麼父母和孩子間會發生溝通危機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