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對了,父母原來可以不用生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好,很開心加入到「親子零距離」育兒知識分享平台,如果您有育兒方面的問題,可關注親子零距離,每天有經典案例分享,讓更多的父母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在這個例子中,老大在用餐的過程做了些讓媽媽不高興的事情,媽媽在指責老大時,有口無心地罵了一句你再這樣子就給我出去,我不要看到你!諸如此類的氣話。

其實媽媽的意思絕對不是真的要孩子出去,很多時候大人在氣頭 上,非常容易就隨口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可是,很多孩子會把它當真——「媽媽要我出去,我就出去,不能不聽話,不然媽媽會生氣。

」這種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可能會造成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尤其在今天社會治安令人憂慮的時代里,孩子一離開父母的視線,難以確保不會有狀況發生,萬一孩子在這種情形下出了事情,恐怕父母一輩子都無法原諒自己。

當媽媽看到孩子不見時,第一個反應絕對是緊張,擔心孩子會不會出事?會不會被壞人抓走了?心裡的焦急可想而知。

所以也管不了自己是在公共場所、有那麼多人,大聲嚷嚷可能並不妥當。

而當她看到孩子平安無事時,雖然鬆了一口氣(還好沒事),可是也像很多父母一樣,在知道孩子沒事之後,一方面慶幸心中的大石頭可以放下來,另一方面卻也因為怒氣,掩蓋了那顆對孩子擔憂與疼惜的心,選擇用負面與激將的話來責備孩子。

孩子嘴裡雖然不說,心裡也許覺得:「媽媽,是你自己要我出去的,現在又回頭過來罵我。

我到底錯在哪裡?」

把心裡真正的感覺說出來,不要隱藏心中對孩子的愛

將擔心轉為怒氣其實很正常,也可以被理解的,當父母在面對孩子一些不當的行為時,經常會有這樣的反應出現。

人都會有情緒,可是如果常常把這樣的情緒加到孩子身上,對孩子而言並不公平。

所以,當孩子做出不合宜的舉動時,父母應該直接而清楚的說出心裡的期望和感覺。

例如故事中的媽媽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我很生氣,因為你這樣跑掉讓媽媽好擔心,外面這麼亂,我很怕你被壞人抓走了。

下次要去哪裡,一定要先告訴媽媽。

如此一來,一方面能讓孩子知道媽媽生氣是因為愛他,而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壞孩子,所以媽媽不喜歡他,對他發脾氣;一方面也能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以後不要再犯,而不會口服心不服——「明明是你要我出去的啊,為什麼你還生那麼大的氣?」

說話對事不對人,避免讓「你給我......」成為口頭禪

「你給我......」這三個字是很多父母準備要罵孩子時的口頭禪與前兆,然而這樣的一句話往往很容易把問題的焦點模糊了。

同樣的一句話「你跑到哪裡去了」和「你給我跑到哪裡去了」,「請你過來」和「你給我過來」有非常不同的效果及含意,同時也傳達了截然不同的訊息。

前者是對事,體現出父母對一個有行為自主能力之個體的關切,後者則是對人,傳達了父母視孩子為附屬品,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操控。

如果父母習慣性地使用「你給我......」這樣的口頭禪,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我很沒有價值、好像很討人厭),也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示範。

因為孩子可能會有樣學樣,有一天當他對你說:「媽媽,你給我過來」時,你可能又要怪他沒大沒小了。

殊不知孩子只是在耳濡目染中,無意識地學會大人對他說話的一種模式與用語罷了。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避免意氣用事,只要針對問題說明要求。

在這個例子中,也可能是孩子一邊吃一邊玩,又不把點的東西吃光,結果弄得桌子髒兮兮的,媽媽講了好幾次,孩子還是依然故我,因此媽媽的怒氣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言不由衷的氣話:「你給我出去」,並不能讓孩子了解真正的問題到底在哪裡,對問題的改善也沒有幫助。

若是父母意識到自己正在生氣(而且火氣很大),不妨先深呼吸,稍微緩衝一下,想想:「到底我在乎的是什麼?我真的希望孩子從我眼前消失?還是我希望他能好好的吃?」如果你期待的是後者,那麼你可以讓孩子在這樣的事件中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讓他了解什麼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雖然人在生氣時,要用平和的語氣,放慢速度去說話,真的是一件高難度的事,但是為了幫助孩子可以逐漸養成自主性行為與內控的能力,大人先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口不出惡言,絕對是值得努力的一個嘗試。

或許,媽媽可以換個方式告訴孩子:「你們把食物吃得滿地都是,我真的很生氣,因為這樣很髒,也很浪費。

如果你們喜歡到這裡吃飯,就要好好吃。

如果你們做不到,不能好好的吃,那下次我們就不能再到這裡吃東西了。

孩子是可以被要求的,而且絕對需要被父母做合理的要求,但問題是要用什麼方式呢?父母針對問題做真正因果關係的處理,能讓孩子了解:「要享受什麼樣的權利,就必須付上什麼樣的責任。

如果我做不到,就不能怪媽媽(爸爸),因為是我自己選擇的,我必須要承擔行為的後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