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你有沒有忍不住打孩子的時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某天,幾個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湊在一起喝下午茶,談論的話題是,你有沒有忍不住打孩子的時候?真動手打耳光的那種,出乎意料,這幾個在外人看來把孩子教育得還不錯的家長,都曾有忍無可忍打孩子的時候。
家長A忍不住打孩子,是因為有一天發現孩子張口就說謊,明明沒有完成作業,不假思索地回答已經做了,結果分分鐘被識破;
家長B忍不住打孩子,是因為有一天在外旅遊孩子各種矯情不肯吃飯,結果惹惱了本來就身體不適、情緒不佳的家長;
家長C的育兒理念與家中老人有衝突,一些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老人非要越俎代庖,結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因為有老人撐腰而有恃無恐,家長忍無可忍當著老人面打了孩子……
家長為什麼會忍不住打孩子?
管教孩子不是件輕鬆的事情,雖然大部分家長都想做溫柔的父母,但當真的面對孩子各種調皮搗蛋的時候,大庭廣眾哭鬧撒潑的時候,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時候,怎麼都說不聽哄不好的時候……都會讓父母原本的耐心被耗竭,身心俱疲,家長的火氣蹭蹭就上來了,一瞬間就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概念影響很大。
好像只能靠打才可以控制孩子了,才能教育孩子,雖然現在的父母很想愛孩子,但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免不了有諸多不如意,加重了控制情緒的難度,這時候如果孩子再不聽話,父母可能就要爆發了。
這種教育上的挫敗感,讓家長一時間找不到其他管教孩子的方法,又回到了過去父母教育孩子的老路上。
隨意打孩子結果背離教育目的
如果你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懂得某個道理,那麼家長衝著孩子發火甚至打孩子,結果往往會背離目標,父母身上經常表現出的行為模式,還會決定這個孩子將來如何釋放和應對壓力。
試想一下,你用對孩子發脾氣的方式,讓他聽從你的教導,實際上他學習到的是用憤怒去控制或嚇唬別人,他可能會在別人不聽他的話的時候,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經常打孩子,最常見的結果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你打他,他就打別人,你打出了一個小霸王,在孩子當中是這樣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氣,他就去攻擊別人,甚至以後對他的孩子也是用打的教育;二是家長打孩子,打出一個膽小鬼,家長發火的樣子讓孩子害怕,結果孩子就是條件反射,大人聲音一高就開始哆嗦,這樣的孩子一出去什麼都怕,見到誰都怕。
事實上,打孩子也並不能真正讓家長解氣,甚至大部分家長在打完孩子之後,會長時間陷入內疚和自責情緒中。
打孩子絕不能是常規武器,而是威懾手段
家長們其實內心很糾結,如果不打孩子,還能不能找到更合理的批評、懲罰孩子的方式呢?
筆者想說的是,這個最好自己把握一個度,畢竟,打與不打各有利弊,適當的打可以起一定引導作用,有助於孩子重視父母的話;控制不當則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完全嬌慣縱容孩子的行為,家長對孩子毫無威懾力的話,也是要出問題的。
我們認為,打孩子不應該成為家長的常規武器,而是一種威懾手段,絕不能輕易用打孩子來解決問題,所以,比打孩子更有效的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底線和規則。
家長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在這個家裡做什麼事是絕對禁止的,是討打的行為,例如不允許說謊;不允許說髒話;不能挑食等。
過程中,家長必須要讓孩子理解家裡的這些規則,知道家裡是有這些規矩的,當然這些規則家長不能講得太複雜,不能用太成人化的語言去教育他們,孩子聽不懂。
這樣一來,對於孩子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更知道要遵守的規則,在家裡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對於家長來說,忍不住打小孩的行為也有了約束點,不能因為自己的喜怒而打孩子,而是看孩子有沒有犯規或者觸及底線。
與此同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懂得道理,但通常採取打孩子的行為,孩子的內心只有害怕,並沒有真正懂道理,所以關鍵在於讓孩子自己找出犯錯誤的原因。
所以遇到問題,父母要冷靜耐心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認清自己身上的錯誤,還可以共同做出規定,如何改正或保證再不重犯的一些規定,讓孩子養成自己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的習慣。
某天,幾個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湊在一起喝下午茶,談論的話題是,你有沒有忍不住打孩子的時候?真動手打耳光的那種,出乎意料,這幾個在外人看來把孩子教育得還不錯的家長,都曾有忍無可忍打孩子的時候。
家長A忍不住打孩子,是因為有一天發現孩子張口就說謊,明明沒有完成作業,不假思索地回答已經做了,結果分分鐘被識破;
家長B忍不住打孩子,是因為有一天在外旅遊孩子各種矯情不肯吃飯,結果惹惱了本來就身體不適、情緒不佳的家長;
家長C的育兒理念與家中老人有衝突,一些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老人非要越俎代庖,結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因為有老人撐腰而有恃無恐,家長忍無可忍當著老人面打了孩子……
家長為什麼會忍不住打孩子?
管教孩子不是件輕鬆的事情,雖然大部分家長都想做溫柔的父母,但當真的面對孩子各種調皮搗蛋的時候,大庭廣眾哭鬧撒潑的時候,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時候,怎麼都說不聽哄不好的時候……都會讓父母原本的耐心被耗竭,身心俱疲,家長的火氣蹭蹭就上來了,一瞬間就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概念影響很大。
好像只能靠打才可以控制孩子了,才能教育孩子,雖然現在的父母很想愛孩子,但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免不了有諸多不如意,加重了控制情緒的難度,這時候如果孩子再不聽話,父母可能就要爆發了。
這種教育上的挫敗感,讓家長一時間找不到其他管教孩子的方法,又回到了過去父母教育孩子的老路上。
隨意打孩子結果背離教育目的
如果你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懂得某個道理,那麼家長衝著孩子發火甚至打孩子,結果往往會背離目標,父母身上經常表現出的行為模式,還會決定這個孩子將來如何釋放和應對壓力。
試想一下,你用對孩子發脾氣的方式,讓他聽從你的教導,實際上他學習到的是用憤怒去控制或嚇唬別人,他可能會在別人不聽他的話的時候,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經常打孩子,最常見的結果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你打他,他就打別人,你打出了一個小霸王,在孩子當中是這樣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氣,他就去攻擊別人,甚至以後對他的孩子也是用打的教育;二是家長打孩子,打出一個膽小鬼,家長發火的樣子讓孩子害怕,結果孩子就是條件反射,大人聲音一高就開始哆嗦,這樣的孩子一出去什麼都怕,見到誰都怕。
事實上,打孩子也並不能真正讓家長解氣,甚至大部分家長在打完孩子之後,會長時間陷入內疚和自責情緒中。
打孩子絕不能是常規武器,而是威懾手段
家長們其實內心很糾結,如果不打孩子,還能不能找到更合理的批評、懲罰孩子的方式呢?
筆者想說的是,這個最好自己把握一個度,畢竟,打與不打各有利弊,適當的打可以起一定引導作用,有助於孩子重視父母的話;控制不當則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完全嬌慣縱容孩子的行為,家長對孩子毫無威懾力的話,也是要出問題的。
我們認為,打孩子不應該成為家長的常規武器,而是一種威懾手段,絕不能輕易用打孩子來解決問題,所以,比打孩子更有效的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底線和規則。
家長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在這個家裡做什麼事是絕對禁止的,是討打的行為,例如不允許說謊;不允許說髒話;不能挑食等。
過程中,家長必須要讓孩子理解家裡的這些規則,知道家裡是有這些規矩的,當然這些規則家長不能講得太複雜,不能用太成人化的語言去教育他們,孩子聽不懂。
這樣一來,對於孩子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更知道要遵守的規則,在家裡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對於家長來說,忍不住打小孩的行為也有了約束點,不能因為自己的喜怒而打孩子,而是看孩子有沒有犯規或者觸及底線。
與此同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懂得道理,但通常採取打孩子的行為,孩子的內心只有害怕,並沒有真正懂道理,所以關鍵在於讓孩子自己找出犯錯誤的原因。
所以遇到問題,父母要冷靜耐心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認清自己身上的錯誤,還可以共同做出規定,如何改正或保證再不重犯的一些規定,讓孩子養成自己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的習慣。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親子成長的教育方式,請關注我們
父母做對這件事,每天少發火100次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常常陷入「惹你生氣——沖他發火」的死循環。為了少發同樣的火,少犯同樣的錯誤,少走重複的彎路,家長需要了解發火的原因,理解自己和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並採取相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