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最崩潰的不是沒錢,而是大寶的一句「我恨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胎時代,當家長的至暗時刻是什麼?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大七歲左右,有次跟妹妹吵架,忽然冒了一句「I hate you」(我恨你),「I wish you were never born」(我多希望你根本沒被生出來)。

我當時驚呆了,一時都不知該如何回應這句話。

憤怒——蒼天啊,這是你親生妹妹啊,你怎麼能說這麼殘忍的話!

委屈——我難道不是想讓你多個伴?父母就算不在了世界上也多個親人?

羞愧——我竟然把孩子教成了這樣,我真差勁!

其實後來想想,我們這代獨生子女父母多少有點一廂情願。

自己從小沒人玩,想當然地以為:血脈親情,孩子們天然就應該相親相愛、長大以後情比金堅相互扶持;而不是玄武門之變,或者上《老娘舅》去搶房子。

但事實上並不是。

最近在看美國很有名的一本處理同胞競爭的書:《如何說孩子才能和平相處》,才發覺做父母,尤其是多子女家庭的父母,真的是一項需要學習的能力。

而讓孩子和平共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允許他們存在負面情緒、並能夠接納傾聽這種情緒。

書里舉了這麼個讓人捧腹的例子:

假如法律允許,你老公又娶了一個老婆,還期待開心地接納她,你是什麼感覺?

老公對你說:「寶貝,我當然很愛你啦,就是因為你太好了,我才想多要一個啊!你有個伴、你們還能互幫互助一起玩,多好啊!」

本來是你的衣服,老公說:「反正你胖了那些裙子也穿不下,給她吧。

老公給你買了新手機,新老婆也想玩。

你生氣的拒絕了,她就委屈地哭著朝你老公跑去。

沒幾分鐘,你老公怒氣沖沖地來吼你:「給她玩玩怎麼啦?你為什麼就不能懂得分享呢!」

轉變一個角度,突然發現自己經常教育老大的大道理其實很可笑,只會引起更強烈的反彈。

同胞之間競爭是避免不了的,但往往是父母的錯誤做法,才讓這種競爭變得更加無法收拾——

錯誤1:企圖維持表面和平。

我們有時會故意忽視孩子間的衝突,安慰自己「小孩都這樣,沒什麼大不了的」;要麼就講大道理,「你們要相親相愛啊」;甚至會壓抑他們的負面情緒,「你敢再這麼說一遍試試看!」「你敢再動手一次試試!」

應該這樣做:

認可孩子的情緒。

其實,負面情緒只有被認可的時候才會舒緩,情緒舒緩後,理性才能起作用。

你只需要把孩子的負面情緒描述出來,效果就很明顯。

「哦,你覺得弟弟占用媽媽太多時間了,你想要跟媽媽有更多獨處的時間。

」「哦,你很委屈,覺得妹妹不應該弄壞你的玩具。

錯誤2:比較兩個孩子。

人生第二大噩夢,是父母嘴裡總有個別人家的孩子;人生最大的噩夢,這個孩子現在住到了自己家。

「妹妹2歲就會幫忙收拾,你那麼大人東西還亂扔!」「你姐姐那麼棒,你可要向你姐姐好好學習啊!」「你哥哥不行,一點不隨我,我們家以後就全靠你了!」

在家長看來這是激勵,想讓他們互相學習。

但所有的比較都是壓力,壓力通常是轉化不成動力的,只會讓負面情緒在同胞關係中積累發酵。

應該這樣做:

每個孩子都是特殊、完整的,跟一個說話時不要帶另一個。

你一喊「該睡覺了」,老二噌噌跑去睡覺,老大還磨磨蹭蹭。

請極力壓制自己想說「你看看妹妹」的念頭。

你應該對老二說「我看到你已經上床了,很棒啊」,對老大說「九點鐘應該睡覺了,你還沒刷牙。

就事論事,不要在一個孩子面前讚美另一個,也不要為了鼓勵一個孩子而在ta面前貶低另一個。

錯誤3:給孩子「角色標籤」。

「你是哥哥,要懂事,讓讓弟弟」;「我們家老大什麼都敢試,老二不行,打了雷都怕得要死」;「你只知道欺負弟弟,每次都要把弟弟弄哭。

當權威的父母給年幼的孩子下了角色判斷,他只有兩個選擇——努力朝角色靠攏,或者怨恨為什麼自己得不到另一個角色。

越說我膽小,我就越膽小;你要我負責,我可能成人以後還習慣攬下所有事情,累死自己為止。

因為,這就是我們從小學會的怎樣討人喜歡的方法啊。

應該這樣做:

描述而不判斷。

「你已經學會滑冰了,太棒了!弟弟今天還不想試,他以後準備好了會試的。

」「你不是個壞孩子,我知道你可以好好跟人說話的。

如果一個打了另一個,先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被打的身上。

「哎呀,你這裡都紅了,很痛吧,讓我來揉揉。

你哥哥應該學會怎麼用語言來表達情緒,而不是動拳頭。

錯誤4:當法官。

我們總想以法官身份教孩子學會並遵守公平,以此高效地解決所有他們之間的紛爭。

「這個玩具是她的,她不想給你你就不能跟她搶。

」「你是哥哥,你要讓這弟弟,這個玩具你那麼久都不玩,幹嘛不給弟弟玩?」

但這樣做勢必會讓矛盾加劇——因為有人贏,有人輸。

應該這樣做: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自己解決。

當問題很小時,先試著讓孩子自己解決。

爭吵升級時,也要有技巧地介入:你可以先客觀描述你看到的事情——「我看到你們都想要這塊樂高」;然後,讓他們把自己的理由都說一遍。

認真聽,然後重複——「哦,姐姐覺得樂高是她的,她等下要玩的」「妹妹缺這塊樂高搭房子。

接著,要承認這個問題的難度——「我覺得這個問題挺難的,但你們能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

家長的介入,首先是讓雙方的情緒平復,避免矛盾升級。

其實你的客觀描述,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的需求被看到了,他們常常能想出讓你意想不到的方法。

實在不行,你可以提供一些解決思路:「能不能交換點什麼呢?」

其實,孩子說「我恨TA」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這個情緒和印象一直纏繞在TA的意識里,蓋過了所有其他家庭溫馨美好的片段,讓TA失去了學習處理矛盾的機會,失去了覺得自己仍然被愛被認可的自信。

為人父母,我們要學的真的是太多了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二胎時代,家中的「老大」怎麼想?

看《爸爸去哪兒》第二季Joe和Grace在集市爭執,在本期任務中兄妹倆花到最後都沒錢了,但Grace姐姐卻流連在玩具攤前不肯離去,有愛的Joe為了妹妹心頭好,求老闆贈送了一個。但自己也愛極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