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看:孩子的懶惰從何而來,值得家長們反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育兒看:每日分享3-12歲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們!

我們常常看到幾歲的小孩對著父母撒嬌,各種依賴,不願意做一點小事,這種懶惰是天生的嗎?今天我們大家就來分享《懶惰小孩從何而來》,看看我們是否對孩子自力更生能力給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常常在想,這世上到底有沒有天生「懶惰」的孩子?

不管在超市、公園、或是學校,你總會看到那一、兩歲的小孩,像有不可抗拒的驅力支使著他們,他們孤注一擲的想要自己走、自己推車、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畫畫……既然這麼小的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其實表示人天生就具備著「勤勞」的本質。

勤勞,能使個體更適應環境,更有利生存。

但在學校或公共場所仔細觀察,你不難發現,不少才三、四歲的幼兒,就已經開始表現凡事依賴他人、很快就放棄的無助、甚至懶惰的行為。

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與上百個幼兒相處、也密切的與他們的家庭互動後,我清楚看見了一個事實: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卻有「不會教」的大人;沒有天生「懶惰」的孩子,卻有「懶得教」的大人。

而這個「懶得教」,並不代表不愛孩子,只不過可能是沒時間、太費事、不忍心……等你我都很熟悉的理由。

但這個懶得教,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慢慢轉成懶惰,讓孩子錯失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我來」媽媽造就「你去做」小孩

五歲的小單,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媽媽抱他進門,幫他提背包(裡面只有一個便當盒)。

要換室內鞋時,小單只要負責把腳抬起,媽媽就負責幫他換鞋。

放學時,小單的工作,就是一看見媽媽來了,就把背包丟在地上;媽媽的工作則是撿起背包,幫他提著。

我問小單為什麼不自己拿?他說那是媽媽的工作,書包好重,他不想提。

其實這個媽媽,不只提小單的書包,也提小單八歲哥哥的。

我問媽媽為什麼不堅持讓孩子自己做?她說孩子還小,想讓他們有充足的精神,回家以後可以多看書、多做幾題數學,他們是很聰明的孩子。

但小單在學校的表現,真的很聰明嗎?

是的,小單是唯一一個五歲就把九九乘法背得滾熟的孩子,但有好長一段時間,他無法自己穿外套、穿雪裝、整理午餐桌。

他總是試了幾下後就放棄,然後等著老師來幫忙 。

他能念二年級孩子的書,卻無法自己想辦法剪圖形、黏造型。

他的手指頭像是不聽使喚的管家,弄得他這個做不成、那個也做不完,所以他總是說:「我不會,請幫我。

」超齡的數學表現和閱讀能力,並沒有讓這個孩子快樂、沒有讓這個孩子擁有自信。

無能基礎+依賴習慣→懶惰性格成形

小單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讓他變成了自己的負擔,他「相信」自己不會做,他「確信」別人必須幫他做,所以他只好總是依賴他人。

慢慢的,「依賴」成了習慣。

而習慣,會像是織布機一樣,慢慢織成了「懶於行動」、「惰於嘗試」、「都是別人造成的」行為舉止、思考模式、甚至是人格的一部分。

你我周遭都有懶惰的大人,而那些大人在還是小小孩時,可都不是懶惰的小孩喲。

反觀七歲的小德,他的爸媽雖然離婚了,但不管是誰帶這個孩子來上學,從上學的第一天起,他們就讓他自己提書包、換室內鞋。

小德也常常對我說:「今天的午餐豆莢,是我昨天晚上和媽媽一起剝的。

」學習照顧自己、幫忙做家事,是小德家庭環境的重要價值。

來到學校,同樣的,他不但很擅長照顧自己,更把這樣的能力,運用到照顧環境。

換句話說,他很會「做家事」,而擁有這樣的能力,重要嗎?

我們只要看以下兩個例子,想想小德處理問題的思考模式和習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讓孩子做家事,會是一個很好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途徑。

例子一

三歲的貝拉,使盡全力壓切蘋果器,無奈她力氣不夠,所以找小德來幫忙。

小德推了半天,還是不成,他嘆了口氣,但想了想後突然說:「我想到方法了!那天我爸爸教我鋸小木條,我想我只要把這個東西,像拿小鋸子一樣的來來回回搖動,就應該可以成功了,讓我再試試看。

」小德的「想辦法、不放棄、試試看」,已成了思考模式和態度。

小德無數的家事經驗,讓他有豐富的經驗來做創造性的連結,進而以創造性的連結來解決眼前的難題。

所以「做連結」是創造力實踐的第一步呀!

例子二

小德有閱讀障礙的傾向,他在學習抽象符號上,要比同齡的孩子花更多的努力。

因為他很擅長影像類的說明和記憶,我就以特殊的影像方式來引導他。

而在這過程中,有趣的是,小德常常會順應著我的方法,自行創造出另一個變化,而這個變化更適合學習。

比方說,我要他用手指頭在珠串上,以劃線的方式,數算「幾十的」數(比如說五十);以劃點點的方式,數算「十幾的」個位數(比如說十五的五)。

做了幾次後,小德自己用閉上眼睛的方式,在空中畫串珠(線和點),效果好極了。

我問他是怎樣想到的,他說:「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要一直試,不要放棄。

做家事,孕育自信也滋養出想辦法的能力

在與小德相處的兩年里,我學到了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

他讓我看見,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會孕育孩子對他自己的信任;他印證了從小教孩子「做家事」的經驗,會實實在在的滋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機;他讓我體驗到,從生活中習得的習慣和態度,會像是織布機一樣,慢慢的織成了個人的行為舉止、思考模式、甚至人格的一部分,深深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相對的,在與小單及和他同類型孩子的相處里,我也學到了寶貴的警惕:沒有天生「懶惰」的孩子,卻有「懶得教」的大人,兩邊要付出的代價都很大。

育兒諮詢請加個人微信號:yuerkan2017

如學有所獲,請分享給身邊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向孩子認錯——成人「身教」的重要一課

文|李坤珊 (台灣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當你犯錯時,會向孩子道歉嗎?也許,你並不以為然,甚至質疑:向孩子道歉,不是降低家長的威信麼?但其實,讓孩子看見成人的不完美,也...

孩子6歲前如果學會這種習慣,長大一定了不起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有些事情,遲了就來不及了,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故事1: 公園裡,兩個陌生的中國孩子由於爭搶鞦韆而發生肢體衝突。藍衣小孩(下面稱小藍)大概3~4歲,跑到爸爸面前,委...